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胸科医院杨骏团队 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团队成功完成高难度再次肺移植手术[图]
38岁的小刚(化名)5年前由于特发性肺纤维化造成呼吸功能衰竭,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了首次双肺移植术,术后生活质量大为改善,结了婚还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但一个月前,小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的症状,术后5年移植肺的功能不可避免地逐渐退化。
怀着对美好生命的渴求,小刚又再次来到了医院寻求治疗方法。5月24日,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赵珩领衔的肺移植团队成功为小刚施行了再次肺移植手术,给了他又一次重生的机会。
再次肺移植是首次移植肺衰竭后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肺移植患者的存活时间得以实现更大突破。但患者在首次移植术后,其肺部环境紊乱程度严重,如凝血机制、抗排异功能等大不如前,手术难度与风险都比首次肺移植高出很多。国际上再次肺移植患者占所有肺移植患者比例仅为5%,国内再次肺移植的病例也极少见。
5月24日13时,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杨骏、杨运海和主治医师仲晨曦组成的供体小组出发赴宁波取供肺。18时许,供肺到达医院,由赵珩主任领衔的包括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组成的手术团队准备就绪,开始了肺移植手术。
当赵主任和潘旭峰医生打开小刚胸腔后,眼前的情况令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小刚的全胸膜腔粘连严重,肺组织已经实变如同一块石头,紧紧黏在胸壁表面,肺门纤维化、钙化严重,肺门支气管、血管几乎都难以触及,医生们简直无法入刀,仅仅将原来的肺组织按照解剖要求完整切除,就是一个大难题。
凭借成熟的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肺移植团队耐心细致地开始解剖剥离,经过3个多小时,终于将已经硬如石头一般的右肺完整地切除。
紧跟着第二个难题来了——供体和受体的肺的大小不匹配。小刚身材瘦小,而供肺较大,无法做全肺叶移植术。手术团队为了保证最适合患者的尺寸,将供肺的上、中肺叶切除,余下供体的右肺下叶的部分,通过支气管和肺动静脉的吻合,顺利地将健康的肺叶植入患者胸腔。
手术终获成功,移植入体内后的供肺立即开始工作起来,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100%。术后第一天,小刚的呼吸指标良好,第二天他已不需要气管插管便可正常呼吸了。
据悉,此次是胸科医院成功实行的第二例再次肺移植手术,第一例患者术后已存活2年,情况稳定,生活质量较高。作为华东地区最早开展肺移植技术的医院,胸科医院自2002年施行第一例手术至今,已成功完成69例肺移植手术,并培养出一支包括胸外科、呼吸科、麻醉科、重症监护于一体的肺移植专业团队。
在肺移植患者中,年纪最大的患者71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8岁,年龄跨度几乎覆盖全人群,首次肺移植患者的存活时间最长的达到6年。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患者的救星,胸科医院肺移植团队在不断提升手术技术的同时,更聚焦肺移植国际难题——慢性排异开展研究,为实现肺移植技术的突破、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术后生活质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