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香港明报 《明报》: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勿再蹉跎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继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之后,内地再度向香港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这也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来届特区政府有特殊意义.经过多年蹉跎,在国际大环境丕变的今天,香港经济的升级转型已经刻不容缓,不能再错过区域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继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之后,内地再度向香港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这也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来届特区政府有特殊意义。

经过多年蹉跎,在国际大环境丕变的今天,香港经济的升级转型已经刻不容缓,不能再错过区域发展合作的时代列车。

其实,「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脱胎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10多年前提出的「港深湾区」概念。吴家玮当年一直呼吁本港与邻近的深圳建立「港深湾区」,和广州一起做华南发展的龙头,并提出港深应在能力和资源方面互补,而关键是双方要有真诚合作的意愿。吴家玮认为,湾区应具备超级大港、所在区域的创新高地、金融功能发达和交通枢纽等几大要素。对应地看,粤港澳似乎恰恰具备这样的基础和条件。

粤港和深港合作发展是广东方面多年来的期望,10年前,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曾经公开提出,深圳愿接受香港「辐射」,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当时他还只是希望深圳能做香港的产业基地和「后花园」,因为当时葵涌仍然是全球第二大货柜港,珠三角和深圳的产业基地可做香港港口的腹地;而在CEPA优惠政策下,世界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可首先进入深圳,令深圳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在城市规划上,深圳可与香港衔接,为香港服务,为10多万在深圳置业的港人方便,两地几个关口都24小时通关等等。

但香港方面对此却反应冷淡。港珠澳大桥更撇下深圳,由双Y变单Y。

时至今日,深圳已经成为全球继美国硅谷之后的第二个创新科技之都,一年的研发(R&D)支出近千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比重达4.1%,将本港远远抛在后面。而深圳的GDP,按其年度增长8.9%(去年增幅为9%)计,至迟到2019年经济总量便会超过香港。

在2015年,国家出台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就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随后,去年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更明确写明「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首次把「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写入报告中,可见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升级。

与国际上已经成熟的大都市圈相比,包含11个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截至2015年末,在总面积5.65万平方公里的区内总人口6765万,GDP总和约为1.3万亿美元。从港口方面计,货柜港深圳全球第三,香港、广州分列第五、第六;金融方面,香港为全球金融中心与人民币境外结算中心;科技创新方面,深圳已成创科之都,旅游方面,香港、澳门都各具特色……

对于香港来说,无论是在沪港、星港双城的竞争中,还是「纽(约)伦(敦)港」金融中心的比并中,周边的珠江三角洲都应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地利」;当我们对东盟与中国的10 1自贸区以及亚投行等区域合作平台孜孜以求时,没有理由对于近邻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这一「天时」置若罔闻。

利用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口岸基建来对接发展高速运输系统,利用河套科技园与深圳合作来发展创新科技产业,都是应该全力以赴之事。其实,本港很多产业早已与珠三角地区建立了密切的产业关联,如超过70%的香港珠宝均产自广东番禺,六福、周大福、谢瑞麟等品牌均在当地设厂加工。

可以说,粤港澳合作在本港天时地利俱备,如何在「一国两制」前提之下凝聚共识,建立「人和」,才是当务之急。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金融海啸,香港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都进展不大,我们再没有更多的10年来蹉跎了。

当然,粤港澳大湾区要与国际一流湾区比肩仍面对许多挑战,如区内存在3个相互独立关税区,人员、资金尚未实现自由流动,航空网络、港口群因缺乏与协调,还存在竞争,跨境的沟通机制、经济体制亦未能对接,这些都是有待中央与三地政府用创意规划、用智慧解决的。(完)

注:以上的评论仅为摘要,并且不代表路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