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不舒服涨涨的是为什么 日常习惯需重视
耳胀耳闭,中医病名。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滞留耳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致,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病机
1、风邪袭耳,痞塞耳窍
生活起居失慎,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之后,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而袭。风邪外袭,首先犯肺,结穴受病。风邪外袭多有兼夹,其属性不外寒热两类。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湿,积于耳窍而为病;若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引动经热上循,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痞塞不宣而为病。
2、肝胆蕴热,上壅耳窍
外感邪热,内传肝胆,肝胆火热上蒸;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郁火上扰,致火热之邪闭阻耳窍而为病。
3、脾虚湿困,痰湿泛耳
久病伤脾,或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困于耳窍而为病。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耳胀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日久不愈,邪毒滞留于耳窍,阻于脉络,窍络气血瘀阻以致闭塞失用,终成耳闭。
诊断依据
1、病史:耳胀者,多有感冒病史;耳闭者,一般病程较长。
2、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
3、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突。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耳聋。声导抗检查呈B型或C型鼓室导抗图。
病证鉴别
耳胀耳闭应与外耳道异物,耵耳相鉴别,耳闭应与耳硬化症相鉴别。外耳道异物、耵耳,在取出外耳道异物和耵聍后。症状可解除,而耳胀、耳闭则在外耳道无异物及耵聍时亦有症状。耳硬化症,患者听力逐渐减退,检查耳膜完整,标志清楚,有闹聪现象,常有家族史而无外感病史。
预防调护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感冒及鼻咽或鼻腔疾病,是预防的关键。
2、患伤风鼻塞、鼻窒、鼻渊等鼻病鼻涕多时,应使用滴鼻药,以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3、应及早彻底治疗耳胀以免引起耳闭。
4、擤鼻应用正确方法,不宜用力过度,以免鼻涕进入咽鼓管引起耳胀或脓耳。
5、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以加强对儿童听力的观察。有条件的地区,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声导抗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