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中科大 杂谈:中科大与华中科大 朱清时与朱九思
浙大超越清华北大的排名动了谁的奶酪呢? 武书连2011年最新大学综合排名浙江大学排在第一名,首次超越过去长期排在前两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面对这个排名一时间舆论界哗然,广大网友大多给予调侃和嘲弄。客观地讲武书连的排名是认真的,武书连不可能不知道他将浙大排在第一位的结果公布以后媒体和舆论界的质疑。
清华和北大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大多比较保守,喜欢传统;不像美国社会,人们对于各种大学排名结果都可以接受或者坦然面对。
按照武书连的综合排名体系结构计算,浙江大学就是第一;并且所有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的大学排名总体都偏高,所以外界都说武书连大学综合排名基本以规模来论成绩。2011年武书连扩大了大学排名的结论,除了综合排名外,还加入师生科研效率和教师效率两项人均排名;这也是武书连多年来面对社会各界对其排名规模论的质疑的回应,可惜这个本应该做为首当宣传的排名结果被媒体和舆论忽视,大多数网友和媒体都过分关注那个综合排名结果。
尤其是那些综合排名较高、而效率排名较低的大规模学校本身以及其所在地媒体。 中国的大学排名体系和结论脱离不开中国大学的ti*zhi&结构,这点是与国外和西方的大学是不一样的。
中国大学的行政化管理、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等因素都充斥进入各种排名中,一些大学是其所在地区和省市的名片。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排名争夺战中,很多地方省市领*导通过各种关系出面为自己所在地大学拉票走关系。
因此在中国很多地方喜欢搞规模性大学,高校靠行政手段大跃进模式的合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中国大学规模差距较之多年前已经扩大了很多。美国每年都有各种大学排名,哈佛大学也不是总能排在第一位的,但是人们不会产生很多质疑。
因为美国的知名大学虽然也有规模差异,但是总体都相近;每个学校的学科点虽然不同,但是数量相差不大。绝对不会出现一个规模比4:1甚至已达到5:1的排名模式和结论。
而在中国经常是一个7-8万人的大学和一个2万多人的大学比较科研总量和学术成果,可笑不?这里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一些地方和个别学校喜欢搞规模效应呢?难道这种规模效应真的是有助于学校科研发展和学术名气的提升吗?还是另有其它目的呢。
笔者认为我们并不应该过分质疑浙江大学的综合排名第一结论,因为浙大2个效率排名并不低;一个是第四,还有一个是第五。说明浙大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或者可以讲浙江大学是高校合并最成功的典型范例。
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那几个综合排名很高,可是2个效率排名较低的规模性大学。诸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等等。武汉大学和华科在武氏的综合排名中均进入前十强,这也导致湖北和武汉媒体一直热衷于宣传武书连大学综合排名结果,似乎这是体现武汉教育科研‘第三城’的有力证据。
细心的同学和读者比较就会发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高校师生科研效率和教师效率两项人均排名均排在20-30多位,属于反差极大的2所大学。
两个效率指标排名落后于西安交通大学,更加落后于东南大学这样的长三角2流强校。在所有985高校中华科和武大效率排名属于很靠后的学校之一。这可能也是武汉和湖北高等教育一直并没有被广泛认同为真正一流强校的原因之一。
211工程也好985立项也罢第一档次高校均没有武汉的大学,C9联盟以及高招华约联盟均不带武汉大学和华科玩,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业界看重的是质量而非规模。
网上有句俗话:国外大学排名比质量,国内大学排名拼规模。 客观地说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等学校第一集团军,在学校发展理念规模和招生准则上基本还是以严把质量关为主。比如每年的本专科生招生基本控制在2500-4000人之间,在这里最值得称颂的是处在经济不够发达城市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多年来一直以中科院严谨办学以学术和科研为第一准则的招生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