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子,究竟有个啥用场?
在诊务工作中,每每开完处方后常有病人问我:“药引子是什么?”当我回答不必要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不用“引子”的药方是否有效?
民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梁山伯害相思病,病情严重,无可救药。太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所用的引子是:千年墙头草,万年瓦上霜,苍蝇肠子十八丈,蚊子眼框框,半虚空中的老鸦屁。这些分明是找不到的东西,用药如用兵,怎可当儿戏?对于为重病人应积极抢救,并把病情向病人家属交待清楚,这种药引子不足取。鲁迅先生对此早就作过批判。他举了类似的例子,说一太医用的引子是原配蟋蟀一对,病家自己去田间找一对蟋蟀已不容易了,天晓得哪对是原配的夫妻,结果蟋蟀没找到,病人已一命呜呼。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用橄榄苗为药引子治愈一例“贫病”。说的是一位衣衫褴褛,形体羸瘦,面容憔悴,似患重病的老者对叶氏说:“先生是名医,什么疑难杂病都能药到病除,小人所患的是贫穷病,先生能治疗吗?”叶氏笑着说:“既是病,就能治。”然后他叫老人拣了些橄榄核种上,待苗出后,凡豪门大户求医开方,叶氏必用橄榄苗为药引子,病家争购老者的树苗。叶氏又告之,苗越少,价越高。很快老者的树苗卖完了,老人赚了一大笔钱。橄榄苗性平无毒,既无药用价值,也无害处。叶氏用它做药引子救老人贫穷于水火,惩罚豪门大户为富不仁。
那么,什么是药引子呢?药引子,是引经报使药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药,往往是医院(药店)配不齐,要求病家到其它医院(或药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药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药引子。至于某些医生故弄玄虚,或出于别的图谋所用的“药引子”,则是医德规范所不容许的。
刘正求:大理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并致力于中医文化的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