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华重庆 重庆建筑大师陈荣华:重庆城市新地标再看30年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以人民大礼堂.朝天门广场为代表的老地标和以世贸中心.国际金融开发大厦为代表的新地标,代表了重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见证30年重庆建筑变迁以人民大礼堂.朝天门广场为代表的老地标和以世贸中心.国际金融开发大厦为代表的新地标,代表了重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不断生长的重庆城市,向上拔升高度,向外扩展规模.这期间日新月异的城市巨变,让很多共同走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大有沧海桑田之感.重庆市泰斗级建筑大师陈荣华,不但是这一变化历程的亲身见证者,也以建筑师身

以人民大礼堂、朝天门广场为代表的老地标和以世贸中心、国际金融开发大厦为代表的新地标,代表了重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

见证30年重庆建筑变迁以人民大礼堂、朝天门广场为代表的老地标和以世贸中心、国际金融开发大厦为代表的新地标,代表了重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不断生长的重庆城市,向上拔升高度,向外扩展规模。这期间日新月异的城市巨变,让很多共同走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大有沧海桑田之感。

重庆市泰斗级建筑大师陈荣华,不但是这一变化历程的亲身见证者,也以建筑师身份,切身参与了这一巨变之中。近日,本报记者专访陈荣华,试图追寻他对重庆建筑的记忆,梳理出这个城市30年来建筑语言的种种变革。

大城重庆 30年沧桑巨变

1985年《重庆晚报》创刊,同年陈荣华来到重庆。可以说,他几乎经历了近30年重庆建筑的每一次变迁。

对于这30年的变化,陈荣华觉得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80年代那时,进城就是到解放碑,其他地方都算乡下。”陈荣华感慨道,“现在规模扩大了好多倍,主城各区都一片繁荣,北部新区、茶园新区、大学城等新区更是潜力无限。”

陈荣华认为80年代的重庆建筑谈不上所谓的风格,“除了人民大礼堂、解放碑,那时几乎没有鲜明风格的建筑。”因为刚刚从困难时期过来,建筑讲究的是“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所以只有少量的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才在设计时讲究美观、艺术因素。同时,当时也没有“灯光工程”这种让建筑流光溢彩的手段。而现在,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百花齐放,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绚丽的色彩也让城市多姿多彩。

变化的还有建筑的高度。“高层建筑以前很少,80年代后期才慢慢多起来,现在早已突破200米大关。”纽约·纽约211.3米、世贸中心262米、浪高凯悦酒店204米,重庆的天际线因此被彻底改写。

30年城市巨变,实质上折射出建筑哲学的不断发展。陈荣华认为,几千年来,建筑哲学大致经历了实用学、艺术学、功能学、空间学、环境学、生态学六大历程,而重庆这30年,是从功能学过渡到环境学,生态学刚刚开始受到关注,还谈不上真正的实施。

“种种变化,其实都是不同的建筑哲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达。”在陈荣华看来,建筑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而在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身上,反映的尤其典型和明显。那么,重庆哪些建筑可称之为城市地标?

“现在公认的还只有解放碑和人民大礼堂”,陈荣华表示,也有一些建筑被不少市民推崇,有成为地标的潜力,如朝天门广场、湖广会馆、世贸中心,但始终不像解放碑、人民大礼堂那样毫无争议。

在陈荣华印象中,重庆似乎从未正儿八经地评选过标志性建筑,而且即使评选也不一定能成为地标。1989年国庆40周年时,重庆评出了十佳建筑,但现在除了人民大礼堂依然熠熠生辉,其他建筑的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

陈荣华认为,新时代的重庆需要新的地标,就像北京除了天安门和天坛外,还有最新的鸟巢、水立方,但成为地标并不容易。在他看来,地标建筑必须有显眼的地理位置,有独特的造型特色,反映城市的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喜欢它,因此公共性越强的建筑越有可能成为城市地标。

“城市地标形成需要时间来‘大浪淘沙’,哪些建筑能成为新地标,或许还要再看30年。”他说。

人居建筑 最好和最坏的时代

30年间,人居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的主体,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准确的说法应该是15年,因为重庆第一代商品房大致出现在1993年左右,之前并没有规模化的人居建设。

从最早的筒子楼,到第一代单体楼的商品房,到第一代花园小区,再到后来的洋房、别墅,陈荣华从1985年来到重庆,见证了住房制度改革后每一代人居建筑的变化。

“90年代初的人们只要是房子就行,连户型都不会看。”陈荣华笑称。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建筑的标准在人们的挑剔下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飞速提高。现在,人人都懂得了怎样挑剔户型,学会了怎样鉴赏风格,对于亲近自然、节能环保、科技含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陈荣华认为,在这场人居巨变中,建筑师通过自己的建筑思想,直接参与到人居环境的改造,每一个建筑师都会感到自豪。但同时,人居建筑的快速进化中,一些不适合本土的外来建筑理念也在重庆找到了土壤,比如当年盛行一时的欧陆风。

“对建筑师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陈荣华指出,前些年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当成了试验场,而开发商出于商业炒作的目的推波助澜,民众的审美文化修养又不够,才让洋风着实盛行了几年。

“但是必须承认,开发商对人居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陈荣华表示,那种拿来就用的洋风正在消落,开发商学会了因地制宜,不仅关注建筑风格,更注重功能、环境等,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撇开外在形式不谈,重庆的山地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技术,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些开发商修建的坡地洋房、山地别墅等还是可取的。

重庆未来 应体现城市个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城市出现的“千城一面”局面该如何突破?如何才能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陈荣华认为,对整个城市来说,要对城市形象有清晰的把握,体现出重庆自身独特的山城、江城特点,如渝中区形象策划、两江四岸的城市规划,都是在努力让重庆特色得以凸显。

对具体建筑而言,在“建构说”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可行之路。在陈荣华看来,在所有建筑学说中,“建构说”恐怕最为接近建筑的本质。建筑师要抛开所谓形式、风格等外在因素,直指功能、环境等最本质的东西,这样才能综合工程师和艺术家的眼光,用建造的艺术去理解建筑,用建造的逻辑去设计建筑。

陈荣华说,中国现代建筑先驱梁思成把中国建筑分成四类,即西而古、中而古、西而新和中而新,认为最次的是西而古,最高境界的是中而新。陈荣华以他主持设计的重庆国际金融开发大厦中标方案为例,318米的巨无霸有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形态优美、简洁大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又实现了造型的美观。这不但是“建构说”的成功实践,也是典型的“中而新”建筑。而上海金茂大厦则从中国古塔中提炼形象,同样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

同时,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还要注意传统建筑的保护。“80年代关注得不够,直辖以后,对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还是比较好的,如湖广会馆、三道拐古街。”

不过有些建筑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一些开发商没有理解传统建筑的内涵而简单地寻求复古,搞出许多假古董出来。“重庆映像还算做得比较好的,有些复古建筑其实只是商业意图的产物,不仅不能宏扬传统文化,还会对城市文脉造成永久的伤害。”

陈荣华简介

重庆市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属下重庆公司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重庆市建筑学、规划与设计学术带头人。

代表作品:大都会广场、纽约·纽约、世贸中心、彩电中心、建设银行、浪高凯悦大酒店、人民大礼堂片区规划、龙湖·水晶郦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