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突然变低的案例 高血压突降会导致生命危险
53岁的赵大妈一个月前查出患上了高血压,医生根据她的血压情况,开了降压药,服用后,血压控制住了,可没过几天,赵大妈就被120救护车一路呼啸送进了郑大一附院抢救。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赵大妈回到家里没两天,头晕得厉害,一测血压偏高。赵大妈就拿出医生开的降压药,含了一片,但头晕并没有减轻,于是又含了一片。没多大会儿,赵大妈觉得头更晕了,眼前一黑,晕倒在地上。
接诊医生是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凌,她说:“赵大妈来的时候,都快休克了。一测血压只有70/40毫米汞柱,已经属重度低血压了,经过医生及时救治,没有大碍。”出院前,医生嘱咐她今后不能随便加量服降压药,并要经常测量血压,防止血压过低。
其实,像赵大妈这样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老年人的大脑血流量已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血压稍有下降,就可能出现脑缺血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意识模糊或晕厥,甚至威胁生命。
低血压可导致心脏、肾脏、大脑等重要生命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危害更大。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很难适应血压急剧降低对重要脏器供血的不利影响,因而症状表现尤为严重。除了表现为与体位改变有关的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闷、心绞痛、心跳加快等状况,也可加重原有病情。
一般地说,高血压患者出现低血压常与下述因素有关:
1.体位变动,如从座位上站起来或起床下地时。有的患者可因晚上起夜突然感到头晕而摔倒。研究发现,平卧时的基础收缩压越高,其站立时收缩压下降幅度越大,出现低血压的概率越大。
2.服用某些降压药物,如具有中枢降压作用的甲基多巴、可乐定等,扩张外周血管的哌唑嗪、胍乙啶等,减少静脉回流的硝酸酯类、利尿剂等,都可引起低血压。当然,在使用任何一种降压药物时,剂量过大或用法不当都可能导致血压过低。例如,有些患者服用一种药物降压不理想时,为了尽快控制血压,经常自行增加药物剂量,或者还没等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就过早加用其他降压药物,导致血压过度降低。有的患者还将本应整粒吞服的缓释剂型降压药掰开或碾碎,或者同时饮酒,这些都能加速药物吸收并增强降压效应。
3.服用某些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尤其是与高血压药合用时更易出现低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要预防低血压,需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体液过多丢失。在服降压药过程中,如遇大量出汗、急性水性腹泻等情况时,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若腹泻应及时服用止泻药,并适当喝些淡盐水,必要时还需静脉输液。
2.服用降压药物后要经常测血压,如发现低血压出现的情况较多,应让医生根据血压情况酌情调整降压药剂量,最好不用利尿剂或含有利尿成分的降压药。
3.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起床和起立的动作不宜过快,最好在床边先坐或起立后先站3分钟再开始行走。站立时若出现头晕症状,应卧床休息,症状严重应去医院就诊。
4.严格遵医嘱服药。由于降压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都有其最佳适应证,不要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服药方法要正确,避免睡前服药,经济条件许可者应选用长效制剂,口服长效制剂时不能将药物掰开、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