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如何用当下热门词汇包装一桩赔本买卖

2018-1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七匹狼公司宣布收购Karl Lagerfeld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运营权. 这怎么看都不是一桩合算的买卖. 这场交易中,七匹狼首先

七匹狼公司宣布收购Karl Lagerfeld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运营权。

这怎么看都不是一桩合算的买卖。

这场交易中,七匹狼首先得付出2.403亿元人民币收购目标公司80.1%的股权,然后再提供1亿元人民币对公司进行增资。对应这3.204亿元人民币巨额投资的,则是Karl Lagerfeld颇难看的品牌表现。

进入中国市场不到四年,Karl Lagerfeld在2014年、2015年及2016年连续亏损,去年的营业额只得三千多万人民币,净利润亏损了两千多万人民币。品牌本身也命途多舛,虽然Karl Lagerfeld本人大概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设计师,但他从未认真经营过自己的品牌。1984年被推出,2013年才开设第一家独立门店,其中几度转手,几度撤市,几度停产。品牌风格路线不明晰,并没有出产过什么让消费者记得住的商品,在时尚圈内外都没有什么存在感。这几年重新回归,Lagerfeld的参与度继续让人存疑,品牌走的是出售品牌特许经营权和店铺代理权的路子,过度出让商标使用权,挂名的合作系列涵盖了香水、服装、眼镜、手表、酒店等各个领域。

这种与当下主流国际品牌大相径庭的做法,一看就是毫不在意品牌价值,要的是赶紧变现,快速收割 。

七匹狼在递给证券所的公告里申明:“轻奢类设计师品牌在国内发展潜力大。作为时尚界最强IP之一,Karl Lagerfeld品牌定位时尚轻奢市场,具有完整的产品线以及良好的品牌延展性。”

关键词:轻奢、IP 。

难怪。据说只要搭上了这两次个词,忽悠中国品牌买单无往不利。然而这又真是什么良方补药吗?

先说轻奢。

Karl Lagerfeld不久前才认定了轻奢这条道路,可以说完全是跟风。

这个在2011年-2014年达到巅峰的概念历史并不算悠久,就已然遭遇了困境。轻侈领军品牌MichaelKors的销售额持续下降,其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时尚和奢侈梦想的背后,是资本的胜利。品牌本身依靠的是明星营销、疯狂开店扩张和大力度折扣促销的非良性手段。资本可短期获利,品牌的长期续航能力却令人怀疑。

有一位从事市场咨询的朋友曾经这样跟我说过:类似轻奢这样的营销概念,是不稳定概念,它也许只是一阵市场潮流,不见得有长久生命力。而将自己的品牌重塑定位维系在这样的潮流概念上,对后期发展是很危险的。

是啊,赶上热潮的品牌们都赚了一笔。如今潮水渐渐退下,这些品牌又开始寻求新的道路。而在这时继续跟进,怎么看都不是明智的决策。

就Karl Lagerfeld品牌而言,且不说急急忙忙入轻奢市场定位草率。它能否成功的跻身消费者心目中的“轻奢极”品牌都令人怀疑。

轻奢品最重要的一步是营造品牌光环。目前,光环属于Chanel和Fendi的设计总监Karl Lagerfeld,并不在品牌Karl Lagerfeld。而Lagerfeld虽然在时尚圈和娱乐圈都地位非凡,但他年事已高,而且由于本人的精力分配问题,必然不会像设计师Michael Kors或Tory Burch那样,用尽自身资源全力进行营销。

七匹狼本身也缺乏建立国际化中高端品牌的成功经验。在代理商制的模式下,中国不少商业品牌几乎依赖的都是批发生意,自身的零售运营能力并不强,内部也缺乏真正懂得塑造品牌力的人才。去年,Michael Kors在全球颓势中保持了在中国的增长,依靠的就是回购分销权并进行直接管理。而现在,Karl Lagerfeld的做法是向中国公司让渡经营权,让他们把一个并不十分知名,表现也不佳的品牌,以自己不擅长的奢侈品运作方式推向市场,其可行性令人怀疑。

再说IP。

IP和共享一样,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市场上最古怪,也最让人厌烦的热门词汇。无处不IP,无事不可共享。从影视、动漫、游戏是IP(这个较为正常),到网红IP、品牌IP、餐饮IP,渐渐地有人说把活动也做成IP。现在,竟然连KarlLagerfeld,也成了一个IP了。

真是想问问,Karl Lagerfeld到底算是哪门子的IP?去年出了本书,叫《超级IP》,我对阅读它毫无兴趣,仅在豆瓣里摘一段内容简介:

“一切商业皆内容,一切内容皆IP!从迪士尼、airbnb、YouTube、Instagram到微信、Papi酱、芈月传、鹿晗,IP浪潮席卷全球,这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的革命,更是未来商业的游戏新规则。

IP从泛娱乐形态快速渗透新商业生态全维度,正深化为不同行业共同的战略方法,甚至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生存方式,即IP化生存。

超级IP的内核,是辨识度极高的可认同的商业符号,

它意味着一种对于打动人心的内容的身份认同,意味着自带势能和流量,自带压强,或者具有足够压强的一种社群商业标签。

在这种全新的商业表达中,IP俨然成为商业逻辑的基础设施。以IP为起点,产品、品牌、渠道、用户等商业元素与IP的连接形成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赋能商业,同时IP价值不断沉淀,并形成新的商业反哺。在IP的催化作用之下,流量、用户、产品天然整合一体,并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售卖逻辑。”

真是,一派胡说八道。

以上这让人坠入五里雾的论调,翻译成人话大概就是:做出一个好的品牌,然后借助品牌的影响力,拓展到不同的产品领域。可中国服装品牌的问题,不就是缺乏号召力吗?用结论反推模式,逻辑上首先就经不起推敲。 而要说这算什么了不得的全新商业模式,那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Hello Kitty和90几年历史的迪士尼又算是什么?

有时候我觉得我国很多商业人士说话,都自带培训班后遗症。一堆魔怔般的术语,神神叨叨,意气风发,看这架势彷佛掌握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可仔细推敲也并不清楚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业绩下滑,没有增长点是中国服装品牌近几年的普遍问题,其原因也并不是那么复杂难明,毕竟本身就是以不健康的模式发展起来的。而企业,不着力改善产品的问题,不着力改善渠道的问题,也不着力改善品牌形象的问题,反而求助于IP这样一个在中国放诸四海皆准的模式,一如几年前求助于“互联网升级”这个模式一样。所以如今,连快90岁的KarlLagerfeld都成了IP,所以这个创立30几年没有生机的品牌,一定会成为净利润连续五年下滑的七匹狼转型的契机。

怎么可能呢?

中国品牌开启买买买模式早不新鲜了。而除了山东如意收购SMCP多数股权等稍那人称赞的收购案例外,其他大部分收购者主要特征都是:自身品牌尚未转型成功、购买随意、缺乏整体发展计划、购入品牌实力不强。 2014年玛丝菲尔收购Krizi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初收购时,玛丝菲尔信誓旦旦,要让这个已近死寂的意大利老牌,与国际一二线品牌展开竞争。然而几年过去了,Krizia连朵小水花都未曾溅起。在自家阵地都跑不过国际品牌,又凭什么去国际市场上竞争呢?

单靠外国名字就可以收割中国消费者的好日子已经要到头了,跟不上时代所需,伪造出再多模式,也是无济于事。说句刻薄的话,如今,Michael Kors和Coach都在加紧收购的步伐。在中国服装企业能力不足的现实条件下,能让其收入荷的,大多也不是什么好货色。还是先学会如何在当今的市场条件下做品牌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