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传情人 一個國企帶頭人的長子情怀 記青島港集團常德傳

2017-06-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15日上午,青島港5000多名工人走進考場,參加考試,并進行操作技術比武.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站在集裝箱公司的碼頭上,望著

10月15日上午,青島港5000多名工人走進考場,參加考試,并進行操作技術比武。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站在集裝箱公司的碼頭上,望著橋吊司机們奮勇爭先的場景,欣慰地笑著。 青島港就像他的家,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子”,讓海港成為工人們長盛不衰的樂園,是他的畢生追求。

“決不讓一名職工下崗” 1988年9月2日,常德傳被上級任命為青島港港務局局長。國慶前夕,海港想給職工們每人發一袋白糖,但硬是拿不出錢來。

全港有1.6万人,守著老碼頭過日子,入不敷出。有些下屬公司要求減人。 一天早晨,常德傳步行上班,看到青島棉紡厂的職工蹲在路邊賣襪子——他們下崗了。一名女工告訴他:“擺個小攤,星期天爭取能給孩子買點肉吃。

” 常德傳差點流淚。如果讓青島港的裝卸工下崗,他們恐怕也只能擺小攤。他作為青島港的“一把手”,就是這個1.6万人的大家庭的“長子”,工人們就是他的兄弟姐妹,他絕不能眼看著職工們去擺地攤。

在全局職工大會上,常德傳的話擲地有聲:“局務會討論決定:決不讓一名職工下崗,不把一名職工推向社會! ” “嘩——”掌聲如潮。 常德傳話鋒一轉,聲音嚴峻起來:“但不下崗不等于可以在崗位上混日子。

今后,對富余人員實行港內待崗!” 青島港拉開了從計划經濟体制走向市場經濟体制的改革大幕: 海港對裝卸一線職工實行計件工資,誰吊的貨物多,誰的收入多。收入排在末尾的人,作為富余職工,待業培訓。

港務局實施干部管理競爭机制,与分公司負責人簽訂合同,實施年薪制,完不成任務的下台。 在新机制的激發下,1993年年底,青島港裝卸工的工資每月達到了420元。 “讓工人有錢掙是領導的責任” 青島港作為支線港,來往停靠的船舶不多,港口人多活少。

“如果說賣力干活是工人的責任,讓工人有活干,有錢掙,則是咱們當領導的責任。”在局長辦公會上,常德傳憂慮地對班子成員說道:“我們必須為港口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 黃島二期油碼頭是出口油接卸碼頭,處于閑置中。常德傳找有關部門,要求驗收二期油碼頭。有位老朋友勸他說:“決策不是你做的,碼頭晒太陽,你急哪門子?” 常德傳苦笑著說:“就這么個小港,要養活1.

6万人,我得為職工們找飯碗啊!” 二期油碼頭通過驗收后,常德傳馬上著手實施碼頭改造計划。改造后的油碼頭變成了“金飯碗”,全國只有青島港一個港口可以接卸大型油輪。1996年底,青島港走出了捉襟見肘的苦日子,職工工資過了千元。

常德傳天天為集裝箱公司的發展著急。 1995年1月14日,日本發生地震,大阪港口陷入癱瘓,我國最大的船公司中遠的船舶失去停靠周轉港口。正在病床上輸液的常德傳拔掉針頭,登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中遠集團的領導正在緊急開會,他在會議室門外坐下來,笑笑說:“我就在門外等著。” 夜里12點半,常德傳見到中遠負責人,雙方談話直奔主題,中遠一連提了17項要求。他直視對方的眼睛,誠懇地說:“我保證你有多少箱子,我就給接卸多少箱子,保證按期按質完成!

” 中遠船舶停靠青島港,使集裝箱碼頭有了穩定的貨源。1997年年底,青島港的集裝箱吞吐量突破了100万箱,實現了常德傳心中超越天津港的目標。

“就是一塊石頭也要鍛造成鋼鐵” 為了讓工人不落伍,青島港組織全体職工開展學習,學習的原則是“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練什么,精什么”。 擺在常德傳面前的現實是嚴峻的。在全港1.

6万名職工中,有8000多名裝卸工,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 一些職工不理解:“我工作干得好好的,憑什么讓我下班后再學一個小時?學習有什么用?” 下屬公司領導也說:“我看既然不愿學,就算了吧。” 常德傳一听急了:“不能停!

你今天心軟了,不抓學習,明天他們下了崗,就會回過頭來罵娘。就是一塊石頭,海港也要把它鍛造成鋼鐵。” 為了調動工人學習技術的積极性,青島港出台了職工技術考級政策,工人們必須年年參加技術等級考試,考得好的升一級工資;考得不好的,降一級工資。

持續的學習改變著工人們的人生。以往沒有文化的工人們學會了操作現代化的机械,學會了運用計算机。 2000年,集裝箱公司干活多的人月收入達到6000元,是全局最高的,但人心渙散,干活沒有積极性。

常德傳自己拿著900多元的工資。 一場“致富思源”的學習活動在青島港鋪開。橋吊司机紛紛發言,一位司机說:“我自己一月拿6000塊收入,比父親、母親、姐姐三個人收入加起來還多,要好好珍惜工作崗位。

” 在學習和拼搏中,2000年底,青島港由支線港一躍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第二大港,實現了常德傳心中青島港進入國內大港的目標。 開辟新的發展天地 伴隨著海港貨物吞吐量的大幅度上升,老碼頭能力嚴重飽和。

青島港在對岸的黃島開始建起集裝箱新碼頭。但是,沒有船愿意去黃島靠港! 要西移,必須把整個港口搬遷過去,這在世界港口歷史上前所未有。西方有家港口搬遷了10年,沒有搬成,港口地位也隕落了。

回到家里,妻子勸常德傳說:“別再冒險了。那么多行業,那么多單位,人家愿意去么?這事不可想象。” 他嘆了口气:“我也想平安,但是騎虎難下啊!新碼頭怎么辦?這是15億多元的投資啊!

再說,不把海港建成北方國際航運中心,讓職工收入再翻一番,我不甘心!” 2001年7月8日,青島港拉開港口西移的大幕。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常德傳帶領隊伍一一拜訪船公司,他向船公司表示,黃島集裝箱碼頭對多大的船都能接卸,青島港將提供最优質的服務。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遠集團的船隊帶頭行動起來,2002年3月16日,“COSCO”梅子號直奔黃島前灣碼頭。貨主、代理、海關等單位在青島港的誠心感動下,紛紛移駐黃島辦公。

2002年10月31日晚20點,老碼頭最后一條集裝箱船韓國船“馬瑞克”號靠港新碼頭。新碼頭上鞭炮齊鳴,燦爛的禮花飛上天空。西移成功了! 望著歡樂的人群,常德傳想哭。

他連連念著:“奇跡!我們創造了奇跡!” “在工人利益問題上,我們寸步不讓” 2003年7月,青島港和英國鐵行集團、丹麥“馬士基”集團、中遠集團簽訂了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合資項目,成立了合資公司。

青島港醞釀給全港職工漲工資,外方經理表示反對。 合資公司董事長田廣文召開董事會,對漲工資進行討論。他說:“我們必須凝聚人心,否則工人會被挖走。” 外方經理稍作讓步:“對裝卸工等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人不用漲。

我花1000元錢到處能找到裝卸工,為什么要給他几千元?” 常德傳火了:“在工人利益問題上,我們寸步不讓。” 最后,合資公司同意上漲7%的工資。 2005年,困境再次擺在常德傳面前,新碼頭能力飽和。

常德傳發出號召:“要用一個碼頭干出兩個碼頭的活。”青島港的職工們在生產中向每一秒鐘要效益。 在工人們的拼搏下,2006年10月18日,青島港完成600万標准箱的裝卸任務。 常德傳望著閃耀著金光的橋吊,心潮澎湃。

讓工人有崗位,有錢掙,只有一條路,就是海港早日成為國際樞紐中心,占据無可替代的地位。他將義無反顧地領著海港人走下去。 新華社記者 林紅梅 王志 短 評 為職工營造干事創業的舞台 青島港的帶頭人常德傳一方面堅持不讓職工下崗,高舉“造福職工”的旗幟,對干部員工進行持續的教育,一方面吸納市場經濟的精髓,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職工營造出干事創業的舞台,闖出一條獨特的國企改革道路。

青島港的實踐證明,企業領導胸中裝著職工,把職工利益和企業的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常德傳在青島港工作了38個年頭,從最艱苦的裝卸工崗位干起走上了領導崗位,深知企業對于職工,職工對于企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精忠報國,服務社會,造福職工”的青島港“三大使命”,既帶領職工艱苦創業,又在企業管理中充分保障工人的利益,激發出了工人們的主人翁精神,使職工真正把企業興衰与個人榮辱系在一起,以職工崗位成才推動企業的進步。

全港職工練出了1500多項“絕活”,創造集團、全國、世界碼頭裝卸記錄400多次,推動港口用1億吨的吞吐能力干出了1.87億吨的吞吐量,用225万箱集裝箱裝卸能力干出了630万箱的裝卸量。

青島港還是一所育人成才的大學校。10多年前,青島港1.6万多名職工中,77%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青島港沒有嫌棄老職工文化水平低,而是每年投入上千万元開展文化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連續18年開展工人考工晉級和技術比武,目前,集團73%的工人都成了高級工,遠遠高于發達國家30%的水平。

持續不斷的教育培訓,使青島港涌現出大批“金牌工人”,奠定了它走向國際大港的堅實基礎。 工人是企業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企業領導胸中裝著職工,努力造福職工,才能營造出讓職工人人干事創業的局面,企業才會獲得滾滾利潤。社會呼喚大批像常德傳這樣的优秀企業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