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杨涟的议论文 用等式法写好议论文中的论述段

2017-12-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三贝的语文教学方法一直坚持的原则是,想要提高语文成绩,你必须把它学得精确,题目的答案要写得精准,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我常常把理科学习的严谨用到写作的教学中,今天,十三贝给你分享,用数学中的已知条件罗列证明等式两边相等的方法写好议论文中的论述段.今天的写作题目是<磨难铸就成功>,文体要求是议论文.初中议论文的考场作文不会对考生做非常高的要求,在题目的选择上当然也不会像历届高考作文一样的难度,大多都会像本讲分析的这个作文题一样直观明了.然而,在思辨能力还没能达到高中生的水平时,初中生的议论文成败

十三贝的语文教学方法一直坚持的原则是,想要提高语文成绩,你必须把它学得精确,题目的答案要写得精准,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我常常把理科学习的严谨用到写作的教学中,今天,十三贝给你分享,用数学中的已知条件罗列证明等式两边相等的方法写好议论文中的论述段。

今天的写作题目是《磨难铸就成功》,文体要求是议论文。

初中议论文的考场作文不会对考生做非常高的要求,在题目的选择上当然也不会像历届高考作文一样的难度,大多都会像本讲分析的这个作文题一样直观明了。然而,在思辨能力还没能达到高中生的水平时,初中生的议论文成败则在于能否写好三个关键的论述段,也就是同学们平时非常常见的议论文写作中举例论证的段落写法。

比如,对于《磨难铸就成功》这篇文章,一个同学写了这样一个论述的段落:

爱迪生经历了7000多次的失败最终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经过无数次反复的实验才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爱因斯坦因为以前被勒令退学,长大后发奋图强才成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没有磨难就没有成功。

很显然,将例子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后作为论述段,论述的力度完全不够,我们并不明了成功和磨难之间的必然联系对么?原因在于我们对于所举的人物并不了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就能够掌握爱迪生发明灯泡的的所有故事,你挑选了零散件精彩的故事把它直接写成论述段又会出现这样的段落:

爱迪生12岁时,便沉迷于科学实验之中,经过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学和实验,16岁那年,便发明了每小时拍发一个信号的自动电报机。后来,又接连发明了自动数票机,第一架实用打字机、二重与四重电报机,自动电话机和留声机等。

有了这些发明成果的爱迪生并不满足,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 他从白热灯着手试验。

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当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便由热而发光。他首先想到炭,于是就把一小截炭丝装进玻璃泡里,刚一通电可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断成两段的炭丝,再看看玻璃泡,过了许久,才忽然想起,“噢,也许因为这里面有空气,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致使它马上断掉!

”于是他用自己手制的抽气机,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一通电,果然没有马上熄掉。但8分钟后,灯还是灭了。就这样,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一次次的失败给予他的是一次次的经验。最终他发明了电灯。

像这样把看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就是成功的论述段了么?当然不是,这是记叙文的写法,不是严谨的议论文该呈现的文字效果,所以,把冗长的文字资料进行筛选和概括,让它和论点之间有必然联系才是最规范的写法。那么同学们会想到我们上一讲讲到的证明法,通过已知条件证明等式两边相等就不会跑题了,那么根据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证明的好像应该是这个等式:

磨难=成功

但很明显,这个等式本身不成立,因为磨难和成功本身不相等,并且,如果简单论述磨难是成功的唯一必要条件,那么对论点的论述又太过僵硬了,文中肯定会出现诸如,他因为经历了7000多次磨难,所以收获了成功这样生硬的句子,所以,今天你要学会给等式两边添加合理的已知条件,增加论述段的可读性,想想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经历磨难,但是需要一个环境,还需要一些大前提,比如,你要有奋斗的目标,要有理想和信念,还要有坚持实践的韧性,所以,这个等式可以进行这样的拓展:

目标 实践 磨难=成功

接着,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的已知条件进行段落复述,当你看到目标这个词时,可能会说出这样一个句子:爱迪生从小就有个梦想,他要通过自己的双手给黑夜带来光明。当你看到实践这个词时,你会在后面添加句子:所以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点一点的向他的目标靠近。

当你看到磨难,你会继续往下叙述:就这样,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一次次的失败给予他的是一次次的经验。最终他发明了电灯。这种思考方式很简单,于是你的论述段呈现的内容是这样的:

爱迪生从小就有一个理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世界带来“光明”所以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点一点的向他的目标靠近,就这样,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一次次的失败给予他的是一次次的经验。最终他发明了电灯。

这样的段落还有问题,因为我们对已知条件的论述太过平均,这个段落的重点是他有目标肯实践不怕失败,然而却不能够强调磨难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继续在等式上进行添加,提示自己在写段落时的重点:

目标 实践 第一次失败 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失败 很多次失败=成功

你看,这个等式,重点一定是关于失败的论述,那么你可以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他最精彩的发明灯泡的故事,得出下面这样的论述段落:

爱迪生从小就有一个理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世界带来“光明”,从此,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点一点的向他的目标靠近。在1877年时爱迪生提出孤光灯试验,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有一次他问他的助手麦肯齐的红胡子可不可以借他用一下,用胡子灯泡的真空度有明显提高,但遗憾的是试验结果表明胡子不能用来做灯丝,他发明了碳丝灯但坚持燃烧的时间太少还是达不到要求.

......就这样,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一次次的失败给予他的是一次次的经验。最终他发明了电灯。

这样的段落才能算得上是较为充分的论述段,同样的道理,你将剩下的人物事例也按照这样的方法整理出来,多加训练,相信议论文的写作你就可以慢慢掌握了,当然,我们今天的课程只是提到冰山一角,在今后的课程中还会陆续提到一些实用的小技巧。以上就是今天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