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公益 公益大使张晓林第三次走上全国人大领奖台

2019-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一篇 蝶变新生: 江苏小伙因慈善走进央视张晓林今年37岁,老家在城北街道双楼庄村.2014年3月,他驾车出游,足迹 横跨安徽.浙江.海南.广西等10个省.在抵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后,他看 到山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为了读书,孩子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张晓林公益 公益大使张晓林第三次走上全国人大领奖台于 是,张晓林萌生了为当地筹集善款修桥修路修学校的想法.他在当地租了一间房 ,开始每天的网上募捐工作,先是一座桥,而后是一所学校,最后到修路.建饮 水工程.招募志愿者及支教老师等,并以自己独

第一篇 蝶变新生: 江苏小伙因慈善走进央视

张晓林今年37岁,老家在城北街道双楼庄村。2014年3月,他驾车出游,足迹 横跨安徽、浙江、海南、广西等10个省。在抵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后,他看 到山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为了读书,孩子们面临着许多困难。

张晓林公益 公益大使张晓林第三次走上全国人大领奖台

于 是,张晓林萌生了为当地筹集善款修桥修路修学校的想法。他在当地租了一间房 ,开始每天的网上募捐工作,先是一座桥,而后是一所学校,最后到修路、建饮 水工程、招募志愿者及支教老师等,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帮助这里的孩子树立卫 生意识、学习意识。

张晓林公益 公益大使张晓林第三次走上全国人大领奖台

4年来,他通过募捐,在大凉山区建成了30所学校、11个浴 室、6个饮水工程、4座桥、2条路,发放衣物、食品等各类物资600余吨。前不久,由华人时代网,央视《成功之路》栏目、《点亮人生》栏目,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爱心中国杂志社,当代华人传奇影视传媒制 作(北京)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8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验交流大会暨时代 楷模第十五届中国公益人物颁奖盛典”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张晓林荣获“ 时代楷模第十五届中国十大公益道德模范”光荣称号。

张晓林公益 公益大使张晓林第三次走上全国人大领奖台

张晓林所到受到小朋友热烈欢迎是什么促使张晓林走上扎根山区做公益的道路?又是什么促使张晓林在山区一扎 根就是4年之久?张晓林的出现,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近日,媒体专程奔赴大凉山区,对且行且公益的张晓林进行了跟踪采访。

张晓林的老家在城北街道双楼庄村,初中辍学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做起了油漆 工。当时,他的想法很淳朴:“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一门 还算“吃香”的手艺,带给张晓林的是渐渐鼓起的腰包。

在张晓林的青春岁月里,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那一年,28岁的张晓 林凭一己之力在如城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从此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也许幸福 来得太容易,人突然就变了,不想再吃油漆工的苦了。

”于是,张晓林为自己找 到了一份既轻松又“威风”的行当——在一家游戏厅看场子。在新的圈子,张晓 林结交了一帮江湖兄弟,白天看场子,一到晚上就沉迷于牌场、KTV或者酒吧。 为了江湖形象,他还特意剃了板寸头,戴上了大金项链,走起路来更是充斥着一 股蛮横劲儿。“父母劝过无数次,好说歹说,我就是不听。其实现在想想,那种 生活有什么意思?”回首从前,张晓林自嘲地反问。

张晓林和凉山小朋友在一起五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转眼间,张晓林33岁了,而他的女儿也已经上小学四年级 。2014年3月4日那天,张晓林又是满身酒气地出现在女儿面前,女儿只是冷漠地 看了他一眼,便关上了房门。

一头雾水的张晓林事后才明白,女儿的眼神是一种 无奈,“女儿学校要开家长会,可她对我几乎失望了。”女儿的一个眼神,让张晓林如梦方醒,他在心里不停地叩问:“我这个爸爸到底 是怎么当的!”重新审视自己,张晓林发现,虚度五年,他现在甚至连面对孩子 的勇气都不复存在。懊悔与自责交织在一起,夜不能眠,张晓林第二天一早便决 定,自驾远行,告别曾经朝夕相伴的花花世界。张晓林说,他一路南下,

张晓林在大凉山深处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不走高速,行经安徽、浙江、广西等10个省,累了就休 息,醒了再出发,忘记了很多杂念,也拾起了很多人性中的美好。2014年3月17 日下午,在开往云南丽江的途中,张晓林偶遇4名衣衫褴褛、抱着木柴的山里孩 子,他给了孩子们几袋饼干,并随手拍下孩子们的照片,传到微信朋友圈。

45天,一个人,一部车,一趟洗刷心灵的旅程。在返回如皋的路上,张晓林已经 为自己打好算盘:“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不管怎样,至少能够给女儿安全感和 信赖感。

”可出乎意料的是,当张晓林回到家,看到的尽是年迈母亲替他收下的衣服、被子 和书包。其中,还有人留下了纸条:“张哥,请转交给山里的孩子。”张晓林压 根儿没想到,3月17日传到微信朋友圈的一组照片,竟“朋友转朋友”,最终募 集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爱心物资。

“那是我自驾游路过的一个山区,没有联系地 址。怎么办,只好再跑一趟,把物资送过去。”张晓林开玩笑说,第一次做公益 ,纯属“逼上梁山”,他只是不想辜负了朋友们的一番心意。

经过大约10天的奔波,张晓林再次出现在云南省宁蒗县境内那条山间小道上。他 向当地山民打听到,附近有一所水草坝完小,寄宿生28人,且个个家庭贫困。

在 那所学校,张晓林见到了曾与他有一面之缘的4名山里孩子,孩子们告诉他,因 为是寄宿,所以他们在课后要到处捡木柴,自己生火煮饭。那一晚,张晓林与孩 子们同吃同睡,吃的是土豆和荞麦,睡的是课桌拼起来的床。

其实,张晓林根本 睡不着,在那之前,他完全想象不到,山里的孩子竟然困难到如此地步。水草坝完小位于宁蒗县东部,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离开水草坝完小, 张晓林径直驾车驶向凉山彝族自治州,车上还有不少未送出去的爱心物资,他打 算一路走、一路送,哪里穷,车就往哪里开。

在四面环山的凉山州,受人之托的 张晓林马不停蹄地穿梭于深山老林,且行且公益,将大家的爱心一次次中转至大 山里的穷孩子。

(第二篇)坚守信仰:张晓的艰难5年公益路初到大凉山区的人,一下子就会被它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它是那么的雄、奇、险、秀,绵延百里,大气磅礴。但对于已经在大凉山区扎根4年之久的张晓林而言,这个可以称得上是他第二故乡的贫困山区,让他产生无尽牵挂的不是深山里的一景一物,而是那些囿于深山里的孩子。

张晓林募集修建的学校大凉山区,最高海拔达到4000米。由于幅员宽广,地形地势复杂,造成交通极其不便,群众生活相当困难。为了读书,孩子们面临着许多困境,雨天、雪天,有的孩子要步行十多公里崎岖泥泞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

“从他们干净清澈而又求知若渴的眼神中,我能够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愿望和祈盼。”张晓林说,如果没有好的求学环境,如果不上学,有些孩子将可能永远被困在大山里,他要为那些孩子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过去,哈地村小只有一间破旧的校舍,里面浓缩着哈地村最贫困的景象:潮湿斑驳的泥土墙面,晃晃悠悠的课桌课椅,10多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哈地村小的4间新校舍建成后,张晓林曾暗自许下诺言:留在大凉山,为更多的山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于是,这4年来,张晓林除了充当爱心物资“快递员”,还要充当“包工头”,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商讨修桥修路修学校的方案,以及敲定施工方、工程造价、图纸设计等,事事包揽。

山高路远,张晓林骑行在公益路上2016年6月16日,坐落在大凉山一隅的“阿仲希望小学”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希望小学是由张晓林募捐28万元而建成的,学校的110名孩子从此告别了“露天教室”的困境,拥有了宽敞明亮的课堂。

“‘阿仲希望小学’地处大凉山的昭觉县布西乡解放村,2016年初,当我第一次来到解放村,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我没有想到,这个村里的孩子们是在一间‘露天教室’上课……”那情那景,使置身其中的张晓林百感交集。

经过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和评估,修建一所能够容纳110名学生的希望小学大概需要28万元。项目预算出来了,张晓林马不停蹄地筹集善款。最终,如皋“阿仲美业”老板仲建军受到张晓林的爱心感染,出资28万元捐建希望小学。“阿仲希望小学”由此得名。

因为信仰狂越原始的坚持“阿仲希望小学”是张晓林在大凉山区通过募捐建成的第19所希望小学。这4年来,张晓林通过募捐,在大凉山区建成了30所学校、11个浴室、6个饮水工程、4座桥、2条路以及发放衣物、食品等各类物资600余吨。

“在我心目中,大凉山区的孩子们就是我的牵挂,无论多苦多难,我都会始终相伴。何况,在我的身后,还有一群支撑着我走下去的好心人,我要告诉山里的孩子们,在大山之外,有好多热心的叔叔阿姨在关注他们的成长。

”张晓林如是说。事实上,这4年来,张晓林的公益之旅不止于大凉山区。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鲁甸县发生地震,当得知灾区食物紧缺后,他在第一时间驱车奔赴灾区,将随车携带的面包、八宝粥、牛奶、饼干、饮用水等物资发放给灾区群众;在家乡如皋,他更是连续3年利用春节看望慰问同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及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为他们送去关怀和问候。

如今,承诺留在大凉山区的张晓林依然在为改善孩子们的求学环境而奔波着,跋涉在崎岖泥泞的山路,那深深浅浅的足迹,每一步传递的都是人间大爱。

第三篇 逐梦凉山:全国助力张晓林爱心账户

初涉大凉山区,受爱心人士之托的张晓林如同一名穿梭于深山老林的“快递员” ,每天风餐露宿,一次次将爱心物资送到当地的贫困孩子手中。张晓林一直记得,当他驾车在山区,数不清绕了多少个“S”弯,突然出现在某 一所破败不堪的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孩子们总是既惊讶又惊喜。

见到他从车内 搬出一件件衣服、一个个书包,孩子们更是毫无顾忌地涌上前,把他团团围住。 一双双瘦小而乌黑的手,很快就领到了各自的衣服和书包。孩子们并不知道张晓 林的名字,甚至高兴得连“谢谢”都忘记说,但那一幕幕,已经让初来乍到的张 晓林感触至深。

慈善路上的孤寂,对话一碗冰冷的盒饭每天,张晓林都会将自己在大凉山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上传到微信朋友圈, 他传到微信朋友圈的一张张直击心灵的“山水照”,牵动了更多好心人的心。他 们不约而同地向张晓林打听邮寄地址,准备寄出爱心物资。

张晓林觉得自己获得了朋友们的信任,就必须对朋友们有个交代。于是,他在当 地租了一间房,用来存放大山之外的好心人邮寄过来的爱心物资。张晓林回忆说 :“我以前从没有关注过‘公益’这回事,没想到,越做越有意思。

”在距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103公里远的横断山脉,有一个名叫木里的 藏族自治县,俄亚乡哈地村小就位于这座县城的西南角边缘,四周被重重高山和 条条大河环绕,进进出出万分艰难。

2014年5月10日下午,张晓林通过微信“直播”了自己前往俄亚乡哈地村小的全 过程:从盐源县城出发,3个小时后到达木里县,2个小时后到达俄亚乡哈地村进 山口,汽车开不进,交通工具换成驴和马,人牵着牲畜,牲畜背着爱心物资,徒 步5个小时,到达一条宽约20米的大河,过河靠索道,第一次体验“水上漂”的 感觉,心提到了嗓子眼,安全过河,又是2个小时的步行,终于到达哈地村小… …12个小时的跋山涉水,给张晓林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大山深处的孩子,要 想出山何其难!

”就在那一刻,张晓林作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几乎“疯了”的决 定——筹钱,为哈地村修桥修路修学校。“我的感受,是山外的人无法感受的。

”修桥修路修学校的难度之大,张晓林心 知肚明,但他用这么一句话回绝了所有的好言相劝。下山之后,张晓林便在当地农村信用社开通了“爱心账户”。一时间,远在祖国 各地、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开始关注起张晓林为山区修桥修路修学校的心愿,一笔 笔善款也源源不断地汇入张晓林公布的“爱心账户”。

大山里的孩子们渴望,就是张晓林的目标不经意间,爱心在传递中被放大了好多倍。 不到两个月时间,张晓林向哈地村300多位村民承诺修建的一座桥就正式完工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晓林至今满心欢喜:“那是一座索道桥,以数根钢缆连 接桥墩,上面铺设有十分厚实的木板,可以负重1吨左右,摩托车、马匹都可以 通过,完全满足了哈地村民的出行需求。

”那座索道桥建成后,张晓林还邀请了 捐款建桥的爱心人士到现场参加通车仪式,一个很简易的仪式,但意义非同寻常 。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张晓林又通过募捐,为哈地村小修建了4间新校舍和一条200 米长的山路。“确实,那里的孩子需要爱心物资,但爱心物资仅能解决他们的一 时之需,必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帮助他们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 门。”为了一群梦想走出大山的孩子,张晓林决意扎根山区,迈向一条更为崎岖 坎坷的“公益之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