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中心问题展开: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的答案是因学校性质,教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按照上述逻辑,泰勒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如下:一.我们是否有清晰的教育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国家早有要求,培养&q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中心问题展开: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的答案是因学校性质,教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

按照上述逻辑,泰勒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如下:

一、我们是否有清晰的教育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这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国家早有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是国家要求,对于具体学校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具体的细化,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教育目标的来源是泰勒一书中重点讲述的内容。

泰勒认为,教育目标可来源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者本身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书中重点强调的内容。虽然在后续内容中,教育目标的来源还有校外生活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但这些也都是和儿童自身需要和兴趣密不可分的,由此可以看出对学习桌本身研究的重要性。

需要可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和整体性需要。一般情况下,父母和学校会绝对满足生理需要,吃好穿暖这没问题,但后两个基本都被忽视,即便口头上说,也少有实际行动。社会需要是指情感尊严和荣誉等,整体性需要是指人生哲学,超越自身的发展需要。教育者本身也未必具有这样的思考,实际中就更难顾及得到。把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理想常模进行比较,有差距的地方就是课程应该着力的地方。 1.联系: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要营造的情境是能够激发学习者主动积极性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时以满足学习者需要为目的之一,在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同时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自己需要的满足有机结合。

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学习才有课程发生。学校如果认为应该开设什么课,但学生并不感兴趣,这也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没有太多效果。

泰勒在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因此要

二是要研究校外生活。但他在书中也批判仅从生活研究中获得教育目标。社会纷繁复杂,当代生活活动未必是有价值的,这些关于大人的活动儿童也未必感兴趣,若把所有活动都提供给孩子,他们无从选择,也没那么多时间去了解,因此,需要教师挑选后,给孩子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

这样有利于把学校和社会,教育与生活融合起来,让学生离开校园后,可以更好的应用所学来尽快适应社会。也有利于训练迁移,开发学生头脑的多种官能。

?这就一定要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得到体验和锻炼。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侧重,学校如何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是个很关键问题。比如,很多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在一个企业工作时间都不长,怕吃苦,毅力不够,学校可以有意识在这方面多做引导。训练和教育的结果是可以迁移的。但这要是校园里的生活有一定的真实性,不是虚假的,表演的,也不是被动的。

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 看写的内容

一个学科会有多种功能,比如共同,表达,锻炼思维能力,培养情感等等,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就达到了这个目的,但这对老师的要求就会很高,因此需要全校建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引导老师来影响学生。

四是教育哲学的影响。每个学校和每位老师的教育哲学都不尽相同。这不是问题,我的问题是,首先我们要有我们的教育哲学。这里的教育哲学指的是:概述人们认为能使生活满意度价值观,也是教育计划要实现的价值。每个学校和每位老师的教育哲学都不尽相同。问题是,首先我们要有我们的教育哲学。

2.联系

最近看的一篇文章:所以二十岁左右的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所以我认为,最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教育哲学,没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或者说我们除了对成绩的要求,把孩子当成了考试机器,其他什么都没有。

五是对学习心理学的研究。

学习本身是有规律的,因此很多学习心理学的规律可以运用到学习的过程中。例如学习顺序,学习目标的可行性等等。1.有些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有些需要很长时间,有些没办法实现;2.孩子的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有的人这个年龄某方面已经发育完全,有些人要过

几年才可,所以不能强求;3.学到的内容会遗忘的,所以要重复和不断巩固,大多数经验能产生多重结果,进行连续性、连贯性、连续性的内容整合,对巩固和加深成果有帮助。

感受:

特点

1,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2。理论结合实际,详细了很多可操作性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学习,我对教育和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域差异而已,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

二、如何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这些目标

学校的教学活动已经非常丰富,问题是聚焦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远远不够。比如学校都有国旗下讲话,这样的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缺少必要的考虑和设计。比如学校每年都开运动会,运动会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有哪些体验,我们也缺少必要的设计和思考。

在上一个问题中,如果教育的目标确定了,当然,这些目标不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表达,应该是对具体环境中的具体行为有明确的要求,然后在学校开展每一项活动或工作中,都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我们学校每年都做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作为一门课程,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呢?今年的主题是“感恩和成长”,既然如此,在各个环节中就都要有设计,如何体现感恩,感谢谁,除了母校、老师,还应该感谢父母,通过什么样的节目形式来实现等等,如果每一项工作,包括文明礼仪岗、广播操、墙报评比等等,都能够聚焦在教育目标上,并有意识的设计,这样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有可能,我们的工作就更有针对性。

泰勒关于学习经验,提出了这样几个基本的原则,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藏的行为。很显然,我们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够,缺少系统构建,老师这方面的意识也有待提高。感恩父母不是做个样子帮父母洗个脚,或拥抱一下那么简单,这多少有作秀的嫌疑,换位体验一下,知道父母的勤苦,效果就会更好。

我前面提到的小女孩,母亲带她看病的辛苦,当她体会到了,母子矛盾就容易化解。二是要使学生在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孩子的上进的火种,多鼓励,多创造条件,让他们满足,而不是失败,不是被指责,不是自暴自弃,我们太擅长做这些事了,其结果总是把人的上进心打败。

三是所做的事情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吧,要求太高,无法实现,目标太低,没有成就感。

如何恰当的设定目标,让不同的学生挑一挑都能够得着,这就体现教师的功力。四是很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一个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创造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创造的空间还给老师和课堂,遗憾的是,依然还有很多地方对课程教学做统一模式的推广。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会产生多种结果。我认为,确定下来的教育目标无法涵盖学生的所有成长需求,目标要更体现某一群体的特点,有紧迫性和针对性,比如这个群体最需要解决问题,可以作为目标,但并不是说有了这几个目标,就忽略了其他。一项工作可以实现多重目标。教育很难做到按图索骥,在实践中,学生自会自由自主的生长。

学生的学习态度一直是老师最为头疼的地方。泰勒提到了四个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一是环境的同化,很多时候我们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被同化了。二是产生于某类经验引起的情绪反应。如果在某一事件中获得是满意的体验,那么他对这件事就会产生偏爱的态度,反之就会厌烦。三是创伤性经验,产生过深刻情绪影响的经验的作用。四是直接的理

智的过程。“遗憾的是,通过明智的智力过程形成的态度,没有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态度那么常见。”泰勒认为,第三种对于学校来说,不太有用,关键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因此除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外,还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满足感。

他说:“没有什么方式能强迫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学生态度的转变源于其观点的转变,而观点的转变源于对情境的新洞见、新知识,或者源自从先前所持有的特点观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不满足感,又或者源自这两种过程的结合。提供学习经验,就要为学生提供让他们获得见识和满足感的机会”。

关于课程的组织,他强调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要符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标准。这些主要对我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整合校内活动类课程的过重,会有指导性的意义。按我先前所说,根据校本化的教育目标,对学校内的所有活动进行分类,形成系统,确保各县工作能够围绕目标,持续不断的强化训练,使每一件事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价值。

1.联系实际: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如何检验培养人的效果

这是关于教育评价的问题,这是一个难题,都知道这是关键,但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可以推广的更好的办法。泰勒认为,这种评价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看学生行为是否有改变,二是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做一次以上的评估,早起做一次,中期做一次,结束时做一次,最好还要跟踪评估。

既然是看行为的改变,就不能只看成绩,应该侧重在表现性的评价上,看学生的作品,报告,观察他们的行为,尤其是需要设定具体的情景,看他们的反应。我们很多地方都做过这样的尝试,遗憾的是,过程性的评价很难和考试的成绩对接。

如果计入考试成绩,监控的力度就显得不够,作假的就很多。如果和考试升学无关,大家就不重视。我们这样功利化的环境,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个回报,我们不做赔本的买卖,花了力气,不产生价值,谁还做。农耕文明让我们这个民族太务实了,我们不擅长幽默,不擅长幻想,我们瞧不起那些不务正业的人,凡事都要讲目的。

因此后来莫言说了句“无用之用”被大家传唱了很久,似乎渐渐开始觉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靠教育是很难短时间之内得到改变的。目前而言,只有我们自己慢慢转变观念,尽可能影响身边的人。

至于分数,也不是一个可以定论定性的结果,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分数来判断学习的不足,哪个地方薄弱,那个地方需要补习,然后针对性的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我们似乎把这个过程省略了。直接用分数评判好坏,回头看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会有太多,老师和学生似乎也没那么多的耐心,因此,更多的人被分数层层筛选和淘汰。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很难有更好的办法。毕竟,现实就天天都摆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