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丽明开除 上海财大樊丽明校长出席EMBA暨全球EMBA开学典礼并致辞
11月24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2013秋季EMBA暨全球EMBA新生开学典礼在上海财大369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紧接着上海财大建校史题材话剧《匡时魂》首场演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是樊校长的讲话内容:
第一次通过话剧切身感受上海财大建校的这段历史,这部《匡时魂》让我有种“心动的感觉”。今天主要跟我们上海财大EMBA新生分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关于我们的学校,第二个是关于我们的期待。
我们的学校,这里我通过三个关键词来诠释,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悠久。1917年,郭秉文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学成,怀着满腔热血回国办学。当时国内高等教育主要是基础学科,郭先生则先后发展了多个学科。商科迁至上海,到底难度有多大,刚才我看了一下,话剧除了序幕,大概就是四幕,第一个就是跟政府协商,第二是力排众议,第三是多方筹资,第四是开学典礼。
它展现的背景,是1921年,我们学校迁到上海。当时迁到上海主要两个原因,根据郭秉文先生所写的材料记载下来,是人才和环境。
按照我的理解,人才的原因:第一,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经济先行的地区,急需财经类人才;第二,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人才,没有比上海更集中的了。当时我们执教的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海外归来的商学、经济学人才,另一类就是业界的从业者,他们作为兼职教师,聘用到上海商科大学来任教。
环境方面,环境应该选择最能凝聚人才和培养人才,而且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的,所以上海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场地。
按照郭校长的选择,我们学校的前身,也就是当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改后的东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两所学校共同筹资建立的分部——国立上海商科大学,当时选址在霞飞路尚贤堂。大家看我们的校徽,上面的“1917”标志着我们的商科成立于1917年;1921年,是我们的学校迁至上海,至今连绵不断。
回顾这段历史,不论是已经离开学校的校友,还是在校的师生们,都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是国内第一所高等财经大学。
来到上海之后,我们的第一任校长是郭秉文先生,我们的第一任教务主任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马寅初先生。两人志同道合,共同组织了上海商科大学的教育工作——这个在《申报》上有很多材料记录。
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我们学校进入了办学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当然,由于时事的变革,我们学校在抗战期间由于校舍被炸毁,也曾一度停办)。我们学校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958年,辉煌到什么程度?由于院系调整,北至山东财经学院,南至厦门大学跟财务管理有关的系科,包括上海的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学校的商科,统统并入了我校,使得我们学校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大学。
当时应该说是名师云集,包括被评为国家二级教授的就有12个,在国内赫赫有名。1958年,我们学校一批教授先后支援了安徽财经大学、吉林财贸学院、河南财经院校的建设,甚至还去青海支援财经院校的建设。
第三个辉煌期,是改革开放以后。文革中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减少了对经济核算的强调,我校第二次停办。但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学校又复校了,一直发展到现在,这是我们学校的第三个历史辉煌期。前不久,我们学校刚刚庆祝了96岁生日,再过四年,我们将迎来学校的百年华诞。这可以说是对历史悠久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过去。
“现在”
那我们学校的现在呢?我简单的给大家报告一些数据。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我想还是“特色鲜明”。大家知道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跟我们并肩发展的有两千所左右的高校,我们是作为一所什么样特色的高校存在的?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特点,从办学理念上来讲,经济匡时。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坚持的使命和办学理念就是“经济匡时”,也就是密切关注国家需求、民族命运,并积极予以回应,办好我们的教育。1932年,马寅初对学校有个题字就是“经济匡时”,到现在,“经济匡时”四个字一直在我们的校训里。
也就是说,我们学校从开办一直到现在,一直是关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就是为国家富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存在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变的理念,包括我们现在的专业如何设计、学生如何培养,为什么要“E e”(指上财“财经E e”新教育实践项目,由上海财大EMBA与上海财大本科生结对,前者作为后者导师,提供包括资金、职业和人生导航等方面的全方位扶持,助其职业发展、健全人格。
),我们的都是这样想的,要经济匡时。
第二个特点,是我们的学科特点。我们现在是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干,法、文、理、工协调发展的一所大学。以财经为特色,特色到底怎么样?我给大家几个数据。从我们现在的学生体量来讲,2/3的学生、2/3的老师都是集中在经济和管理两大类的,这是规模方面。
就水平来讲,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办刚刚公布了一个排名,这应该是对学校整体的发展状况的评价:上海财经大学的统计学全国第4,应用经济学全国第6,工商管理全国第8,理论经济学全国第10。我校是国内的财经院校中唯一一所主干学科全部进入前十的学校。这是我们整体学科水平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说特色鲜明,在于学科特色鲜明。
第三个特色,精英教育。学校一直坚持控制规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阶段,我们怎么定位?我们觉得搞成万人大学,招收更多的学生,大概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主要是培养商界精英、业界领袖。所以我们坚持不扩大规模,但是要把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提供给学生。
所以我们招收的本科生每年两千名左右,研究生每年一千五百名,留学生占学生存量的10%左右,这个结构应该说是良好的、健康的,跟我们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最后一个特色,国际化办学。而且这是上财的基因。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办学,教学队伍就是国际化的,莫说郭秉文先生——第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刚才的话剧中有一个非常好的诠释,就是他跟蔡元培先生是两种不同风格和理念的代表。
蔡元培先生留学是在德国,做过北大校长,他的理念一直就是办比较纯粹的、学术的大学;但郭秉文跟马寅初先生,他们出国学习在美国,学习的是美国比较开放的理念,除了基础学科意外,他们大力倡导要办实用之学,包括商科、工科、医科、农科、体育科等等。
那时就很国际化。而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79%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28.6%的教师从海外名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应该说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在国内同行中,我们是非常领先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国际化的步子也已经迈开,并且初见成效。拿本科生来说,现在只要进了财大的学生,超过20%有海外学习经历。这就是我们的“现在。
“未来”
至于财大的未来,我想我只能用三个词来表达,那就是:鲜明财经特色、高水平、研究型。这是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坚持表述的,要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现在在为之而努力。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请大家了解我们的学校。
第二个方面,“期待”。谈到这个,往往在开学典礼上要讲很多点。我记得在前阵子本科生、研究生入校时,我有一个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讲了三点:第一要讲礼义德行,第二要讲努力学习,第三要讲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我觉得今天跟那时不一样,今天的对象是EMBA学生。怎么适应大学生活,大家已经解决了,至于努力学习,你们本身就是带着问题而学的,是因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充电的亟需而进入上财的。
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讲的,就是德行的问题。上财有着接近百年的历史,“尚德崇学”是骨子里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尚德崇学”不是每所大学都这么说吗?大家看我们的校训“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拿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是以“厚德博学”致“经济匡时”。
无论“经济匡时”的目的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前提准备是我们的教师、学生第一要厚德,然后要博学,再去经济匡时。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未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德行显得特别重要。
什么“德”?我想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育公民之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大家讲的“爱祖国”、“爱人民”、“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等等,都在讲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想我们作为高等学府出来的人或进来的人,应该好好反思,一定要有最基本的道德。
第二个,是修职业之德。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大家可以说出很多,但我觉得最基本的是“诚信”。我们都是从事经济管理事业的,常在河边走,能否不湿鞋呢?除了诚信,现在的世界发展给我们很多机会,要求我们“创新”。
今天上午听王新培主任讲话,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也给了我们很多的信息。这不是一个自贸区,而是一个全新的、被赋予了N个职能的自贸试验区,里面有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法律重构、行政监管创新、风险监测、效应评估,什么时候复制、推广等等,现在学者都在研究。
在这样一个年代,作为业界人士,创新应该是我们职业道德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如乐群,能很好的沟通,有很强的团队意识等等。
因为我希望我们学生、未来校友成为业界领袖,所以一定要讲第三个层次,养君子之德。如果是一般人,要做一般的工作,敬业、务实、听命令,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可以了。但是你要成为骨干精英,就要有不同于平凡人的道德标准。
这就是我们的期待。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养自己的君子之德。《论语》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讲的包容。除了包容,还有感恩、奉献,要求一般人做“活雷锋”是很难的,但是要成为领袖,就是要想他人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这样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是你必须考虑的。这次的“E e”活动搞的非常好,我认为这是感恩、反哺、奉献的具体体现。
今天是我第一次与大家面对面交流,我想了想就先说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的学校,第二个是我们的期待。今后有机会,期望与大家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