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陈四清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贸易金融双驱动 人民币国际化升级【财经杂志】

2017-05-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9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由此开启跨境使用.迈向国际的历史征程.历时四年,人民币由"跨境贸易结算"为起点实现顺利开局,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国际化之路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的制约和市场扰动的挑战也随之产生.要为人民币国际化扫除障碍.破除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强化金融市场的支持,通过构筑贸易和金融双轮驱动,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新层次.阶段性成果在中国巨大贸易额的带动下,人民币

2009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由此开启跨境使用、迈向国际的历史征程。历时四年,人民币由“跨境贸易结算”为起点实现顺利开局,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国际化之路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的制约和市场扰动的挑战也随之产生。要为人民币国际化扫除障碍、破除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强化金融市场的支持,通过构筑贸易和金融双轮驱动,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新层次。

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巨大贸易额的带动下,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很快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经常项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对最高,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大幅提升。2009年-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分别为36亿元、5063亿元、2.08万亿元和2.94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140%。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过去的不足1%大幅提高至10%以上。

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业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在世界主要贸易融资货币中排名前三位,在全球主要支付货币中的排名也已上升至第13位。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迅速扩大。从地域覆盖上看,已经由最初的高度集中于香港转向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延伸。2012年,香港地区发生的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量占比约为55.7%,较2011年末进一步下降5.9个百分点;与中国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扩大至206个,比2010年末增加114个,全球覆盖范围达90%左右。

从产品覆盖上看,从最初的跨境贸易结算逐步拓展至存款、贷款、担保、清算、资金交易、理财、现金管理、债券承销等各类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产品门类更加齐全,品种更为丰富。

离岸人民币中心渐次成形,“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路线清晰。截至2012年末,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6000亿元,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3054亿元,成为成熟度最高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继香港之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也开始出现人民币聚集:新加坡凭借其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海外人民币交易市场,人民币资金沉淀超过600亿元;台湾地区与大陆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并分别指定清算行后,依托与大陆密切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存款突破500亿元,并已推出“宝岛债”;在欧洲,伦敦组建“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专家顾问组”,力推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目前人民币存款超过143亿元、日均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17亿美元、发行人民币债券/CD近60亿元;卢森堡也已启动欧盟区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建设工作。

人民币正沿着“从亚太经欧洲到全球”的路线图稳步实现走出去。

亟待纵深发展

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渠道流出,在境外形成初具规模的资金沉淀,带动了资金交易、理财、发债等其他相关产品的发展,形成多元化业务格局,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的空间正逐步打开,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亟待推进:

一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待稳步推进。人民币发展到大规模跨境使用时,必然会出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诉求。目前资本项下直接投资领域已经全部放开,间接投资领域,境外三类机构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可在一定额度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未来应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适应跨境人民币业务多元化的格局。

二是与人民币跨境流出取得的成效相比,人民币海外流转的进展相对滞后,人民币国际化有待实现从“跨境循环”到“海外循环”的跃升。从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广度来看,目前多数人民币收付发生在中国内地与境外之间,还只是一种双向流动,尚未形成境外第三方之间的大规模收付流转。

前期的相关政策、市场热点和阶段性进展也多体现在“跨境循环”领域,“海外循环”发展相对滞后。从使用深度来看,人民币全球流转的链条还不够长,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环节,人民币在境外使用可能涉及的信贷、投资、交易、避险等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和欠缺,“海外循环”尚不充分。

造成“海外循环”滞后于“跨境循环”的深层次原因是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没有同步跟上,在岸、离岸两个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调剂、配置人民币资金的能力还不强,流出境外的人民币资金缺乏离岸市场提供配套的投资、保值或增值渠道,许多人民币资金没能在境外就地实现供求匹配,这是导致当前人民币短暂“走出去”后,为追逐利差、汇差而急于回流的主要原因。

三是在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背景下,人民币净输出能力仍显不足,亟待改善提高。从货币输出角度看,历史上美国和欧盟主要是通过经常项目的大额逆差净输出本国货币的,这种货币输出为本国/经济体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益。

反观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建立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整体顺差、局部逆差(亚洲地区双边贸易)的基础之上。这种双顺差形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只实现了“部分替代美元”,但总体上仍延续了外汇资金净流入和外汇储备净增加的格局,还没有享受到“铸币税”收益。

考虑到我国是商品生产和输出大国,贸易收支状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人民币的净输出,必须要加强金融市场对外输出人民币资金的能力。

四是与迅速发展的支付结算职能相比,人民币作为国际“交易、计价和储备货币”的职能发挥还比较有限,有待拓展提速。人民币通过贸易渠道流出,即成为境外机构或个人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这就相应派生出资产的交易、转换、投资、避险等需求,这些需求必须依托配套的金融市场服务来满足。

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提供品种丰富的人民币金融资产来吸纳境外的人民币资金,就可能降低境外机构或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这些资产有可能以地下资金回流,干扰国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上述四个方面均与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和完善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单独通过贸易手段已经不足以有效撑开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空间。

配套金融市场

货币的流转使用,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结算、汇兑、筹资、投资等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活动,从虚拟经济的角度看,这些资金周转和使用又会在银行同业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上有所反映。

境外人民币资金的结算清算,需要一个流动性较好的同业市场调剂资金余缺,人民币的汇兑离不开交易活跃的外汇市场,人民币筹资和投资需要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支持。可见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流转使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同步配套支持。

而强化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需培育金融市场的三项关键能力:

首先,要扩大金融市场的“蓄水”能力。

一是优先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离岸人民币中心是吸纳境外人民币资金的重要缓冲区和分流池,可就地满足相当部分的交易或投资需求,避免境外人民币资金过快回流境内金融市场。

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功能上应各有侧重。依据当地市场条件和比较优势有所侧重地推动如外汇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资金拆借市场、境外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使各个离岸中心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并易于形成互补和合力。功能上有所区分还有利于降低境外市场对某一金融中心的过度依赖,促使整个离岸市场更为均衡稳健。

在定位上应丰富离岸中心的层次。例如香港地区因其拥有高度市场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经济上与内地唇齿相依、人民币存量可观等独特优势,可定位于连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桥头堡;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则可定位为立足东盟,促进人民币在东盟和亚太区域内的循环和使用;伦敦是重要的欧洲美元市场,也是欧元聚集地,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可定位为促进人民币参与美元、欧元的国际资金大循环,帮助人民币跻身全球核心货币的重要支撑。

此外,离岸中心在地域上应合理分布,应充分覆盖经济总量较为集中和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区域,考虑时区上的衔接适度分散,以利于人民币全球范围内24小时不间断交易。

二是加快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扩容,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放宽离岸资金进入在岸市场投资和交易的额度限制,为在岸金融市场容纳境外人民币资金适当扩容。在岸金融市场要成为离岸中心流动性的源头,通过在岸金融市场的运行,引导人民币利率和汇率预期,调节资金流向,使在岸金融市场成为保持离岸人民币中心总体稳定的“压舱石”。

其次,要拓展金融市场的配置能力。

金融市场对货币国际化的支持,还表现在金融市场能将集聚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效配置,提升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据BIS统计,2012年9月,银行机构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市场总额中的占比达33.15%,银行机构在金融市场筹集信贷资金再向全球投放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能力。

我国也可通过推进对外开放来提升在岸金融市场向全球配置人民币资金的能力,但这需要循序渐进推进,也需要时机配合。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经由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网络间接促进在岸金融市场向境外输出资金,对于加快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要增强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

当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外币,强化了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这种市场环境提升了境外买入和持有人民币的热情,有助于人民币跨境流出,然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又有可能促使人民币集中回流。

利率汇率相对变动引发的这种资金无序流动容易导致市场震荡,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造成干扰。要缓解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就要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来恢复平衡的能力,为人民币稳步有序实现国际化提供保障。

增强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一要加强离岸人民币市场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市场弹性;二是继续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升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灵活性;三要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制度松绑释放市场活力。

贸易金融双轮驱动

综上所述,强化金融市场支持是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迫切诉求,而全球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又会服务于全球贸易领域,拉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领域的更广泛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赋予了“贸易金融”更深层次的含义,“贸易”和“金融”应当形成“双轮驱动”,以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层次。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继续坚持以贸易为先导,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要继续坚持以贸易为先导的原则。目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还只有10%左右,欧元在欧元区国家对外贸易结算中的占比约为44%,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还有很大的空间。贸易项下的实物商品是人民币价值的基础,我国实物商品生产和输出大国的地位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相对比较优势所在,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坚持以贸易为先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人民币的计价结算职能是人民币履行其他货币职能的基础,鼓励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有助于强化人民币的国际计价结算职能,从而为人民币履行其他国际货币职能夯实基础。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乃至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贸易为先导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是基于当前条件的现实选择。

第二,保持两个同步,强化金融市场支持保障作用。

这两个同步,既包括金融市场发展要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同步,也包括金融市场发展要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保持同步。

以全球第一的货物贸易规模和全球第二的实体经济规模为后盾,贸易项下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了飞速发展,下一步,应不失时机地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形成贸易和金融双轮驱动格局,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新层次,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更加广阔深远的发展空间。(作者为中国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