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中信泰富"澳元门"事件 荣智健:“冲动的惩罚”
这场发端于去年7月、爆发于10月的“澳元门”事件,如同一部财经娱乐大片,男主角是中信泰富,女主角是外汇期权衍生品,故事的内容则相当老套:一个颇有成就、步入青壮年的“成功男士”,在多年的事业有成和家庭幸福后,开始心猿意马,尝试“出轨”。
本报记者 胡进 发自广州
自去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0267.HK)爆出澳元外汇衍生产品百亿元亏损以来,两个多月间,“问责”两字始终是荣智健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这个噩梦不幸成为现实。
1月2日,中信泰富披露,荣智健、荣明杰、范鸿龄、常振明等17人正接受香港证监会调查,“就上市公司涉嫌进行损害股东利益或有欺诈成分的交易或向公众提供虚假或具误导性资料的行为进行查询。”
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大涨21.72%,成交量也创下一个月来的新高。市场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荣智健的“排斥”。
三度贵为中国首富,而今身家缩水七成的红色富豪荣智健,被父亲荣毅仁寄予“智慧”和“稳健”厚望的荣智健,缘何迷失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漩涡中?
问责“澳元门”事件
2009年的新年,荣智健过得实在不舒坦。
1月2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确认,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正对该公司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对象包括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其长子荣明杰及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7位执行董事和7位非执行董事,不过,名单中没有看到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财务董事张立宪、前财务总监周志贤三位被业内认为巨亏事件的关键当事人。
仅仅过了一天,《福布斯》推出2008全球富豪“身家缩水榜”,荣智健不幸入围,身价从2008年的30亿美元狂跌到7.5亿美元,缩水75%。
虽然中信泰富的公告没有透露17位董事被调查的原因、被查事件对公司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集团对此事的态度,但无疑与公司延迟公布巨亏消息并存在内幕交易有关。去年9月7日,中信泰富董事会就获悉期权交易亏损,却一直到10月20日才公布该消息。在此期间,中信泰富股票的成交量却离奇地大幅增加,被外间怀疑其中存在内幕交易。
荣智健此前曾表示:“事前他对交易毫不知情,财务董事张立宪未遵守公司对冲风险的政策,进行交易前又没有得到他的批准”。
如果荣智健的自我申辩属实,则明白无误地表明,中信泰富在管理上存在巨大漏洞,上百亿元的交易,竟然无需董事局主席授权就能够生效,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可见,荣智健“败走麦城”,深层次的原因至少在于公司监控制度不健全。而金融衍生品交易, 更是百年荣氏一直敬而远之的领域,乃祖荣熙泰早就留下了“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祖训,荣智健的意外跌倒,恰恰是偏离了这条祖训。
而且,公告披露被调查的17人中,没有张立宪等人的大名,这是否意味着身为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实在耐人寻味。
因此,随着被调查消息的确认,荣智健将离任董事会主席的说法也传得沸沸扬扬。
中信泰富“出轨”
荣智健掌控的中信泰富每一次扩张,都与当时内地政企的支持紧密相连,他深谙如何利用中信当时在香港的“内地标杆”、红筹公司的地位,重组国泰航空一役,更让香港商界在惊诧之余,领会到红筹企业的力量,荣智健在香港商界的地位一战而定。
荣智健十年内三次登顶中国首富宝座,基础在于他创立的“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资、共同发展”的商业模式,其关键点是“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听起来矛盾的两个词汇,正是他的秘诀所在—该分明时则分明,该混合时即混合。果不其然,炒汇巨亏爆出后,荣智健匆匆北上,向中信集团求救,而中信集团应允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说明,“公私混合”的模式仍大有用武之地。
但这个给荣智健带来巨大成功的模式其实并非他的最终目标。一直以来,中信泰富在中信集团战略版图上定位并不清晰,战略远景不明朗,主业也不突出。当年,作为中信集团在香港的一个上市平台,中信泰富的地位毋庸置疑,荣智健也为荣家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但随着中信集团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旗下上市公司日渐增多,而且各有所专,中信泰富作为上市平台的重要性逐渐趋于淡化。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身为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虽然只是二股东,但一直牢牢掌控着中信泰富的实际控制权,并将荣家第四代安排进公司,当中信泰富对中信集团显得越来越无关紧要时,荣氏彻底掌控中信泰富的机会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