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300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400

2018-04-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学就对苏东坡这位古今闻名的学者有了些许耳闻,一开始是在随便翻翻<宋词> 时, 一时感兴趣过他写的几首词, 后来记不得看的哪本周刊里又冒出了东坡肉这个诱人的词 眼,顿时让我把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打上了"贪吃"的标签,上了初中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 歌赋,到现在也就只清晰地记得那一首水调歌头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 今夕是何年."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 到了高中, 当老师推荐了<苏 东坡传>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学就对苏东坡这位古今闻名的学者有了些许耳闻,一开始是在随便翻翻《宋词》 时, 一时感兴趣过他写的几首词, 后来记不得看的哪本周刊里又冒出了东坡肉这个诱人的词 眼,顿时让我把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打上了“贪吃”的标签,上了初中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 歌赋,到现在也就只清晰地记得那一首水调歌头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 今夕是何年。

”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 到了高中, 当老师推荐了《苏 东坡传》时,我也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寒假,我才被这本书真正的吸引了。

凡是在我看来有能力写传记,而又不经过本人同意执笔写的人,一般都是自身文学素 养高深之辈,当然,如果你想经过苏东坡同意再写传记,恐怕是先得穿越回宋朝了。和我的 想法如出一辙,这本貌不惊人的《苏东坡传》竟是林语堂老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执笔之 作。

作为一位在中英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语言学家, 林语堂老先生想必写这本 《苏东坡传》 也是信手拈来了。

林语堂老先生这篇作品经过张振玉的翻译就我而言感觉并未失去原著的真 实思想,所以读的也是让人神清气爽。

这本传记总共三百多页,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按照苏东 坡的人生经历用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使整本书显得条理很清楚, 又将读者的兴趣充分的调动 了起来。

林语堂老先生在序中重复强调了他对《苏东坡传》撰写的渴望,言明自己曾一直有想 写苏东坡传记的心思,无奈时局所迫,直至今日才完成。这显而易见的体现了林语堂老先生 对于苏东坡这个人物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非要执笔写下传记来倾诉不可。

“1936 年我全家 赴美时, 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外, 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 东坡著的珍本古籍” ,由此可见,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记是在古籍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撰写的,他对于这本传记算是用上了一番心思。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 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 的试验者, 是工程师……” 林语堂老先生在其后的序中不断对前面引用部分的苏东坡形象进 行简单而真实的诠释,使苏东坡这位大诗人先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丝印象。

卷一的题目为童年与青年,显而易见叙述的就是苏东坡童年与青年的岁月时光。卷一 的第一章,林语堂老先生以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为开头,通过各个事例,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展 现了一个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个天赋才气,吟诗作对信口拈来的苏东坡,一个 诗书画三绝的苏东坡, 并且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苏东坡。

通过这一个个形象鲜明的 苏东坡,林语堂老先生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卷一后几章大致讲述了,三苏之一的苏洵,虽然才气响天下,但在屡试不第,人步入 中年之后,逐渐归于沉沦,而与此同时,苏轼与苏辙这两个兄弟正如崭崭的星斗,借着父亲 落日的余晖冉冉升起。

如果非要给卷二强加一个中心,那么则一定是“王安石变法” 。虽说是《苏东坡传》 , 可在这本苏东坡为主人公的传记中, 我却又偶然间了解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王安石。

还记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虽然在初中就听过王安石变法的大概故事,也就知 道王安石努力了半天,最后失败了的结局,对于王安石这个人的为人却是不甚了解,但通过 《苏东坡传》 ,我算是对王安石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

”这三个不足是苏东坡对王安石评价的 标识,苏洵大名鼎鼎的《辨奸论》便是用来暗讽王安石的,通过这两段评价,我们可以片面 的得出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然,这一点评价当然证明不了什么,可王安石在朝廷 上任大官时的一些作为,再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他放任手下,私自将无能,阴险的下 属如吕惠卿, 邓绾等提拔到重要的职位, 利用各种借口将反对派中的中坚力量踢出权力中心, 甚至反对派中还有几位曾经是他的至交好友, 连他的好友都开始反对他, 可见王安石在为人 处事方面的行径有多么受人诟病呢。

王安石暂时说到这, 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诗 人, 他企图用自己理想中的变革来改变宋朝当时颓废的处境, 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 一条斜路。

当王安石这样一个固执不化的改革派和苏轼这样一个正直, 敢于进谏的反对派站 在了不同的阵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顿时体现了出来,就好像陨石撞地球一样,总会擦出各 种各样的火花,不过考虑到当时王安石一人权倾天下,苏轼在预料之中也就被贬出了京城。

正是这机缘巧合之间,苏轼在感觉无力报国之时,四处游山玩水,用书中的话说“这时愤怒 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

”在这时,他达到了个人诗道上的 巅峰,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对于弟弟的思念,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当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写出了《吏隐亭》这 样的词句: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在望云亭中,他写道: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一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这一篇篇苏轼的巅峰之作仿佛有带着我们重温了一遍当时苏轼被贬官心中忧愤之情, 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有在此时的苏轼,才是真正的苏轼。

可无奈,后半辈子苏东坡可算是真正地经历了坎坷的人生。

自从被王安石贬出朝廷,他就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举家隐居到深林处,与外世隔 绝, 叫了许多真性情的邻居朋友, 更是在游玩之中作出了赤壁赋、 酹江月等巅峰之作。

当然, 很难令人相信的是, 苏东坡居然对长生不死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 对于道的研究更是十分深 入。

再度过了几年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后,苏东坡意外的受到皇太后的恩宠,算得上是他人 生的第二春,在几年内提拔迅速,很快就官居要职。当然,真性情的苏东坡在朝廷中总是受 到排挤,王安石的余党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推翻苏东坡,他曾经直言不讳的进谏,曾经为了自 己的清白据理力争, 但似乎他的耐性也在余党的一次次排挤中逐渐被磨光了, 终于提出离开 京城这个权力中心。

离开了朝廷,苏东坡又仿佛找回了自由无拘束的感觉,钻研国画,修理 工程,赈灾济粮…… 无奈啊,命运的枷锁始终没有放过苏东坡,在支持他的皇太后和苏夫人去世后,他的 命运急转直下, 数次被贬官, 谪戍荒凉的地域, 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带到一生的荣耀都洗净, 他也就默然的离开了人世。

苏东坡,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样一位性格直爽的朝廷中人,这样一位兴趣广泛 的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终归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

仰望千年,东坡我见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 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

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 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 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洋 溢青春乐观的精神;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 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 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 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

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 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 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 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