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张定国 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创业先驱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范旭东,自1914年开始,在中国尚未开发的基本化工领域,相继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立下朽功绩."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是毛泽东主席对他的评价.1911年,范旭东抛弃了已在日本获得的大学助教的职位,铭耻奋志回到了阔别12年的祖国.回国后,他目睹中国盐业生产的落后,不仅盐质低劣,有害国人健康,更有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于是决定利用自己所学,改良国内的盐质,"使人民有干净的盐吃,有便宜的盐吃."从破旧小屋到第一大精盐公司1

范旭东,自1914年开始,在中国尚未开发的基本化工领域,相继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立下朽功绩。"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是毛泽东主席对他的评价。

1911年,范旭东抛弃了已在日本获得的大学助教的职位,铭耻奋志回到了阔别12年的祖国。回国后,他目睹中国盐业生产的落后,不仅盐质低劣,有害国人健康,更有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于是决定利用自己所学,改良国内的盐质,"使人民有干净的盐吃,有便宜的盐吃。"

从破旧小屋到第一大精盐公司

1913年,范旭东只身来到盛产长芦盐的塘沽。他发现,荒碱地上一个个绵延不断的雪白晶亮的盐坨,构成一派天赋盐都的景象。这里不仅盐资源丰富,而且海陆交通非常便利,相距不远即是开滦煤矿。若建设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化工基地,条件最佳。

为了掌握科学的第一手资料,范旭东向当地渔民租得一间破旧小屋,独自一人开始了炼制精盐的实验。环境的恶劣丝毫没有动摇他试制精盐的决心,白天他在小桌上作实验,晚上则以桌为床、和衣而卧。经过无数次的精心实验,范旭东终于试制出了含氯化钠(NaCl)在90%以上的精盐,攻克了技术难关。

范旭东当即决定,以塘沽为发轫地筹建精盐公司。这个计划得到盐务署顾问景学钤的支持,并联合另外几人共同发起久大精盐公司。

1914年,范旭东召开筹备会,准备募5万元筹建资金。为了尽可能多募一点儿资金,范旭东不顾别人的讥讽,不厌其烦地去向那些曾答应出资的人们催促股款。有资料记载,范旭东曾回忆当时的情景:"常常站在人家的门房等许久,结果还是下次再去。

"因此,原定五万元的股本,至公司成立之初仅募得3000余元。尽管如此,1915年4月18日,久大精盐公司第一次股东会议如期召开,会议推举景学钤为董事长,范旭东为总经理。从此,范旭东开始了他为中国现代化学工业奠基的历程。

1915年6月,久大精盐工厂破土动工,当年10月底,建筑、安装工程全部竣工,12月初正式投产,以平锅熬制精盐的方法,掀开了我国盐业技术史上的新篇章。然而由于中国盐政承袭清代旧制,食盐的销售权仍由少数盐商把持,久大精盐只被允许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

不仅运销受到抵制,旧盐商甚至禁止灶户向久大供应粗盐,以断绝久大的原料来源。对此,范旭东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设法将帝制派人物杨度吸收为股东。经杨度疏通,果然获取袁世凯特批5个口岸的销售地,接着又在财政总长梁启超的支持下,将销售扩大到长江流域。

最终使久大精盐市场扩大到湘、鄂、皖、赣。久大事业从此蒸蒸日上,1916年到1918年,久大精盐厂由两厂发展为六厂。后经过10年奋斗,自办盐滩多处,工厂分设塘沽各地,分销店遍布南北各省。生产规模由最初年产1500吨发展到6.25万吨,资本由创办时的5万元增至250万元。成为中国第一家最大的精盐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按照华盛顿会议的决定,得以收回德国和日本在中国山东掠夺的各项权利,其中包括日本在青岛的永裕盐场和制盐设备。当时永裕盐场共有工厂19所,盐田6万亩,但中国必须支付300万银元的"赎金"。

可是由于国库空虚,无力支付,日本人也就继续把持着盐场不放。范旭东抓住了这个机会,团结当地的盐商,共同筹集资金,全部收回了日本在青岛的盐场,并且要求日本每年购回青岛精盐150万担至350万担。这样,范旭东等人不仅为国家收回了主权,而且为自己打开了国际市场。

从1924年到1935年,久大公司更加兴旺发达,产品除在国内南北畅销不衰,而且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朝鲜、日本等国外市场。1936年,范旭东又在江苏大浦创办久大大浦分厂,同年,久大精盐公司改组为久大盐业公司。

奋发图强打破洋人技术封锁

碱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然而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碱市场却一直被英国卜内门公司所垄断。山东曾经有一位姓葛的有识之士,创办了鲁丰碱厂,要与洋碱争个高低,可是由于斗不过洋碱,很快就倒闭了。卜内门公司在中国的经理李德立曾公然扬言:"卜内门在中国有如铜墙铁壁,不怕任何人进攻!"范旭东不信这个邪,他一直认为,中国如果不发展制碱工业,就无法发展化学工业。

在欧洲考察盐政时,范旭东萌发了用盐制碱的想法,20世纪初,卜内门洋碱已经在中国市场形成垄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通梗阻,中国许多以洋碱为原料的民用工业受到影响。碱价爆涨,有行无市。范旭东身居塘沽,守着遍地可以制碱的盐坨,他感到创办制碱工业一刻也不能等了。

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创立。1920年5月,永利召开第一次股东会,周作民任董事长,范旭东任总经理。9月得到农商部特许工业用盐免税30年,规定塘沽周围百里以内,他人不得再建碱厂。

因为是建设国内第一家大型碱厂,无论是厂房建筑,还是设备安装,都无经验可借鉴。按照范旭东主张,国内不能自制的如锅炉、发电机、压缩机、真空泵等设备,均托李国钦在美国代购。凡是可在国内自制的机器一律交上海开办的大效铁工厂制作,但该厂规模小、设备简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所有铸件。化工生产管道复杂,用了三四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范旭东的领导下,永利碱厂于1926午6月29日再次投产,这一天,永利生产出了碳酸钠含量达99%以上的洁白纯碱,打破了洋人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两个月后,永利"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震动了整个世界化工业,被西方人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之象征。"

范旭东曾把酸和碱比做化工业的两翼。1930年,国民政府实业部计划在国内自办硫酸亚厂,英、德商人闻讯要求合办,意图垄断。范旭东认为:"与其受洋人挟制,还不如干脆自己干!"他向孔祥熙、宋子文申述主张,接过了这一艰巨的项目。

经过永利同仁30个月的昼夜奋战,1936年,一座远东一流的大型硫酸亚厂在南京长江下游的卸甲甸如期竣工,计划年产硫酸亚5万吨,日产硫酸200吨,硝酸20吨。1937年2月,南京硫酸铵厂正式投产。该厂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第一次制成了化学肥料,同时也为祖国的工业制造了大量的硫酸和硝酸。

"范旭东自豪地宣布:"列强争雄之合成氨高压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只翅膀又长出来了,从此,海阔天空,听凭中国化工翱翔矣。"

战火中建起化工中心

"如果毁坏了永利厂,就等于毁了半个南京城。"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时下的保全命令。永利南京硫酸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七七"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军队的炮火已经蔓延到上海,工厂的存亡迫在眉睫。范旭东痛下决心,命令凡是可以搬动的机器材料、图样、模型都抢运西移。笨重巨大无法移动的设备,则将仪表拆走,其余设备拆下投入长江,并布置全部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向内地转移。

损失巨大的搬迁,严重匮乏的资金,交通辗转难行,人员拉家带口,这诸多困境没有让范旭东屈服。他决定首先打破"逃难"的心理,利用这个时机,为中国在内地再造一个化工中心。

1937年末,范旭东派人去湖南和四川两地勘察厂址。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当时四川产盐,制碱工业选址四川;湖南化工原料比较丰富,决定在此新设硫酸厂。但日军继续推进,国土连续沦陷,战事告急之下,湖南建厂无望,范旭东将硫酸厂也设在四川"新塘沽"——岷江畔五通河的老龙坝,积极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

但此时的永利面临着更大的难题。抗战前的永利一直使用的是用廉价海盐作为原料的苏尔维制碱法,而在四川只能使用昂贵的井盐,只有研究出符合井盐的制碱法才能生存下去。

为了有效地利用井盐制碱,范旭东于1938年携侯德榜专程赴德国考察,购买新型制碱专利——察安制碱法。但由于对方有意刁难,无功而返。于是范旭东组织技术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行研制新的制碱技术,他们先后在香港,上海法租界和东山五通桥等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研究出自己的专利技术——"侯氏联合制碱法",标志着世界制碱工艺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了使这一技术尽快投入应用,范旭东再次"远征"海外,协同侯德榜采购机器,中越、中缅等战时的国际通道遭到很大破坏,致使在美国采购的设备大多毁于战火,范旭东几次身陷困境。

l943年,战争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在抗战临近胜利之际、范旭东并没有陶醉于战后接收工厂的喜悦。而是远瞻于中国化学工业的未来,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战后发展中国化学工业的"十厂计划",包括:扩充塘沽碱厂、修复南京硫酸铵厂、新建侯氏法制碱厂、合成氨厂、硫酸铵厂、硝酸厂、食盐电解厂、炼焦厂、水泥厂、玻璃厂等。

其后,范旭东又到国外奔走,寻求资金,凭借他卓著的信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1945年同美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1600万美元的政府担保贷款合同,然而,国民党政府的不配合使范旭东宏伟绚丽的"十厂"蓝图成为泡影。

受此沉重打击.一生坚强的范旭东忧愤成疾,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于1945年10月4日逝世。毛泽东特地送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表示悼念,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在近代中国,讲实业,不能忘记搞化工的范旭东。

永远闪光的创业精神

创业最直接的追求,是"金子",然而闪光的不只有"金子",更耀眼的是经验和精神。范旭东的创业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工作上重用、感情上沟通、生活上关心,使广大科研、管理人员激发出"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奉献精神。8小时工作制,福利待遇等措施无不开全国风气之先。正由于范旭东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创业管理之原则,使他不仅集结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而且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的潜能。

从而利用"人才"和"人和"方面的优势,克服了创业历程中在"天时"、"地利"两方面的劣势,创造了一系列的实业奇迹。

以科技促进实业的经营战略。1922年,范旭东在创办永利碱厂,资金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不顾多数股东的反对、投资十万元营建了一所"能供100位化学师研究之用"的新型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该社不仅为永利、久大两厂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而且在发酵与菌学、轻金属冶炼、井盐生产技术改进、盐化工开发等多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范旭东不仅重视科研,而且注重科研成果向大生产的转化,为此,1941年专门成立了以"进行半工业实验"为主要任务的三一化学品厂。

就在范旭东逝世的前一年,还发起成立了海洋研究室,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科研和实业战略。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开发海洋,并开始付诸实践的伟大的创业家。

注重"团体奋斗"意识培养的管理之道。范旭东为"永久黄"团体手订四大信条:"1、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2、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3、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而顾全团体。4、我们在精神上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这四条信条实际上就是对"永久黄"精神的核心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