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的症状有哪些 治疗脾气虚的方法介绍

2019-0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脾气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气虚证又称脾亏虚证食欲不振,食入即饱或食后脘腹胀满,口不知味,甚至全不思食,不便溏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不收,倦

脾气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气虚证又称脾亏虚证食欲不振,食入即饱或食后脘腹胀满,口不知味,甚至全不思食,不便溏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不收,倦怠嗜卧,面色萎黄不华,消瘦。舌淡或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脾气虚证又称脾亏虚证。气虚脾失健运,以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脾气虚或称脾气不足、中气不足。脾气虚证是指脾不健运以及元气不足而形成的证候。精气夺则虚。气化于精,精生于水谷,而水谷的运化、吸收、输布,皆赖于脾气的盛衰。若脾气不足,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化,谷不化则精少,精少则气衰。【脾气虚证的典型症状】食欲不振,食入即饱或食后脘腹胀满,口不知味,甚至全不思食,不便溏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不收,倦怠嗜卧,面色萎黄不华,消瘦。舌淡或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根据饮食减退,脘腹胀满,腹泻完谷不化,倦怠乏力,舌淡,脉弱,即可辨为脾气虚证。可有中气不足、脾气不足、脾虚泄泻、脾虚胃痛、脾虚水肿、脾虚痰饮、脾虚哮喘、脾虚痿证、脾虚发热及脾气虚劳等不同表现。【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食欲不振,食入即饱或食后脘腹胀满,口不知味,甚者全不思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不收,倦怠嗜卧,面色萎黄不华,消瘦,舌质淡或淡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无力。发展趋向:脾阳虚证,脾虚湿困轻证,心肺两虚证,浊阴不降证。

脾气虚证:临床常见于泄泻、胃脘痛、腹痛、水肿、痰饮、哮喘、痿证、虚劳、小儿疳积等病中。 注意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心脾两虚证鉴别。【脾气虚证的中医发病机理】气虚,脾失健运。脾气虚证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太过,损伤脾上;或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失养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少气衰而形成。病位在脾,虚证之候。【脾气虚证的食疗方法】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鸡内金各60克、熟枣肉250克。将前三味轧细焙熟,共合枣肉,同捣为泥,作成小饼,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细嚼咽之。 薏米莲子粥:薏苡仁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适量。先煎苡仁,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 ,作早点食用。 山药扁豆糕:鲜山药20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红枣肉500克。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合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大麦汤:羊肉100克、草果5个、大麦仁50克。 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成,亦可在滤汁后与肉同煮食之。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 ,如《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