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 黑暗后的伟大黎明
上周登陆中国院线,史无前例地先于欧美上映的冲奥影片《至暗时刻》(Darkest Hour),赢得了无数影迷交口称赞。这部电影讲述英国在二战期间最混乱的一段历史,主人公是赫赫大名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很多人将其看作丘吉尔的传记电影,事实上,不如说这部影片详尽刻画了丘吉尔人生中一个重要刻度:在二战时期临危受命担任英国首相,决意与德国抗争并发动了历史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虽不是时间跨越丘吉尔长达92年人生的传统传记片,但影片很巧妙地在1940年5月初至6月初的一个月发生的故事内,将丘吉尔生活的重大事件和种种细节传达给观众:生于望族家庭、曾被囚于南非、与妻子的爱情故事、政治生涯的失意、热爱酒精和雪茄、不拘小节的生活习惯等等,呈现出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活生生的丘吉尔。
历史上的丘吉尔
说到这,不能不提加里·奥德曼奉献的炸裂演技,观众的赞不绝口仿佛让我看到奥德曼捧起奥斯卡小金人的样子。那么不得不多讲两句这位“老戏骨”。
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
年轻时的奥德曼是个典型的英国小青年,身材瘦削、面孔冷峻。在《希德和南希》中把那个朋克、尖叫、颓废、玩世不恭、沉迷毒品的“性手枪”乐队贝斯手Sid Vicious演绎得淋漓尽致。(奥德曼精彩的演出使本片成为我心中最优秀的禁毒宣传片。)国内观众更为熟悉的角色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残忍变态的坏警察Stan,贝多芬交响乐中他抱着机枪扫射的痴狂表情让人心惊胆寒。
永远的朋克青年Sid(奥德曼)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奥德曼饰演的变态警察
鲜少不演反派的奥德曼这次竟然饰演英国人民心中“历史上最伟大的英国人”丘吉尔,想必也是压力颇大,和临危受命的丘吉尔的心情也差不太多吧?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在伟大的决策力和行动力之余,也不乏反派特性:狂热爱好雪茄,清晨就开始饮酒,差点把家里搞破产,性格暴躁,不顾他人感受,一意孤行……但同时,尽管老态龙钟、大腹便便、口齿不清,他却幽默、机智、可爱,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尤其是在他受挫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的脆弱和挣扎,更令人想要了解和亲近。奥德曼塑造的这样一个有喜有悲,多面、丰满的丘吉尔,虽隔着大半个世纪的触不可及却又仿佛近在咫尺。
这个侧脸,完全看不出和上面的Sid是同一个人...吧?
在《至暗时刻》中,虽然丘吉尔是绝对的主角,但是其妻子克莱门汀、国王乔治六世、前首相张伯伦、政敌哈利法克斯的角色同样鲜活,各位演员都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演出。尤其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丘吉尔夫人,有着皱纹和白发都难以遮掩的高贵、优雅、坚强、隐忍。也正因这个角色的映衬,让我们看到丘吉尔在强势的政治形象之外的温情幽默。同样,这部电影一定要有国王对丘吉尔的先抑后扬,有张伯伦心态的转变,有战争来临前伦敦街头的众生相,才能展现丘吉尔扭转这个“至暗时刻”的艰难,使这时期英国的巨变显得惊人又合理。
坚强隐忍的丘吉尔夫人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则是莉莉·詹姆斯饰演的秘书,她将英国的历史命运与芸芸众生相互串联。就像《敦刻尔克》中的英法士兵、私人船主和英军飞行员,每个人的决定和行动都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败息息相关。秘书在听到丘吉尔下令受困法国加莱的4000士兵吸引德军兵力,无论如何都不得撤退的消息时,忍不住为前线的哥哥哭泣。这一情节也令平凡个体的命运与领导人的决策和历史事件交织到一起,让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泪目的观众(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战士的英勇与无奈,领导人肩负的重担。而与秘书的这段互动,显然难以论证是否来自史实,但电影的艺术加工对人物塑造、故事的描绘和作为引导观众视线的线索,功不可没。
丘吉尔与秘书
除了演员的魅力,导演的个人特色在本片中依然夺目。擅长表现英伦风韵的乔·赖特为影迷奉献了《赎罪》、《傲慢与偏见》等有浓郁英伦气息的经典影片,对光影运用、色彩搭配和画面布局理解深刻,每一帧都美如古典画作。如果你对凯拉·奈特莉的一席绿裙记忆尤深,那一定要感谢乔·赖特的好品味。
《赎罪》剧照
《至暗时刻》剧照 仿佛油画作品
所以,我并不觉得《至暗时刻》是丘吉尔的传记电影,而是一部带有导演个人风格和演员魅力的故事片。影片上映后虽然赞扬无数,但也有不少来自历史爱好者关于影片不符合史实的质疑。可作为一部故事片,本片中丘吉尔的形象本应区别于已被拍过无数次的伟人丘吉尔(如《战火中的绅士——丘吉尔》、《毁誉参半丘吉尔》等)。但导演仍对布景和人物形象的还原无比考究,尤其是丘吉尔著名的几场演讲,历史资料中丘吉尔的录音和奥德曼模仿的声音混合起来,将观众拽回战前紧张的氛围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大受鼓舞。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
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
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什么也不能!我们决不谈判;我们决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党羽进行谈判。
我们将在陆地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中同他作战,直至借上帝之力,在地球上肃清他的阴影,并把地球上的人民从他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丘吉尔
为丘吉尔挥舞的白手帕
而另一场争议颇大的戏份则是丘吉尔乘坐地铁与民众亲切交谈。作为历史上帝国主义强力的支撑者、罔顾印度存亡的领导者,丘吉尔的确不太可能与黑人民众高谈阔论,而这场戏份也有宣扬民粹之嫌。我把它理解为导演将个体生活和国家命运联结的另一努力,确实有点用力过猛。这样煽情的情节不知英国人民看到会作何反应,也许被极其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也说不定?对我来说,看到在熟悉的District Line地铁车厢里,黑人小哥说:“纳粹别想占据皮卡迪利大街”时,还是会为大不列颠民族感到振奋,并钦佩这个民族的傲骨。这大概也达到了导演的目的吧?
振奋人心的讲演、转危为安的辉煌虽然是影片着力描绘的重点,但是丘吉尔在“内忧外患”的时刻表现出来的脆弱、忧虑、灰心、绝望,推着这部影片走向高潮。展示伟人的弱点,描写危难关头的极端黑暗,才显得扭转乾坤的决定之睿智。主演加里·奥德曼说,他在演出丘吉尔之前,观看了很多他的影像资料,他发现丘吉尔虽然已经65岁并且像婴儿一样肥胖,但他的眼中有闪光,常像偷吃了糖果的小孩一样快乐;他机敏又充满活力,永远在前面大步行走,别人在后面追赶他;是这样一个人,带领英国走向胜利。是这样一个聪明又易怒,充满能量又一意孤行,坚强又脆弱的人,告诉我们,胜利与和平如至暗时刻的曙光一般来之不易,智慧在最艰辛的时刻显得尤为伟大。
看他嘴角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