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有哪些 如何预防和治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
病因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除了少数是因微栓塞引起的以外,多数是由于长期高血压的影响所造成的脑内小动脉血管壁的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
临床表现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路,是实现大脑与躯体神经联系的桥梁。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这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由于腔隙很小,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但是,并不是所有发生的腔隙都会产生症状,只有那些累及重要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的腔隙才会有表现,否则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诊断
中老年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可作出诊断。本病应与小量脑出血、脱髓鞘病、脑囊虫病及转移瘤等引起的腔隙性软化灶鉴别。
治疗
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的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的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治疗类似,一般不用脱水治疗。虽然腔隙性梗死的预后良好,但易反复发作,故预防疾病复发尤为重要。应针对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作好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和致残率均低,但容易反复发作。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大脑远端细小血管堵塞引起。发病初期基本没有症状,因为缺血灶成点状,不影响大脑功能,时间长后,病灶连成片状才会出现症状,出现症状后就是晚期了,前期缺血灶已坏死,所以这类疾病是慢性加重性疾病,必须以防为主,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防治方法与预防脑血管病是一致的,一是控制好原发病,包括血压血脂与血糖,防止慢性病加重。二是中药活血溶栓治疗,清除血栓,净化血液,延缓动脉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疏通血管,防止新的病灶出现。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四是定期检查,必须做到早防早治。
这类疾病由于病情缓慢,往往被人民疏忽,所以发病后期效难防治,大脑是不可逆的,一旦脑组织坏死是不可能再生的,所以有些功能无法恢复,切记早防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