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中铁 【中国宣威】杨柳依依 山歌多情
【中国网中国视窗】讯(叶东妮)传说中,刘三姐用山歌唱出百姓的疾苦,穷人的辛酸。歌声中流露出那些土地被霸占的无奈,那些终其一年才收获的充饥粮食被剥夺的无助,那些有女初长成便被强娶的痛苦。
在中国的民族聚集区,山歌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逢年过节,茶余饭后,或是路遇不平,都会借此唱一唱、吼一吼,表达一下心情,娱乐一下生活。那个年代,只要有歌,便足矣!
走进云南宣威的杨柳乡,山歌飘荡在北盘江上,回荡在可渡关驿道,经久不绝。这里没有尔虞我诈,只有你侬我侬;这里没有勾心斗角何时了,只有春耕秋收喜乐汇;这里的山歌没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只有满腔对生活的热爱。
杨柳乡是云南边陲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较早的地区,同时也是云南省接受中原文化较早的地区之一,当地流行口传文学——山歌对唱,代代相承。这里有多民族安乐聚居,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在此共同生活,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发达的一个典型范例。因此,杨柳山歌既带着浓厚的中原传统又吸收了边疆民族的优秀成分,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动情曲风。
杨柳山歌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男女老少都会唱。老百姓在田间地块劳作时,相互对唱,倾诉人间苦乐,传递男女爱情,或咏物,或抒情,或将抒情咏物相结合,内容十分丰富。不同于其他地区山歌的是,杨柳的山歌皆取材于实际生活,打鱼、种地、插秧、收获……杨柳乡的景物都可以用来对歌,北盘江、江水、沙滩、清水沟、桃花溪水、古驿道…… 每逢正月初一到十五、五月端午、八月十五之际,杨柳盛行赶花街,最著名的有秃头梁子、三攒树、杨柳口子、手扒岩等花街,四乡八里的村民蜂拥而至,不分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集聚到山上对歌,唱的唱,听的听,赏的赏,其乐无穷。
顶着烈日到达山脚,不远处便听到一对男女花蜜似的“打情骂俏”:
男唱:“可渡河边大佛山,清水沟里出龙潭。郎是佛山千年秀,妹是龙潭永不干。”
女唱:“心想过河河水宽,心想骑马又无鞍。心想跟哥成双对,只等来年河水干。”
一群淳朴的男男女女,在可渡河畔静看云卷云舒,以山为生,与水为伴,以歌为话,以声达意。他们没有乐器,没有管弦,只有一副好嗓子。
山歌中唱出杨柳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当地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杨柳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也是贯彻各民族“平等、富裕和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目标。
口传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语言符号,是人类语言文明的瑰宝。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资源,山歌便属于华夏大地上的口传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的口传技艺,能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少之又少。
一方面,传承人少且年龄偏大;另一方面,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即使学习了本民族的技艺,但在理解和传承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所以,一些独特的口传文化就在这种悄然改变中消失了。
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腾,也为民歌的传唱建立了纽带。正是因为它折射出杨柳乡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维系了民族精神,是老祖宗遗留在古滇王国的宝贵遗产。因此,重视山歌文化的保护,就是重视我们的语言文化,传唱山歌实则是保护一个地方最珍贵的历史!
俗话说:“久不打渔忘记河,久不唱歌忘记歌。”为了传承和发扬杨柳乡的山歌文化,杨柳乡政府自2006年起开始举办山歌节。每年的山歌节上,可渡河畔人潮涌动,歌声传遍四面八方。山歌比赛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报名比赛的人年年俱增。各种唱法唱腔均被纳入了杨柳山歌节比赛。曲调如篝火,热情抒写欢畅;声音似黄鹂,婉转唱出希望。那一句句对仗又押韵的淳朴歌词,是普通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
“天上大星对小星,地上郎心对妹心。郎是大星闪闪亮,妹是小星眨眼睛。说唱歌来就唱歌,二人同把歌绳搓。搓跟歌绳栓月亮,不让月亮早下坡。”2016年的杨柳山歌节,我们相聚在可渡河畔,被纯情的民风深深感染,沉醉于无休无止的欢腾之中。明年的山歌节,愿你也置身于清风秀美的可渡河畔,方能体会到“杨柳情结”式的逗趣山歌文化。
余音袅袅的杨柳山歌呀,男声浑厚,女声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