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怎么传染的? 五种传播途径破除疑惑

2019-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乙肝病毒于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乙肝是中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病毒进入肝细胞后,脱去衣壳,DNA进入肝细胞核. 正链DNA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负链为模版,延长修补成完整状态. 双股DNA形成闭环超螺旋.在细胞RNA多聚酶催化下,以负链DNA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乙肝病毒于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乙肝是中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病毒进入肝细胞后,脱去衣壳,DNA进入肝细胞核。

正链DNA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负链为模版,延长修补成完整状态。

双股DNA形成闭环超螺旋。在细胞RNA多聚酶催化下,以负链DNA转录成长短不一的RNA。短的RNA仅作为信使RNA,长的还是前基因组RNA。

从信使RNA翻译出e抗原,核心抗原,DNA多聚酶,和三种表面抗原。核心抗原组装成内衣壳。

前基因组和DNA多聚酶进入组装好的病毒内衣壳中。

在DNA多聚酶(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前基因组RNA为模版,逆转录为负链DNA。而前基因组则被降解消失。

以负链DNA为模版,复制生成正链DNA。

含有双链DNA的内衣壳裹上外衣壳,成为病毒体。从肝细胞浆释放至肝细胞外。

当健康一方患有口腔溃疡类疾病时,因口腔内黏膜破裂,此时与乙肝患者接吻,会导致乙肝病毒通过唾液而产生感染,使健康一方感染乙肝。虽然此种传播的概率极低,但存在被感染乙肝的可能,不得不引起重视。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具体包括精液,阴道的液体,乳汁,血液,淋巴液,脑脊髓的液体,肺腔的液体,腹膜的液体,关节的液体,羊水等等。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直接与外界相连,储存的体液也直接和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父婴传播

乙肝会发生家族聚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家庭中,因为母亲或父亲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使自己的子女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乙肝的母婴传播外,人们还发现患有乙肝的父亲也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因此,小编在这里提出了乙肝的父婴传播的问题。

不同的是,乙肝的母婴传播主要是围生期将病毒传染给孩子,有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此乙肝的母婴传播也可称为母婴垂直传播。但是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

父婴生活中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孩子继承了他们对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触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肤粘膜的损伤给乙肝病毒的传染带来机会。而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器材。

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可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性传播

对于乙肝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乙肝传播说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法——“乙肝病毒并不通过以下渠道传播: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

常见疑惑

和乙肝带毒者在一起是否就要被传染上HBv,医学研究发现,如下的行为都不能引起HBv的传播:

(1)一起就餐。消化道不适合HBv的生存。消化系统内存在着抑制HBv的物质,HBv可在肠道被破坏掉。进行试验,给猩猩服用含有HBv的食品,都不能感染成功;直接向胃肠注入HBV,还是不能使其感染。

(2)相互握手。尽管在乙肝带毒者的汗液中可能检测到HBv标志物,但握手仍是安全的。不是病菌、病毒落到手上就一定发病,人体还有自己的抗病能力,汗水中也含有一种酸类,不利于病菌、病毒的生长。要是注意洗手,就更不成问题了。

(3)礼仪性接吻。乙肝带毒者的唾液中可能含有HBv,但礼仪性接吻不沾染唾液,属于“干接吻”,即使口唇相互接触也没有问题。

(4)相互拥抱。这是一种常用的礼节性行为,因为没有实质性接触,不可能造成HBv的传播。

(5)跳舞。在一起跳舞时可能有手拉手的动作,这都不足以构成HBv的传播。

(6)共同游戏、旅游。在野外进餐、相互掺扶、说笑谈话都不能引起HBv的传播,因为乙肝带毒者体内的病毒和对方没有传播的渠道,只是一般的接触,怎能使HBv进入对方的血液中呢。大自然界的环境,绝不是传播HBv的场所。

(7)同室居住。同学们在一个集体宿舍里,其中有乙肝带毒者,是不会发生彼此传播的,HBv不能在空气中存活和复制。每一种病菌和病毒,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渠道,HBv主要通过血液这一渠道传播,不会从呼吸道侵人人体,即使对方打喷嚏,或咳嗽,都不能构成感染。

(8)同一单位上课或上班。这也是很安全的,不会传播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