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我经历 我理解 我表达
1971年出生在北京。拥有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高学位: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现居香港,为某名企高管。
冯唐著有长篇小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欢喜》、《北京北京》,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诗集《冯唐诗百首》等。
李银河在看《活着活着就老了》时认为:这样美好的文字并不多见。关于对冯唐文字成就的评价,还有:文坛外高手、21世纪王小波等称呼。
过去对冯唐的文字并不熟悉,为了采访他,开始阅读《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这两本随笔,光是书名,就让人惊艳。而内容也实打实地令人着迷,在看过的书里,让我反复阅读而不厌烦的,冯唐的书算是一个(两本书有重复的篇目,在不同场所交换着看的,呵呵)。
采访提纲发出后,随即就收到冯唐回音,初步的印象是一个客气而周到的人。10来天后,收到回复,冯唐在信中说,由于繁忙的工作、出差和应酬耽误了回复。其实非常感激他,本来以为石沉大海的采访,还是顺利完成了。套用一句用俗了的话:作为一位文坛外高手,冯唐忙着、累着、写着、痛并快乐着。
文化周刊:你最初的写作动机是什么?作为一个非职业写作者,这个动机一定很强烈吧。
冯唐:最初的动机非常简单,就是解决心中的肿胀。这个动机,现在还在。
文化周刊:你现在在大型企业担任部门总经理,工作一定很繁忙吧,码字的时间怎样挤出来的呢?还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吗?有想过辞职作一个专业写作者吗?
冯唐:忙,一周70到80小时,一周两次到三次大酒。我除了工作,就是读书和写作。没有娱乐时间,工作、读书、写作就是我的娱乐。没有辞职做专职作者的想法,会沿着过去的路一直走下去:我经历,我理解,我表达。
文化周刊:作为非职业写作者,和职业写作者比较,你认为两者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冯唐:非职业写作者的生活面宽广些,职业写作者的写作时间多些。
文化周刊:阿乙说:“我是国外小说的学徒工,我是加缪、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昆德拉的粉丝。我的作品都是对他们的致敬。”我感觉你的作品自成一体,你有刻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吗?语言上呢?你觉得文学作品中,语言能够达到的好的境界是什么?
冯唐:我师承:司马迁等人的汉语写作,亨利米勒等人的英语写作,我老妈等人的土话骂街。我崇敬所有我认为够格的写作者,我没有刻意模仿过谁。好的语言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总结出来的。
文化周刊:你在小说、随笔、诗歌等方面都有涉猎和建树,而且都分别出了书,这些题材里面你觉得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是?最能够表达自己的是?你最愿意和喜欢写的是?
冯唐:个人认为,我的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
文化周刊:我采访过的作家中,有小说家说“小说是文学表现的最高形式”,有诗人说“最好的作家最好的作品有可能到达的最高的境地无非诗意而已”。作为诗歌、小说、随笔都写的作家,你怎样评价这样的声音呢?
冯唐:都对,没有最高形式,最好的小说和最好的诗歌都是伟大的财富。题材就更没有高低贵贱。
文化周刊:李银河赞叹你文字出色,并且猜你在古文上下过不小工夫。那么,你阅读古文的兴趣从哪儿来的?古文阅读对你写作的影响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