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二进宫 头二营有个京剧俱乐部 裘盛戎张君秋传真经
走进头二营村京剧俱乐部,不时能听到悠扬婉转或激越高昂的曲调,其间又有缠绵、如泣如诉或字正腔圆、声遏青云的唱腔,这是俱乐部演员在排戏、演出。有人会感到不解,一个村级的剧团排演怎会如此有板有眼,有如此高的水平?您可能不知道,人家的剧团可是受过真传,得到过众多名角的指导和传授。
头二营村位于顺义城区南约20里处,西邻首都机场。村子成村于明代,为屯兵之所。
1957年,北京京剧团响应党的号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农村体验生活。这样,剧团来到头二营村,带队的是团人事科长张士杰。裘盛戎、张君秋、谭富英、李多奎、马长礼、谭元寿、周和桐、李四广等名角都来过村里。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村,经济条件差,文化生活也贫乏,人们只能是听听草台班子戏。
去城里听名角唱戏,是一种奢侈。人们只能是从收音机里听到他们的唱段,从未谋面。今天,这些演员就来到跟前,都是活鲜鲜的个人,村民们饱了一把眼福。
村里对剧团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支持。腾出房来为演员做食堂。演员吃的米、面、油、盐等,都由村里派大车拉来,还派人为演员做饭。平时演员和剧组人员就安排住在社员家里,白天到地里和社员一起劳动。演员们擅长的是唱念做打,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
到了地里劳动,锄镰不入手,拿着铁锨、锄头却不知怎样下手。地里一块干活的社员们,看着他们不禁笑起来。演员们看着社员熟练地翻地、打埂,再看看自己笨拙的样子,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打钟歇时,有的社员要求演员唱一段,演员们就在地头即兴唱上几段,社员们饱了耳福,和演员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演员们虽然每天坚持下地,但功夫不能扔,早晚时间还坚持练功。每天天还没亮,演员们就来到村西河边,河水清澈,岸柳婀娜。演员们就在河边吊嗓,武功演员则在院子里铺上毯子,压腿、劈叉、练小翻、虎跳,演员们练功时,会有许多村民围观。
剧团和村里越来越融洽,应村民的要求,剧团先后多次为大家演戏。李多奎主演过《钓金龟》《望儿楼》《遇皇后》;张君秋主演《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谭富英主演《定军山》《空城计》《赵氏孤儿》……谭元寿曾饰演赵武;周和桐演《李逵下山》《九江口》;名丑李四广主演《三岔口》……
为方便演员演出,村中建起了戏楼。戏楼面南,砖石结构,有出场门,入场门,前后台,前台演出,后台换装。前台四根明柱,上油红漆,很有气势,被称为"头二营大戏楼"。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元宵节或一些喜庆的日子剧团都演出,虽然天气较寒冷,但本村及周边的庄子营、三四营、洼子、龙山等村的人都来看演出,就连首都机场的人也组织坐着大轿车来一睹名角的风采。
村里过去就有人喜好京剧,剧团的到来,更使他们如鱼得水。经过和剧团商议,村里也组织了一个剧团,名"头二营京剧团"。村里有特长的人都踊跃参加,演员最多时达到100多人。剧团成立了,但真正运作起来,还是面临不少实际困难。
京剧,被称为"国剧",内涵深厚,博大精深,行当齐全。有生旦净丑,单是旦角,就有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小旦等。乐队有文武场,又要准备刀枪剑戟九长九短等十八般武器。置办这些道具,要有大量资金投入。
那时经济落后,剧团就提供一些援助。演戏前,城里剧团准备好行头,村里去马车把所需的道具拉回来。村里虽然紧张,也拿出一部分钱。一次快演出时,行头不够,团长申文康卖掉自己新买的自行车,置办道具。
排练时,村民哪家房屋宽敞,就把屋子腾出来。乐队坐在炕沿上,学员在屋里学戏,京剧团的演员现场指导,主要角色都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员。学员王万龄,嗓音清亮,扮相俊美,张君秋老师就着重培养她。王万龄也非常刻苦,早起到河边练嗓,在月光下练习身段。
有名家的真传,她提高较快,很快就挑了大梁,在《打渔杀家》里扮演桂英,在《姑嫂英雄》里扮演樊梨花,在《铁弓缘》剧中扮演陈秀英。其他学员也都十分刻苦,老师也都认真,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一句念白,一句唱腔,要反复练几次甚至几十次,排戏经常排到夜里12点钟以后。农闲时,场光地净,演员有了时间,大家排戏的热情更高,学员们提高很快。
本村剧团演的第一出戏是《拾玉镯》,因为是自排自导自演,观众的热情很高,戏楼前的空场上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后边的人站在凳子上,有的人干脆就骑在墙头上,站在房顶上,还有的人爬在树上。戏演到精彩处,人声鼎沸,台下叫好喝彩声不断。以后,又演出过《三岔口》《钓金龟》《望江亭》《野猪林》《武松打店》等30余出戏。
上世纪50年代末吃食堂,演员们的生活也较艰苦。吃的不够,烧的也缺,刘长瑜、杨春霞这些年轻的演员就到地里捡柴火。后来,村里划拨了一块地,供剧团人种菜、养猪,改善生活。北京京剧团的人在村里待了三四年的时间,和村里群众的关系非常融洽。剧团离开后,村里的演员出于对京剧的热爱,仍挤出时间坚持排戏、演出。而剧团的李文华老师仍常到村里,给大家说戏,解决排练中出现的困难。
"文革"后期,那时还有禁锢,为适应形势,村里剧团排练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沙家浜》场面宏大,角色众多,演出难度大。北京京剧团的马长礼、周和桐都来到村里给演员说戏,指导。那时县里有活动,首都机场都请村剧团去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演员们在村里的几年,也留下一些花絮。一年麦秋,演员们和社员一起在地里拔麦子。突然,惊出一只野兔,大伙放下手里的活去捉兔子。兔子受惊,四处乱跑,正跑到一位武生演员跟前。这位演员施展自己的特长,一个跟头翻起来,落下时正好把兔子坐在屁股底下。中午吃饭,饭桌上又多了一个菜。
剧团在城里有一块地,每年春天,村里都要派几个老农赶着马车拉着犁去耕地、整地、修畦、施肥、种菜。晚上吃完饭,剧团会在前三排安排座位,请几位老农听戏。一次演《赵氏孤儿》,几位老农觉得不过瘾,想瞧猴戏。剧团回到城里后,只要是头二营村里有人进城,都可以享受免费听戏的待遇。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生活的多元,京剧已没有过去的红火。但头二营村民对京剧仍十分执着和坚守,成立了"京剧俱乐部",每周逢周三周日,下午大家都自觉到这里排练。屈指算来,这些演员和乐队人员,已是第三代。每逢年节或有一些重大活动,区里、街道、企业、镇村组织活动,都请村俱乐部的演员们去演出。
区某中学成立了一个京剧班,王子忠已年过古稀,每到周末都不辞辛苦前去指导。他说:有这么多的孩子喜欢戏剧,这说明京剧后继有人,我一定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国粹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