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版《茶馆》北京登台:老舍风味的另一种呈现川版《茶馆》北京登台:老舍风味的另一种呈现

2018-10-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1月30日晚,四川话版经典话剧<茶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登台,此番对于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读,呈现出<茶馆>另一番风貌的同时,在气质主核上做到了与原作的天然嫁接. 与北京人艺版<茶馆>不同的是,川版<茶馆>以倒叙方式入手,老年状态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拄着拐杖,高呼着"莫谈国事""大清国要亡""我要建工厂",蹒跚出场,拉开了该剧全国首演的序幕. eof sho

11月30日晚,四川话版经典话剧《茶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登台,此番对于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读,呈现出《茶馆》另一番风貌的同时,在气质主核上做到了与原作的天然嫁接。

与北京人艺版《茶馆》不同的是,川版《茶馆》以倒叙方式入手,老年状态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拄着拐杖,高呼着“莫谈国事”“大清国要亡”“我要建工厂”,蹒跚出场,拉开了该剧全国首演的序幕。

川版《茶馆》北京登台 富田 摄

舞台上,纯正的京味儿台词悉数换成四川方言,舞台布景增添了川西民居的木构瓦房,高低错落,大碗茶也换成了盖碗茶。川茶客们“龙门阵”摆得兴起,伴随着“钟水饺”“担担面”的叫卖吆喝声,百年老店“裕泰茶馆”里,展现了一派活色生香的四川韵味。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该剧以老北京一家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现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50年间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老舍在《茶馆》中机智俏皮的话语,使人发笑,催人泪下,发人深思,该剧被称为“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哀歌,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葬礼”。

川版《茶馆》北京登台 富田 摄

《茶馆》1958年由北京人艺首排,这一版以地道京味、纯熟表演见长的《茶馆》,多年来在观众心目中地位卓越,历经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或许也正因为这一版本的耀眼光芒,令人对作为剧本的《茶馆》望而却步,使得近六十年来,这一作品在舞台上只有北京人艺唯一版本存在。

此种情形下,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四川话版《茶馆》将排编的消息甫一传出,便吸引了各方关注。

对于此次对经典的新演绎,北京人艺来自四川的知名导演李六乙说:“一部经典的话剧应该是可以有不同形式演绎的,因为不同的形式其实可以以不同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其思想的内核,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跨时代的,越是能在不同时代以不同形式表达的。”

李六乙表示,说到“茶”,自老成都起就有“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这样一句话,“茶”已成为成都人摆不脱、舍不掉的生活习惯,“成都的茶馆文化与《茶馆》的气质是契合的。”

此外,李六乙认为:“四川话中的幽默讽刺与老舍先生的语言骨子里的东西也是契合的,我认为这是一次天然的文化嫁接。在创排过程中,我感觉老舍先生这部作品的语言,其中的民俗、思想,都可以无缝嫁接在四川话的版本上,而不失其原有的文化魅力。”

以当日演出来看,李六乙的此次嫁接颇为成功,在保留北京人艺版于寻常中讲述变迁与人心的大格局的基础上,川版《茶馆》对这个人们熟悉的故事进行了四川风情的演绎,而倒叙结构和第二幕的处理,则充分体现出李六乙对于话剧的现代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