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简介 李讷与丈夫王景清子女介绍 王景清与李讷爱情故事
王景清,1927年生,陕西榆林人。毛泽东女儿李讷的第二任丈夫。曾担任毛泽东卫士,建国后曾任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王景清,1927年生,陕西榆林人。毛泽东女儿李讷的第二任丈夫。曾担任毛泽东卫士,建国后曾任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1940年仅13岁就参加八路军。一不小心暴露出他穿的袜子,那似乎是一种解放前才有的袜子,袜筒是那种几十年前的纱袜,袜底是用布缝的,已经补了很多的补丁,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显然是我国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传统。
李讷与丈夫王景清子女:
王效芝,男,1972年生于江西,他是毛泽东女儿李讷的儿子,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高中毕业。王效芝之名,据说是效仿其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王效芝现下海经商。
王效芝下海经商十余年,一直秉承着毛家低调、踏实、稳健的风格,认真打理着自己亲手创建的公司。见过王效芝的人以及这么多年来他的商业伙伴对他的评价是:效芝是个内向的不太善于交际的人,但是他时尚健康帅气的形象加上他谦虚儒雅的风格,令人感到很亲近。王效芝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的翻译助理经常只能做做记录,王效芝就自己与客户谈妥了生意。
他平时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必要的应酬,基本上工作结束就回家了。他说,由于我特殊的童年环境,所以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家人带来幸福,尤其要给我女儿最开心快乐的童年。平时在家里的园子里,王效芝自己种着一些花草、蔬菜、水果。
只要有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他定要自己挽起袖子,摘上自家种的蔬菜亲自下厨做一桌香味无比的菜。 王效芝喜爱旅游,所以经常给自己放个长假,带着全家老小十几个人出门游玩。他自己调侃说,这个时候我就是个业余导游了。
王效芝是李讷唯一的儿子,也是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小的一位。王效芝是李讷(毛泽东与江青之女)与前夫所生的儿子。1970年,未婚的李讷随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放到江西干校,并在干校与一位徐姓青年结婚,一年后生育一子,取名徐小宁。后来,二人离婚。 1984年,李讷与王景清建立了新家庭。徐小宁随继父王景清改姓王,取名王效芝,即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
王效芝从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同几位哥哥、姐姐相比,王效芝是最低调的一位,在媒体和网络上抛头露面更是少之又少。王效芝的名字第一次见诸报端还应该是1990年亚运会期间,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一张《毛主席外孙在亚运村》的照片,将其引入公众视野。
当时的报道如此描述王效芝:在运动员公寓10号楼里,有一个默默无闻,但威信很高的服务员,他就是毛泽东的外孙王效芝。18岁的王效芝是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学校的学生,自1990年5月份起由学校组织和同学们一道到亚运村服务以来,他就一直在10号楼里任副领班。
虽然是毛泽东的外孙,但在工作中,他却从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和运动员的赞扬。
王景清与李讷爱情故事:
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王景清,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丈夫,与李讷共度了近30年的风雨岁月。因为他的努力,一个曾经特殊的家庭复归为像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的普通家庭。这对夫妇数十年来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他们老来相伴,常互相搀扶着去挤公交,切磋书法也是人生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娱乐。
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他们已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寻常百姓人家中的一个。 2013年5月21日,"毛泽东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毛泽东》"全国巡展首展在海南省博物馆拉开序幕。
86岁的王景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李讷,静静地走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厅里,看着一幅幅图片和书法,回忆共和国走过的艰难风雨之路,眼含深情。
这么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王景清都愿意陪着李讷。他的存在,犹如给了容易跌倒的李讷生命中的另一双腿。 王景清穿着一身洗得几乎发了白的浅灰色老套装,看得出军人风骨;李讷身着深灰色棉布套装,黑色的老北京布鞋,朴素无华。
在展馆,有一眼认出他们的参观群众不禁感叹地说,"这样的家庭却如此的朴素,让人看到展览中又一处可贵的风景。" 王景清是位和蔼的老人,在午后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是他主动上前问了第一句话,"小杜是哪里人呐?"温暖的语调似朋友般闲话家常。
王景清是毛泽东主席的女婿,毛泽东女儿李讷的丈夫。与李讷共度了近30年的风雨岁月,因为他的努力,一个曾经非常特殊的家庭复归为像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的普通家庭。
王景清李讷夫妇二人,数十年来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享受着"品甘苦而不觉苦"的精神状态。飘散着人间最朴实烟火的人生,照彻着浮躁社会下人们的心灵,他们的朴素值得尊敬。 李银桥为他们牵线 1940年,13岁的王景清走进了部队,从一个救护重伤员的小战士做起。
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斗争,在甘泉县开展劳动大生产,在盐池县支援部队保卫产盐地,在西柏坡,在北京,他经历着开创共和国艰辛历程中的沉重岁月。 解放后,王景清在中央警卫师工作,是刘少奇同志的随身警卫,后调到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1984年初,在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热心帮助下,李讷和王景清结婚。王景清是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的老战友,陕北神木县人。
王景清是在李讷处境比较困难时与之结合的,虽无高攀之嫌,但与开国领袖的女儿命运与共,生活相依,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王景清曾回忆他在延安警卫团时,见过小时候的李讷。警卫战士们个个都喜欢她。上世纪80年代初王景清在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任参谋长,后调入北京卫戍区第二干休所离休。王景清为人善良,厚道,爱好书法绘画,做饭做菜都是一把好手。80年代李讷曾笑对友人说:"在家里,老王是大师傅,我是清洁工。"
婚后,王景清与李讷及继子王效芝,一家三口继续过着普通的生活。冬天,他们顶着寒风,在街头上和市民们一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木板三轮车拉回家,取暖做饭用的煤块也是自己买了运回家。 在李讷家书斋的正前面有一幅48英寸彩色照片,一片蔚蓝色的海面上,李讷和王景清并肩挺立,海风轻轻地吹拂,吹动了李讷额前的几丝头发。
李讷没有戴眼镜,一双深邃的大眼饱含着无限的激情俯瞰着辽阔的海岸。 "与老伴李讷的相识是因为1983年去北京与李银桥夫妇的重聚。
"王景清回忆说,"当年中央警备团团长刘辉山同志去世,我在去北京八宝山吊唁的路上,遇到了曾在中央警备团一起工作过的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同志,李银桥便提起了从小看着长大的李讷。
" 通过李银桥夫妇的介绍,王景清后来见到了李讷,子和想象中的一样艰难。长期在革命战争中成长的经历,以及在毛泽东身边受到的艰苦朴素作风的熏陶,李讷安于这种清贫的生活,琐碎的事情难不倒她,但是门窗坏了这样又改又修的重活,李讷做不来。
王景清默默把修修补补的活儿揽了下来。在李银桥夫妇的撮合下,王景清与李讷不断加深着了解,走到了一起。婚礼在一年后举行,他们没有声张,只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了叶子龙、李银桥夫妇以及中央办公厅的几位领导同志参加,席间大家不断地向王景清和李讷祝贺,祝他们真诚相爱。
婚后,王景清与李讷相处和睦,正式办了离休手续后,关系也从云南转来了北京。王景清几乎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买菜买粮做饭,修门窗,拉煤块,还给李讷做了一个小板凳,冬天里也像普通人家一样买上几百斤大白菜,推着拉板车回来腌酸菜。
每次去买菜,认识李讷的胡同口国营商店里卖肉的师傅会对王景清说,"你来了,李讷的日子过得也好多了,过去她只买1、2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
"王景清笑说,他买猪肉会一次买2斤分成几顿吃。"后来,为了减轻李讷的负担,我们省吃俭用为孩子请了一个保姆。"对待孩子上,两口子还是十分舍得的。
切磋书法搀扶相伴 李讷比王景清小13岁,身体不大好的李讷,却十分关心老伴的身体。王景清说,"70多岁时,我开始创作剧本,李讷就总提醒我,‘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革命战争时期右眼、左肩和颈椎都受过伤、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听到老伴嘘寒问暖的话语,心中满是感动。
王景清写了《神府红军游击队》一书,到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等昔日陕北神府地区,走访老革命者、查阅了很多史实资料。
在文史方面,王景清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李讷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晚年生活里,他们还在一起练习书法,李讷跟王景清一样,都十分喜欢隶书和篆书,切磋书法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娱乐。每天清晨,他们携手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但后来,李讷因为腿疾,经常跌倒,散步便也终止了。
李讷从小瘦弱多病,加之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步入晚年后,精神状态欠佳,严重的失眠,四肢无力,肾脏等疾病也时常折磨着身体,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处看病。
曾经,在前往解放军305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总会看到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蹬着三轮带着老伴上医院看病。 人生聚散依依,近30年的携手让王景清夫妇品尝人生百味,深晓生活冷暖。几十年来,王景清李讷夫妇早已习惯了平常人的日子,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他们已是似水流年间最普通的百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