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上海国际喜剧节”11月8日开幕

2019-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二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将于今年11月8日至12月10日举行,上演23台国内外喜剧,还将举行白领即兴喜剧周.喜剧街头展演秀.喜剧国际专业论坛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活

第二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将于今年11月8日至12月10日举行,上演23台国内外喜剧,还将举行白领即兴喜剧周、喜剧街头展演秀、喜剧国际专业论坛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活动,并延续去年“乐在其中——喜剧艺术进浦东”活动,面向更多“喜粉”,掀起“全民狂欢”的快乐热浪。

去年的首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历时14天,有来自8个国家与地区的14部经典喜剧登台亮相。而今年的上海国际喜剧节历时33天,时间跨度上长了一倍多;参与的国家和区域也更加重量级,有来自意大利、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丹麦等共11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英国、意大利等这些传统的戏剧强国也纷纷参演;23台喜剧齐聚上海,剧目比去年多了近三分之一,演出总场次将达到70多场,整体规模比去年翻了一番。本届国际喜剧节还邀请了中国知名喜剧人陈佩斯、徐峥,以及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喜剧节艺术总监、意大利都灵国立剧院艺术总监等国际重要艺术家,作为本届上海国际喜剧节的艺术委员会成员,为高水准的演出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上海国际喜剧节总监喻荣军介绍:“我们跟国际上的一些知名的喜剧节已经开始有联系与合作,相对于欧美以脱口秀为主的喜剧节,上海国际喜剧节会更加多元、开放、包容与广泛,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而且这也将成为我们上海喜剧节的特色。”

今年的喜剧节开幕大戏,是来自意大利都灵国立剧院的《皆大欢喜》,将于2016年11月8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意大利都灵国立剧院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国际老牌剧院,致力于将意大利古典喜剧与当代实验戏剧相融合。去年该剧院的喜剧《吝啬鬼》参加乌镇戏剧节时,一票难求。今年,都灵国立剧院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新创作了《皆大欢喜》,5月在意大利首演,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而在11月,上海国际喜剧节与国家大剧院将联手引进,进行亚洲首演,让中国观众在第一时间欣赏到国际大作。而陈佩斯与杨立新主演的大型经典喜剧《戏台》将作为闭幕大戏,于12月10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该剧开票瞬间售罄,为此,喜剧节主办方正在研究加场的方案。

此外,充满韩国民族音乐、肢体表演的舞台剧《仲夏夜之梦》融合了韩国传统美学和先锋性的喜剧表演样式,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诸多《仲夏夜之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剧。德国面偶默剧《天堂大酒店》以面具特有的魔力,让卡通化欢乐的面容更加彰显黑色喜剧的荒谬与诗意。英国肢体剧《格子间乾坤倒转》,在去年的爱丁堡艺术节上一炮打响,无台词却直指都市工作族的心灵。

本土喜剧同样精彩不断。除了陈佩斯的《戏台》,著名喜剧人高晓攀也带来了他的大作《兄弟,别闹》,其中经典台词不断,打响了嘻哈包袱铺怀旧喜剧的惊艳。《活·在香港》则由香港资深戏剧导演邓伟杰,率领六位年青演員,摒弃语言,回归根本,透过默剧谱出生活在香港的狂想曲。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滑稽剧团在本次喜剧节,也带来了多台重量级的剧目。上海滑稽剧团的大型滑稽戏《乌鸦与麻雀》,通过方言和唱腔等滑稽戏特有的表现手段,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再现经典,而剧团首次与英国导演合作的新作《仲夏夜之梦》,在喜剧中特别增加了民乐等民族特色。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创作剧目《驯悍记》,创新地将莎士比亚喜剧搬到了1930年的上海。另外,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还将上演英国《故事随风》、新西兰《大海怪》、英国《不!》等多部精彩肢体剧,让人目不暇接。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广受好评的NT LIVE系列,也将于喜剧节期间上演《皆大欢喜》、《一仆二主》等多部经典喜剧。

围绕“喜剧就是生活”的主题,本届上海国际喜剧节还策划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浦东新舞台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即兴喜剧周”系列活动。即兴喜剧俨然已成为当下最受年轻白领欢迎的喜剧类型之一,因为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喜剧欣赏,更希望深度参与到创作和表演的环节。为此,本届喜剧节设计了“即兴喜剧周期”系列活动,将有8场演出、11场工作坊组成,让更多都市年轻白领在业余时间,进行小型团体类合作,自编自导,嘻笑怒骂皆自在。活动一开启,就已经有众多白领报名,包括外企高官、金融家等都踊跃参加。很多白领、金领反映,这不仅能展现自身才艺,更是练口才、培养幽默感、提升职场社交能力的宝贵机会。

除了专业演出外,今年的上海国际喜剧节还将延续去年倍受好评的街头喜剧展演板块,邀请更多国内外的优秀喜剧艺术家和团体走上街头,加强与市民的亲密互动。不仅有两场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的天空”的喜剧节专场演出,还将在浦东长泰广场开展4天8场的“喜剧嘉年华”活动,持续掀起“喜剧热、欢乐潮”。同时,今年将有近20场公益喜剧演出进入浦东各社区、开发区和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