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东成都讲创作:经典来不得半点虚假

2018-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徐沛东成都讲创作:经典来不得半点虚假 说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大家的第一反映一定是他的音乐作品<亚洲雄风><爱我中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大地飞歌>等,

原标题:徐沛东成都讲创作:经典来不得半点虚假

说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大家的第一反映一定是他的音乐作品《亚洲雄风》《爱我中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大地飞歌》等,那么,你知道这些经典曲目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创作故事呢?2月26日,徐沛东做客成都“经典艺术名家讲坛”,以《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为题,带领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音乐创作之旅。

国家一级作曲、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院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委员……这些都是徐沛东的头衔,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作品:歌剧《将军情》、舞剧《枣花》、舞剧《篱笆墙的影子》、电影《摇滚青年》、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雍正王朝》、《和平年代》、《我这一辈子》、《楚汉传奇》、《闯关东前传》等80余部影视剧等音乐作品,美声、民族、通俗及文艺晚会主题曲近千首。其代表作品有:《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轳》、《乡音乡情》、《辣妹子》、《红月亮》、《种太阳》、《久别的人》、《爱我中华》、《大地飞歌》、《踏歌起舞》、《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我像雪花天上来》、《天蓝蓝》、《我要去延安》、《曙色》、《黄河渔娘》、《刻骨铭心》等。

得知徐沛东将来成都讲座,不少市民提前几天就报名参加,因为人数过多,导致主办方不得不提前关闭报名通道。26日讲座当天,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现场看到,原本的讲座现场“挤”满了人不说,连会场进门处以及旁边的茶座和会客区都坐满了观众。一位观众直言:“座位上方有直播电视,看不到徐老师本人还可以看直播。”言罢,她和小伙伴一起举起手机拍起了电视屏幕里的徐沛东。

下午三点,讲座正式开始。身着蓝色休闲西装的徐沛东一亮相,便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拿起话筒,徐沛东先是感谢大家的到来,便开启了自己的讲座。他从自己的经历说起,讲到小学时代对艺术的喜爱,更多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灵感,“我是兴趣占据更多,而且开始学艺术也没有准确的道路,一切都是在后天的爱好和培养。”对音乐的热爱,也让他在1970年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16岁即出任首席大提琴手。

大学毕业后,徐沛东进入音乐创作道路。自认“初生牛犊不怕虎”,徐沛东创作了不少作品。而让他在乐坛声誉鹊起,是缘于80年代“西北风”的风靡全国。“这是社会文艺精准化的需求。”现场,他回忆起当时80年代中期“西北风”劲刮中国的情景,还不由得哼起了那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在徐沛东看来,一个民族的发展文艺很重要。“当你的作品受众面越广,你的喜悦度也会越大。”这是文艺创作者的快乐,也为徐沛东赢来了更多的邀约,他用当下人们常说的“火了”来形容当时的自己。“‘火了’的意义就是什么人都找你,什么主题都找你来做。我到今天创作了大概是千余首作品,但那个时期写了很多废品。因为你火了很多人找你,你根本没时间学习、思考、充实自己,写了很多垃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经常反思自己,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徐沛东力求自己创作的每一首歌来附和所要表达的观点,并引用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话:“艺术家要提防两个方面:一是僵死的学院主义,一是低级趣味的感官刺激。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他强调艺术创作要培养更新、鉴别能力,要保持创作者鲜活的个性,为自己的创作去滋养,补充营养。也不能拘束于传统的大师的固有模式。生活要扎根于土,反对低级趣味。

徐沛东建言,创作者要保持一个创作者鲜活蓬勃发展的心。他还以自己创作的设备不断更新为例,告诫大家“对于新鲜事物不了解的话不要轻易否定。我们正处于一个极速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创新,但创新一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处理不好的话,容易误导,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

徐沛东也承认,“文艺创作是一项艰苦创作型的劳动,成名有成名的痛苦,没成名也有没成名的着急。文艺作品不是一种表面的,年轻人创作艺术要有一种使命感,要知道经典的艺术甭管什么年代拿出来都是会让你热泪盈眶的,就像托尔斯泰的作品。一切经典来不得半点虚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