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山医院周良辅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30 日上午,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一至两名,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奖通过专家初评.复核,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经市政府批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荣获2011 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周良辅院士是目前中国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之一,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亚洲神经肿瘤学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显微神经外科,使手

3月30 日上午,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一至两名,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奖通过专家初评、复核,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经市政府批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荣获2011 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

周良辅院士是目前中国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之一,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亚洲神经肿瘤学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显微神经外科,使手术从肉眼发展到微观;70年代开始的颅底神经外科,突破了颅底这一手术禁区;21世纪初期开始的微创神经外科,提出保留术后神经功能。

周良辅院士亲历了这三个重要阶段,致力于开展颅脑手术的创新性工作,推动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巨大脑动脉瘤病死率高达50%,曾是"不治之症"。自上世纪60-80年代起,周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应用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动脉瘤,并在狭小颅腔内进行脑动脉吻合,恢复脑血供,使其由不治变为可治,该技术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并被Springer出版的Microsurgery收录。迄今共治疗巨大脑动脉瘤436例,死亡率仅1.

1%,优良率高达95%,优于国际同期报道。 颅底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曾是"手术禁区"。上世纪70-90年代起,周院士通过创建脑膜外新手术入路,成功突破禁区,解决了颅底肿瘤手术切除难题,该技术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最精细的颅底外科技术之一"、"很好地解决了颅底肿瘤切除这一外科手术面临的挑战"。

迄今共治疗颅底肿瘤1275例(国内外最大数),与传统手术相比,肿瘤全切除率提高43%,疗效优于国外同类报道。

传统神经影像和直视手术无法有效区分脑肿瘤和脑功能结构,术中容易造成脑功能结构损伤,导致病人术后瘫痪。脑功能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本世纪初期开始,周院士在国内外最早提出把显示脑肿瘤的普通MRI图像和显示脑功能结构的功能MRI图像通过计算机融合,结合神经导航,创立了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技术用于指导手术。从而做到既提高肿瘤切除率,又保证术后神经功能完好。

应用该技术辅助切除238例脑功能区肿瘤,使肿瘤全切除率提高41%,病残率下降17%,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国外同类报道,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国际权威专家评价:"这是一项里程碑研究"、"象征中国神经外科力量的崛起"。 周院士迄今发表SCI论文134篇(他引783次),中文论文452篇,国际神经外科排名前三位的杂志(Neurosurgery,J Neurosurgery,Surgical Neurology)和国际权威杂志(Stroke,Neuro-oncology,J trauma)上均有收录。

主编专著7部,其中《现代神经外科学》获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7项。并获得 "中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最高医学荣誉奖"等荣誉。 脑部肿瘤手术,常常令人胆颤心惊,与其它部位的肿瘤相比,颅底肿瘤位置较深,解剖复杂、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功能区肿瘤涉及脑功能,术后常发生瘫痪、失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这些肿瘤的治疗是当今世界性难题,总是令许多医生望而却步。

但在周良辅院士眼中,正是因为外科医生手中的这把刀维系着多少患者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他才有责任不断地追求与探索,掌握最新、最高难的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带着心中的这份责任,执刀47年间他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手术逾万例,致力于神经外科常见病的开创性研究,把华山神经外科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