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使出了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丘成桐等数学大师也白搭
何祚庥先生我们没有具体接触,他的学生韩锋教授我们打过交道。2002年有人把《三旋理论初探》一书送给在河池学院的韩锋教授看。韩教授看后提出了尖锐批评。当然批评,我们是非常欢迎的。但啼笑皆非的是,韩教授把墨比乌斯带和墨比乌斯体不能作联系。
他说世上只有墨比乌斯带,没有墨比乌斯体。三旋理论中类圈体作非平凡线旋,是墨比乌斯体,所以是荒唐的。是的,众所周知的是墨比乌斯带,中国的书中很少介绍墨比乌斯体。但既然墨比乌斯带存在,如果把3条、4条等同样的纸带,做成三角形、正方形等口型的管子,那么墨比乌斯体是指把三角形、正方形等口型管子两端扭转后的对接。
这种墨比乌斯体类似把墨比乌斯带看成是压扁后的水管扭转一个面的对接,再充气吹胀,就可以近似再现墨比乌斯体。
这是从宏观到宏观的扩张,这一点何祚庥先生的学生韩锋教授都难以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把宏观知识的数学扩张到微观领域里去呢?所以我们中国即使出了如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丘成桐等很多的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也是白搭。
他们的微分几何、微分流形、堆垒数论、卡一丘空间推证等书籍摆在图书馆里,也是白摆,中国怎能出大师呢?那么何祚庥先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水平又怎样呢?1965年《红旗》杂志发表坂田昌一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何祚庥先生夫妇参与了该文后面《注释》的写作。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斗争哲学。例如大批玻尔的互补原理,是在国际学术界散布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的论断等。也许有人说,他们是受***斗争哲学的引导。
但反过来说,他们何尝不也是把斗争哲学引导给***。张学文先生是北大走过的高材生,但他为什么又没有沿着韩教授、何教授等指导的道路前行呢?实际张学文先生出版的《组成论》专著,是以“个”研究解读“熵”运用于系统科学、复杂性研究、信息论和热力学等领域,取得很高成就的科学家。
例如把量子力学的空间破裂模式联系张学文先生的球量子组成论的“快刀斩乱麻”复杂程度分布研究,“快刀斩乱麻”的随机分割也如同喷雾器把药水变成很多个小滴的喷雾一样,其次也如同把杯子打碎、把煤挖出来要对物体施加能量一样,其后果还是使物体增加很多新的断面。
这里药水变成雾滴,也是施加的能量形成了雾滴的表面积,而表面积的增加也就对应表面自由能的增加;计算每一次喷雾的雾滴的表面积的总和,应当与做功的总能量多少成正比例。
这与黑洞的表面对应黑洞的熵相似。但球量子组成论即使反对物质无限可分,其思维仍是球面思维。因为球量子组成论的局限性,是阿伏伽德罗数的“个”的决定论,造出的“无神”事实。如果最基本的东西可分,是球量子及它的场,那么从图像上说,自旋是有体积的。
但如果最基本的东西可分,是环量子及它的场,那么从图像上说,环量子的自旋可分立为三种自旋——体旋、面旋、线旋,线旋带动它的场,这是没有体积的。这种环量子点“以太”的自旋堆垒、发散,不能用阿伏伽德罗数的“个”的“无神”论描述,而类似“有神论”。
而三旋理论又退去这种“神”,是因为新中国的培养教育,从1959年到1974年坚持的把弦圈耦合成链条,再看成一条线;到1974年此理论第一次公开了三旋规范动力符号表及其与夸克的对应;再到2002年《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出版,实际解决了弦理论、宇宙弦理论的三大难题:A、弦理论解决了物质族分3代与卡一丘空间3孔族的对应,但仍有多孔选择的难题。
B、弦理论解决了多基本粒子与多卡一丘空间形状变换的对应,但仍有多种形状选择的难题。C、弦理论解决具体的基本粒子的卡一丘空间图形虽有多种数学手段,但仍遇到数学物理原理的选择难题。所以21世纪新儒学量子色动力学中弦圈的发明权,也应属于中国人!21世纪新儒学走进孔子学院,不仅能带文。也能带理。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塞费,解码宇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2]叶眺新,隐秩序和全息论,自然信息,1985年第3期;
[3][英]罗杰彭罗斯,通往实在之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08年6月;
[4][美]弗兰克维尔切克,存在之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10年4月;
[5]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6]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7]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8]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9][美]保罗哈尔彭,伟大的超越,湖南科技出版社,刘政译,2008年4月;
[10][美]L斯莫林,物理学的困惑,湖南科技出版社,李泳译,2008年4月:
[11][美]斯蒂芬韦伯,看不见的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俊伟译,2007年12月:
[12]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13][英]安德鲁华生,量子夸克,湖南科技出版社,刘健等译,2008年4月;
[14] 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