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为人 两岸新史料揭秘一代名将萨镇冰鲜为人知的往事
东南网1月12日讯(通讯员 蒋滨建 本网记者 冯川叶)近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蒋滨建在国家图书馆征集闽台海防文献中,又征集到一批闽系海军萨镇冰、陈绍宽、李世甲、陈训泳、陈季良、蒋斌、贾勤、许建廷等海军将领的老照片等珍贵船政史料。
这些照片当中,国家图书馆珍藏的,1909年—1910年为重建海军清政府,两次派遣筹办海军事务处大臣载洵、萨镇冰出国,在德国考察订购军舰的20多张老照片,尤为珍贵。专家将这些照片,结合台北故宫征集的朱批奏折、以及萨镇冰在任福建省省长期间的公文等史料和民间史料,进行进一步解读,揭秘了一代名将萨镇冰鲜为人知的往事。首次公开的史料以全新的视野解读一代名将萨镇冰,两岸官方民间史料共同见证一代名将的风采。
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卢建一说,这批船政珍贵史料的发现,极大丰富了船政文化的内容,权威的史料填补诸多空白。萨镇冰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功勋卓著,尤其对晚清中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赴任的南澳镇总兵官
广东南澳岛位于闽粤台要冲,乃海上天险,闽粤咽喉,我国东南海防前哨,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闽粤两省共管的广东南澳镇两营五千官兵“受两省节制,又制两省之兵”。南澳镇与福建海防关系极为密切,在清总兵124人中,福建人就有39人。闽台不少水师将领都在南澳镇任职过。唯独萨镇冰是一位未赴任的南澳镇总兵官。
萨镇冰被授予广东省南澳镇总兵官,带衔却未能赴任。甲午战后,清政府裁撤了海军衙门和海军内外学堂。北洋水师编制被取消,官兵全部遣散。战后清王朝对于海防建设又趋重视,海军将领也迭获加官。由于原北洋水师武职实缺已裁汰,新授北洋军舰将领的官缺只能向南洋、广东旧式水师借用。
1903年度,实授叶祖珪为温州镇总兵、萨镇冰为南澳镇总兵。两人均留在北洋统带海军。1905年萨镇冰又擢为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仍留仍留海军统带各船。萨镇冰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留英海军将才,也是唯一未赴任的军镇总兵官。
肩负重建海军重任 萨镇冰出国购舰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1910年萨镇冰和载洵前往德国考察订购军舰的老照片,结合台北故宫奏折,可对朝廷为何对萨镇冰委以重任进一步加以解读。
日本授勋,光绪朱批,萨镇冰解决棘手的外交难题受袁世凯肯定。首次公开的台北故宫奏折显示,萨镇冰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公正立场,获得对手日本政府的肯定。光绪34年(1908年)俄国鱼雷艇和日本鱼雷艇强行进入烟台口岸,萨镇冰有礼有节引导俄国鱼雷艇和日本鱼雷艇拖离港口,解决棘手的外交难题,显示出萨镇冰外交奇才,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声誉。
1909年,清政府重建海军部,萨镇冰成为北洋舰队帮统(副司令)兼当时中国最大军舰海圻号的舰长,同年,他被任命为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水师,实际上已成为海军统帅了,建设和恢复北洋水师的重任也落到了萨镇冰的肩上。萨镇冰第一次用比较完整和比较科学的方式组建和管理海军,大大提高了海军在国家军队中的地位。
重建海军最重要举措建造舰船。1909-1910年,清政府两次派遣筹办海军事务处大臣载洵、萨镇冰出国,赴欧美考察海军。载洵、萨镇冰一行先后到意、德、英、美、日等国,参观海军基地、海军大学以及船炮等厂,并向各国订购各种舰艇12艘。逐渐加入到中国海军的行列。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10余年间,清政府先后订购了29艘舰艇,为重建中国海军奠定了主要的实力基础。
与佛教结缘 成为“活菩萨”
萨镇冰晚年信奉佛教,因此被人称为“萨活菩萨”。首次公开的1949年萨镇冰与佛教师傅盘龙妙光和尚合影的老照片,是其部下的后人林立忠先生提供。此照片是萨镇冰与佛结缘的生动记录。
林立忠的外曾祖父王诗球,是萨镇冰将军的部下,军职为“五品军功”,他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外曾祖母从22岁起就开始守寡,一直操持着整个家庭。在她逝世的时候,萨镇冰亲自为其立碑题词:“操正守节”,以褒奖她终身守节的风范。
萨镇冰为官数十年,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一生没买过一块田、没建过一间房,却有菩萨心肠,十分热心公益并慷慨好施。甲午战争失败后,他被解职遣返,回乡后他把平时所有积蓄都送给遇难的闽籍官兵家属,以致只能靠收几个学生在家教英文贴补家用度日。
民国成立后,萨镇冰担任过上海吴淞商船学校校长、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兼代总理、福建省长。萨镇冰一生品行高洁,生活简朴,退出军界后,热心慈善事业,倡设孤儿院、工艺传习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儿、残疾者,民众受其惠者甚众,被誉为“活菩萨”。冰心曾在《记萨镇冰先生》一文里深情的写道:“时至今日,虽然有许多儿时敬仰的人物,使我灰心,使我失望,而每一想到他(萨镇冰),就保留了我对人类的信心,鼓励了我向上生活的勇气。”
萨镇冰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热心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同情关心民间疾苦,接受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等聘请,为佛教医院董事长。他函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佛教医院建成后,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僧尼、居士及贫民受惠存活者甚众。从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萨先生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昼夜从事赈灾工作。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