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的老师 科学大师李政道的才与情
书生意气 李政道是天才而又勤奋的大物理学家,可以说是一位大书生了。他不但是大学问家、大书生,而且具有书生意气,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豪杰式的学者。
李政道从幼年时起,就意气十足。他15岁的时候,为了求学,一个人离家,艰苦流浪,没有十足的求知愿望和勇气,如何能够做到。他师从束星北、吴大猷,从化工转向物理,没有强烈的志趣和天才,哪里能博得恩师的青睐,考入西南联大。
他20岁的时候,以大二的学历被选派到美国学习,又在没有大学毕业学历的情况下,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破格录取,师从世界级物理大师费米。他的这一段经历,真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接下来,他从事物理研究的历史,也可以用“意气风发”四个字来形容。他24岁时获得博士学位;二十五六岁时在统计物理和固体物理方面做出重要工作;28岁时提出“李模型”;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创个人“意气”之最;29岁时和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奖,是他个人“意气”的顶峰。
李政道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此后的岁月里,李政道在物理研究上仍然是“意气风发”、硕果累累。因为他的卓越成就,1957年获爱因斯坦科学奖,1969、1977年两度获法国国家学院布德(G.Bude)奖章,1979年获伽利略奖章,1986年获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95年获和平科学奖,1995年获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年获纽约市科学奖,1999年获教皇保罗奖,1999年获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2000年获纽约科学院奖,等等。
此外,他还享有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等几十个名誉学位、名誉教授、特邀讲座和院士的头衔。真正是如日中天,誉满全球。但是,在这样大的成就和荣誉面前,李政道没有丝毫“扬扬”和“自得”的表现,有的只是更加勤奋、更加刻苦的工作。
1993年李先生结婚43周年纪念照
儿女情长 李政道是大物理学家,他以“物理”为他的生活方式,一生忙于思考和计算,生活里充满了物理和数学,按理他很难有常人的生活情趣。
可是,李政道的情况恰好相反。他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李政道对夫人秦惠忠贞不渝的爱情也表现了他为人的崇高意气。自从李政道和秦惠在20世纪50年代结为连理之后,李政道首先为了照顾夫人的学业(原因之一),放弃了在美国西部工作的机会,而去了东部的普林斯顿;后来,夫人又为顾全操持家庭及子女教育的需要,放弃外出工作,全力以赴承担起整个家庭运转的重担。
李政道虽然全身心地投入了他视如生命的物理研究,但对于夫人和家庭并不是漠不关心,而是尽其所能。李政道以他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一贯作风,对家庭事物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们夫妇和整个家庭,几十年和睦相处、温馨融洽,为世人所赞美。
李政道对子女的成长十分关心。大儿子李中清小的时候,李政道曾花功夫辅导他学数学。可是中清的天才不在数理方面而在文科上。据李中清说,每当李政道坐到他的身旁要辅导他数学的时候,他的大脑里就忽然变成一片空白,无论李政道怎样耐心讲解、循循善诱,他什么也听不进去。
李政道见此情形,只好作罢。李政道明白这一点,没有对他丧失信心。后来,李中清靠着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学习的成绩很好,进入耶鲁大学。
但是,李政道的教子之心并没因此泯灭。李政道1972年第一次回国,就提出要把他的大儿子李中清送回国内学习锻炼。当时,李中清正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读书,李政道觉得让他回国在大学里读书锻炼一年,对他今后的成长肯定会有好处。
李中清遵照父亲的安排回到国内,在复旦大学学习了半年。这半年的学习和劳动,对李中清来说收获极大,不但学到了当时国内的革命精神,锻炼了意志,也改善了他的中国话,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补益。
现在,李中清已是密歇根大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中国人口问题的专家。也有一种说法,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的华裔学生,受国内革命气氛的影响,革命激情陡涨,有回国接受革命熏染的愿望。
李政道夫妇得知儿子想回国学习的愿望,开始并不以为然,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不管怎样,这件事说明,李政道对孩子的事是认真对待的,不像有的父母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1957年12月李政道夫妇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时
有问必答 有人说,李政道的大脑天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的。但凡有问题提出,李政道总会提出一个答案。除去物理学领域的问题而外,李政道对物理领域以外的许多问题都感兴趣。
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个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并不是同一个问题。李约瑟的问题是着重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而这个问题是整个中国。
这个问题正如“李约瑟难题”一样,答案也是多样的。李政道的看法专注一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进入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忽视发展科学和技术,因而没能在传统科技的基础上,完成向近代科技的进步。
他不赞成说中国在近代以前没有科学技术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在远古的时候就有很发达的科技,特别是天文学,并因此而使社会稳定进步。除了农业科技之外,在公元前几千年的时候,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已经能够给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譬如,公元前1300年时,中国就有了天文观察和记载。在商朝的一片甲骨上就记有“新大星并火”的字样,记录了一颗新星的爆炸。关于超新星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做出的。那是在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发现的。
从1054年8月27日一直记录到1056年7月。李政道还对现存的商朝的玉璧、玉琮和璇玑进行了研究。他推测,由于它们的体积较小,可能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时天文观测仪器的复制模型。
《周礼》上说:“以苍璧礼天,以黄踪礼地”。《书·舜典》上说:“璇,美玉也;玑为专远,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玉者正天之器。”说明确实有这样的天文观测仪器。事实说明,中国的科技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近代中国的落后,忽视科技的发展很明显是重要的原因。他对于一些看似虽小的问题也有兴趣提出独特的见解。
李政道与吴冠中(左三)在“艺术与科学”的大型展览会上
有一次,一位美国人问他:为什么中国话里把东西叫做“东西”?这本来是一个“无头公案”,没有现成的答案。李政道也没有成竹在胸。但他不愿意让一个外国人问倒,便稍加思索回答说:中国古都长安城的布局,皇宫坐北朝南,位居城的中央,城的左边和右边,也就是东边和西边都是居民区和市场,人们可以从那里买到所需要的东西,故有“东西”之说。
再者,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东西向的,故用“东西”代表山河万物,并推而广之为一切事物。
这当然不是权威甚或正确的解释,不过李政道善于思考、敢于给难题作答的精神和智慧令人钦佩。 有一次,李政道从美国来中国,在飞机上,国内某大学的一位教授问他:现在大家都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世界,一个是主观世界。
它们有什么区别吗?如果没有主观世界,如何确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呢?李政道想了一下即兴回答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主观世界,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主观世界一定会有交叉。
如果有第三个人,那么三个人的主观世界的交叉部分就会比两个人的要更多。这样,在人数很多的情况下,人们的主观世界的交叉部分就比一个人的主观世界要大得多,多人的主观世界就成为客观世界了。这听起来似乎近于诡辩,但细想之下,不是也颇有道理吗?
李政道与夫人秦惠君
发明“雅筷” 李政道有时会冒出一些奇特的想法。2003年秋,李政道回国访问。在席间,大家一时谈到筷子与西方刀叉的优劣。
李政道认为,筷子是人手的延长,具有多种功能,但有不足。最大的不足就在筷子的足部不能防滑。于是他忽发奇想,要设法改进筷子足部防滑的问题。他即席提出要在筷子的足部加上防滑的细纹或颗粒状的东西,并在餐桌上绘出草图。
时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的林宗棠部长,立刻感到李政道的建议很有使用价值,马上就与轻工业协会联系,找到浙江某一制筷厂。厂里听说,物理大师李政道给他们设计筷子,立刻赶到北京,与李政道相见。很快,在2004年春,当李政道又来国内访问时,一套以李政道设计思想制作的筷子出厂了。
经过大家的试用,效果良好,受到称赞。李政道为这种有防滑功能的筷子起名“雅筷”,意思是用了这种筷子,就不会出现《红楼梦》里刘姥姥拣鹌鹑蛋的尴尬局面,让中国人在用膳时可以充分显示这种工具的潇洒。
李政道还把“雅筷”送给外国朋友,使他们对使用中国筷子有了信心。 李政道的这一思想,适应了人们的需要,特别是国际化的需要,防滑筷子应运而生。
李政道还设想生产一种带吉祥字的蛋。他和一位特级厨师孙大力切磋,能否在鸡蛋、鹅蛋甚至鸵鸟蛋没有煮熟之前,设法将吉祥字样,如“福”、“禄”、“寿”、“禧”,或“生日快乐”、“健康长寿”等隐藏在蛋内,待蛋制熟后,在宴会桌上,当众敲碎蛋壳,蛋青上的吉祥字当即展现在人们面前,引起轰动。
李政道作品 烤羊腿与煎鱼子 李政道还是一位美食家,他非但有鉴赏美食的天赋和能力,还能亲手烹调。
李政道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烹调食品是烤羊腿。做法是:选小羊腿若干备用;用事先备好的汤料,加大蒜、葱、姜,烃煮至较为浓缩;把羊肉划道后,两面烘烤,生熟程度自定;将烃好的汤料放在餐盘中,将烤好的羊腿放入汤料里,或将汤料浇在羊腿上,其上稍加绿葱、香菜等以装饰调味,即成。
另外还有汤料的制作方法:取猪肉、鸡肉、火腿等加葱姜等加水炖煮约两小时,后放入冰箱稍事冷冻,去掉浮油,将汤装入瓶中备用。
2004年5月,李政道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回到纽约,回到家后已经是晚饭时刻。只身一人,兴之所致,他做了一道糖醋排骨饭(Paella),配以美酒。佳肴美酒,诗兴顿发,步李白《清平调》成诗一首: 笔带思路纸带情, 春风轻摇枝上绿。
遥思宇宙有边界, 暗能跨界又一景。
他随即将他的诗发回北京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与同事们共享。那时,李政道正致力于宇宙和暗能量的研究并有创见。
所以对李政道来说,美食、美酒、美诗再配上自己的物理工作,真是令人欲仙。 2000年1月,李政道去台湾探视吴大猷的病情。在台湾他有许多朋友,大多是科技教育界的同行教授、科学家们。
李政道由于去得匆忙,没有准备礼品带去台湾。他急中生智,想到台湾新竹附近渔港有一种乌鱼子出售,味道鲜美,但并不为人广为知晓。而且,李政道掌握这种鱼子的简易烹调技术。于是他请朋友开车一同前去购买了许多盒。
然后立即前往台湾清华大学原校长沈君山家中。进家之后,立刻下到厨房操作起来。不一会,一盘烹制好的乌鱼子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乌鱼子入口,外焦里嫩,子香四溢,细细咀嚼,余韵无穷。
李政道随即传授大家烹调要诀:鱼子切片不能过厚,也不能过薄;烹煎的平锅里,只能加少量素油,火候以素油起微烟时为最佳,鱼子片进锅后只能每面煎约5秒钟,出锅即食,效果为最上乘。笔者曾按此法试作,制成了绝妙的煎鱼子,得到了莫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