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和毛主席】切格瓦拉初次见毛主席有点紧张(图)

2018-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内容:切格瓦拉和毛主席,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年轻人崇拜的革命偶像.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形象更是烙入了中国的大众艺术和文化,出现在戏剧.歌曲,甚至印在了T恤.挎包.烟盒上,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他,就是曾经驰骋在南美大陆上的革命斗士--切·格瓦拉.切·格瓦拉那张由摄影师阿尔瓦罗·科达拍摄的.戴着贝雷帽的照片,无疑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像照片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战斗性的头像".切·格瓦拉,作为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伟大革命者,成为青

核心内容:切格瓦拉和毛主席,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年轻人崇拜的革命偶像。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形象更是烙入了中国的大众艺术和文化,出现在戏剧、歌曲,甚至印在了T恤、挎包、烟盒上,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他,就是曾经驰骋在南美大陆上的革命斗士——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那张由摄影师阿尔瓦罗·科达拍摄的、戴着贝雷帽的照片,无疑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像照片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战斗性的头像”。

切·格瓦拉,作为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伟大革命者,成为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绕不开的文化墓碑。他甚至成了划分文艺青年、中产或者先锋知识分子的象征符号之一。国内一些喜欢摇滚的青年人,建立了“切·格瓦拉中文网站”,介绍他的事迹和他的诗歌,同时膜拜着他那不可复制的叛逆精神。

一些年轻人甚至把切的语录、诗歌以及几张照片作为其精神动力与支柱。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年轻人之所以喜欢切·格瓦拉,只是觉得他很“酷”。在他们心目中,切·格瓦拉是名牌钟表、雪茄烟、摩托车、高尔夫等时尚用品锺爱的广告大使,也是球王马拉多纳的肩头天使一般的图腾。除此之外,切·格瓦拉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2005年,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用他的史诗电影《摩托日记》,在全世界重新燃起了切·格瓦拉热。而此时的中国北京,北兵马司剧场,八位女演员和一位女导演创造了将话剧《切·格瓦拉》连演15场的纪录,剧中主人公的一句经典台词“不革命行吗”,成为众多年轻观众的“口头禅”。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切·格瓦拉因为把游击战理论发扬光大,变得几乎家喻户晓。据说,切·格瓦拉非常崇拜毛泽东,他曾因为刚出生的女儿长得像毛泽东而兴高采烈,也曾公开说中国的公社模式和对精神因素的强调,符合他的“世界革命思想”。

1960年12月1日,代表古巴来中国访问的切·格瓦拉,见到了被他奉为导师的毛泽东。他竟然像歌迷见到心仪已久的偶像一样,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而毛说的第一句话是,“切,你好年轻哟。”两人合影的照片上,孩子般兴奋又紧张的格瓦拉,给当时许多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沉郁又亢奋的时代,张扬不羁的切·格瓦拉,注定是困惘与怀疑中的中国青年记忆里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他们诵咏他的诗歌,默记他的事迹,咀嚼着他那时流传还不多的寥寥数语。在他们心目中,切·格瓦拉代表一种生存的意义,是当时那个两极对峙的世界上最先锋的力量象征。

人们高举着偶像的旗帜,只是想找到一种生活与精神的依据,正如一位当年的格瓦拉的崇拜者所说,那时候“人们热爱格瓦拉,实质上是热爱属于自己的切·格瓦拉,爱自己残存的理想主义的那一部分”。

四十年来,切·格瓦拉的影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曾为之奋斗的这个世界。他的浪漫的和诗意的生活,他的游击战,他的刚果革命和拉美革命,他的绝不可能重来一次的古巴革命,这一切,本身就像是一出完美而虚幻的戏剧。他以一种激进的以卵击石般的浪漫主义革命者气质,成为红色世界最特立独行的自由冒险家和当代最伟大的乌托邦战士。

无论是从标签到偶像,还是从偶像到商标,切·格瓦拉都依然是整个世界20世纪以来最值得怀念的风流人物之一。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的内心里对美好精神的最纯洁的追求从未泯灭。因为我们永远需要保留一些记忆来提醒自己,比如一段苦难而伟大的自我流放的历史,或者,一个坚定、浪漫又辉映着理想主义荣光的偶像英雄。

“为了成功,你必须先抛弃一切”、“革命并不会瓜熟蒂落,你必须亲自采摘果实”……2007年,《切·格瓦拉语录》首部中文版推出,这些哲理语言再一次激起了中国人的切·格瓦拉热。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切·格瓦拉的名字便在世界传扬。当年中国也曾称赞过切·格瓦拉在古巴推行的游击战道路,而西方对切·格瓦拉则冠以“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等称号。直至2000年,北京舞台上演的话剧《格瓦拉》还曾轰动一时。那个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传奇革命家,切·格瓦拉的战斗和生活的轨迹其实曾与我们紧密相关,其悲欢也值得国人品味反思……

在古巴革命中闻名的格瓦拉,原本是阿根廷人。切·格瓦拉于1928年生于较优裕的家庭,毕业于医学院,在行医中痛感人民苦难非药可治,在阅读了马列著作后决心从事政治斗争,以解放整个拉丁美洲为己任。1957年,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并与其结成密友,两人很快便率一支小队乘船潜回古巴,登陆后他们上山进行游击战,一年多后就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权。

在“七支步枪起家”的斗争中,格瓦拉读过西班牙文本的《毛泽东选集》后深受启发,后来切·格瓦拉一再说:“毛泽东是游击战大师,我只是个小学生。”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翌年,格瓦拉便来华访问。切·格瓦拉见到了被自己奉为导师的毛泽东,两人亲密地拉着手说话。回国后,格瓦拉便拿起甘蔗刀下田,宣布这是仿照人民公社的榜样,并号召民众学习中国专家不计较工资只讲奉献的精神。

格瓦拉做体力活并不是装样子给群众看的,而是实实在在地真干,业余时间特别是星期六下午,他的时间主要用于义务劳动。切·格瓦拉公私分明,年幼的孩子生了急病,切·格瓦拉也绝不许用自己的公车送医院。在当时物资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发给每个高级领导人一张特殊供应卡,位居国家第二把手的格瓦拉马上退回,而且始终要求家人到商店同普通百姓一样排队买东西。

至于切·格瓦拉那些同战士一样站岗,治疗被视为瘟神的麻风病人从不戴手套一类的故事,更是广为传扬。正是这种毫无利己动机的献身榜样,使格瓦拉能够超越时空,被贫困国度的民众和许多富足的西方人同时接受和称赞。卡斯特罗对这位战友的评价则是:“一个在行动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在革命胜利后的古巴,格瓦拉在取得古巴国籍后只呆了六年。当时,中苏论战势同水火后,切·格瓦拉感到两面为难,便在1965年2月再次来华访问,切·格瓦拉主张同苏联停止论战,但他的建议未被接受,切·格瓦拉也没见到毛泽东。带着忧郁离华后,格瓦拉便在公开场合消失,并登报宣布放弃职务和国籍,使古巴政府不必对其行为负责。

1967年10月9日,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游击中心”理论倡导者切·格瓦拉在前一天战斗中负伤被俘后,被美国支持的玻利维亚军人政权枪决。

============================================

今年10月9日是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逝世40周年纪念日。早在20世纪60年代,格瓦拉的名字便在世界传扬。当年被誉为古巴起义军中“最强劲的游击司令和游击大师”,但西方称他是“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

仿效中国搞游击战

格瓦拉原本是阿根廷人。1928年生于较优裕的家庭,毕业于医学院,在行医中痛感人民苦难非药可治。阅读了马列著作后决心从事革命斗争,以解放整个拉丁美洲为己任。1957年,他在墨西哥结识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并与其结成密友,两人很快便率一支小队伍潜回古巴,登陆后他们上山进行游击战,一年多后就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权。

在革命斗争的历程中,格瓦拉阅读了毛泽东的文章后深受启发并且身体力行。他将斗争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山区和农村,在那里形成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在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他仿效中国,注意发动群众。他身背药箱,走村串户,为农民免费治玻在这个过程中,他向贫苦的农民介绍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很快,他就成为了起义军中最优秀的政治委员,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由于他的出色表现,1957年7月,卡斯特罗决定授予他少校军衔。

在他领导下的第8纵队,熟练地运用游击战法,一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他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被誉为古巴起义军中“最强劲的游击司令和游击大师”。但是他一再谦虚地说:“毛泽东是游击战大师,我只是个小学生。”

见到毛主席很激动

1960年,古巴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立场,转向社会主义阵营。此时,格瓦拉已经是古巴的第二号人物。同年5月,格瓦拉的《游击战》一书在哈瓦那出版。格瓦拉曾在古巴建国后读了不少毛泽东的著作,挂在他嘴上的一句话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来到中国。次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格瓦拉一开始就坦率地表示他多年来想访问中国的夙愿实现了。他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最恳切的要求”,一定要见到毛泽东主席。

11月19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与格瓦拉会面。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格瓦拉紧张得竟连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倒是毛泽东先开口了:“切,你好年轻哟1毛泽东为他们的交谈营造了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

格瓦拉也打开了话匣子,大赞中国的清茶后,他以敬重的语气说:“毛主席,你们革命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呢。在毛主席的文章中,我们看出了很重要一点,这就是优待俘虏,替他们治伤,送他们回去。注意这一点很起作用。”“跟你们‘感谢’蒋介石一样,我们也‘感谢’巴蒂斯塔(古巴独裁者),因为他‘教育’了更多的人参加到我们这边来。”

毛泽东微笑着,拉着格瓦拉的手,亲切地、诚恳地同他进行了交谈,还说他读过格瓦拉的文章《研究古巴革命思想意识的笔记》,说他很赞成文章中的思想。格瓦拉备受鼓舞。

后来,毛泽东宴请了格瓦拉。席间,格瓦拉详细介绍了古巴革命的情况、古巴目前的状况,以及古巴面临的来自美国的威胁,毛泽东对他赞赏有加。

格瓦拉把自己写的游击战的书,亲手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也送了他一本签了名的有关游击战的小册子。宴会后,格瓦拉与李先念副总理共同签署了联合公报。

把中国情带回古巴

告别了毛泽东,格瓦拉立刻神情严肃地坐在经济谈判桌前。他首先发言说:“我们向伟大的中国推销的货物是我们古巴最丰富、最美好的结晶:糖……我们必须把每1个比索掰成两半来花……”

中方负责人李先念说:“格瓦拉少校,你们放心好了,我们愿意保证你们的任何1比索都不会打水漂儿。你想吃亏,我也不会让你吃亏。”

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李先念副总理与格瓦拉签署了两国政府的经济合作协定、1961年度的贸易和科技合作两个议定书,商定在1961年至1965年间给古贷款6000万美元,援建一些工业项目,并在1961年度买古巴100万吨糖及5000吨镍、铜等。格瓦拉对中国向古巴提供支援十分感激。周恩来说:“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你们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不然就不是革命国家了。”格瓦拉的中国之行取得了巨大成功。

回到古巴后,格瓦拉做了许多报告介绍中国情况,号召民众学习中国专家不计较工资只讲奉献的精神。格瓦拉在古巴掀起了“中国热”。古巴人钦佩中国,渴望了解中国,每天到新华社哈瓦那分社索取新华社电讯稿的人排成了队。

二次进京阐明立场

随着中苏论战的展开和两国关系的恶化,远在加勒比海的古巴领导人,被逼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中国诚心诚意、尽其所能地援助古巴,但中国的实力赶不上苏联,古巴每年轧糖、发电以及汽车所需石油1500万吨,要靠苏联供给。古巴军队的武器装备全靠苏联供应,苏联大批军事人员驻扎在古巴。最终,卡斯特罗不得已决定倒向苏联。格瓦拉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1965年初,格瓦拉暂时中断了对非洲的访问,同另外两名古共中委阿拉贡内斯和西恩富格斯一起来到中国,目的是来进一步阐明古巴党的立场并澄清一些问题。2月4日,中古双方开始了会谈,一共举行了四次。虽然双方没有完全取得一致,但是加深了了解。格瓦拉也说:“中国革命给其他国家人民树立了一个榜样,他要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

2月9日,格瓦拉一行匆匆离京,赶到阿尔及利亚去参加亚非经济发展会议。谁也没有想到,此次出访后格瓦拉就再也没有在古巴公开露面,直到他出现在玻利维亚的丛林中。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受重伤被俘,9日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指使的玻利维亚政府军杀害。

虽然他已经离去40年了,但他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仍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2000年,北京舞台上演的话剧《格瓦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格瓦拉已经成为了一个革命、理想、激情的时代标志,在中国的青年人中流传。(记者 金点强)(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