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美的沉思 读蒋勋《美的沉思》:美 是对自由的向往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蒋勋,是著名诗人.小说家.画家.文化"说书人",更是被尊称为"美的领路人".他在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美的沉思>,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

蒋勋,是著名诗人、小说家、画家、文化“说书人”,更是被尊称为“美的领路人”。他在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美的沉思》,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在台湾第一版发行以来,畅销20多年,将“美学”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高不可攀、雅不可耐的“冷门”话题,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的心灵功课。这次,增录图片、年表、索引,全新修订后的彩色珍藏版在大陆出版,实为爱“美”之人的幸事。

1976年,蒋勋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返台,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果他发现: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画……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

这本书展现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即使是绘画,也拘泥于二比三规格的硬框形式。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在于移动视点,集大成者就是绘画与书法,绘画往往又坚持忠于自然,卷轴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形式。中国卷轴式绘画,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

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中国重“水墨”,西方重“油彩”。“水”使“墨”散开,“油”使“彩”凝聚。“水墨”正是表达内心自由的最好形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朵花,能够在上亿年生物演化过程中存活下来,靠的就是“美”,因为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解读,“花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如果没有红色,不会吸引到蜜蜂来为它授粉;如果是一朵白色的花,就得靠自己的香味!

它“美”,像诗,不像论文。而这,也正是《美的沉思》的品质,“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

你的存在就是唯一,你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美”是做回自己,一去比较,你就已经输了,只有认同自己,才能发现自身的美。所以,蒋勋认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方式,尊重他人的审美情怀,尊重不同民族的审美,万物并育,才是一个社会长久深厚的福气。

当然,他也就不认可“美的领路人”这一尊称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没有“领路人”,走到自然终,天宽地阔,月光、水声,松风,潮汐,才是真正的“领路人”。

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喜真相,传达给我们的是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价值;因为“美”,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