黎元洪的预言与孙中山的感伤
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之《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是众多读者所熟悉的畅销书。与此同时,他近年一直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系列写作,包括已出版的《1901》、《1911》和将要出版的《1921》,试图真实反映20世纪头30年的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对完美社会、完美国家永抱追求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这就是百年之后我们募然回首并将往事托举心头的原因。”王树增在《1911》后记中这样写道。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以及中华民族的觉醒,近代思想启蒙的大门自那时开启后便再也难以闭合。《1911》正是遍寻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现场,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该书以历史事件为经、以时代人物为纬,叙述流畅而厚重,沉郁而富于激情。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着力于历史人物的刻画,用生动的细节展现人物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着力剖析历史曲折中的根由原委,发人深省。历史人物的真性情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让今人感到亲近。
比如我们都知道,黎元洪是被革命党人用枪逼着当都督的,而且他在武昌首义头天晚上还枪杀过革命党人,甚至在被迫当都督后,曾有“逃跑”的嫌疑。11月27日汉阳失守,北洋军用炮火猛攻设在蛇山脚下的都督府,黎元洪竟然在参谋们的簇拥下往洪山方面撤退,一不小心撤到三十里外的卓刀泉关帝庙,甚至还想吃了早饭,撤退到更为安全的葛店。但是,该书并没有一面倒地叙述他贪生怕死的一面。在与袁世凯进行拉锯式的议和谈判中,黎元洪费尽心思,而且预言袁世凯拖沓迟延的目的就是“驱逐满人、自践帝位”。熟料,一语成谶。
再如,孙中山为何没在武昌首义胜利之初就赶紧回国?该书详细叙述了孙中山不得已的苦衷,颇耐人寻味。从10月12日听闻武昌首义发生,到12月25日回到上海,孙中山在国外滞留了2个多月。对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而言,前方义军还在与袁世凯的军队浴血奋战、艰难对峙,2个多月的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与难熬。10月30日,革命党二号人物黄兴马不停蹄地赶到武汉,指挥武汉保卫战。
原来,孙中山正在欧美世界巡回访问,希望获得列强对即将成立的新政府的外交与财政支持。结果,愿望全部落空,孙中山身心俱疲。更令他感到灰心与无奈的是,列强们公开支持袁世凯。因此在英国访问期间,他致电民国军政府,表达自己对回国任新政权首脑并不刻意追求,支持黎元洪或袁世凯出任民国首脑。然而,就在袁世凯心猿意马之时,他又选择毅然回国,鼎定大局。
随后的三个半月,孙中山虽是民国临时大总统,却苦不堪言——又没钱又没兵。最后让位于袁世凯。《1911》记载了这样一个历史细节:二月十五日,参议员展开选举大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天,孙中山去了紫金山里晋谒明孝陵。孙中山后来说他是故意躲开的,因为他担心,如果袁世凯没有获得通过,天下人必怀疑是他以军队维持个人地位,所以移师城外以避嫌。
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创建民国的历史关口,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顺风顺水,而是饱含了无奈、失望、尴尬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