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王雪松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年办学巡礼

2018-04-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年办学巡礼今年9月1日,我军综合大学的最高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迎来了建校50周年华诞.该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北国冰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赫赫有名的"哈军工".迫切而光荣的任务1952年春,我正义之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军,技术装备处于劣势的我志愿军将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创办军事工程学院.6月23日,身经百战.被誉为"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年办学巡礼

今年9月1日,我军综合大学的最高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迎来了建校50周年华诞。该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北国冰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赫赫有名的“哈军工”。

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1952年春,我正义之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军,技术装备处于劣势的我志愿军将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创办军事工程学院。

6月23日,身经百战、被誉为“常胜将军”的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奉命从朝鲜前线回京。毛主席对陈赓说:“我们决心要解决这个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调你回来是要你创建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你当院长兼政委”。在座的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当即表示同意。周恩来提出要求:“尽快上马,早出人才。”

为实现一“快”一“早”的目标,周总理于9月3日亲自主持召开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参加的联合协调办公会,使许多问题得以解决。并很快从华东、中南、西南、京津地区调来78名专家教授,从各大军区选调300多名大学毕业生干部来校当助教。

1953年9月1日,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院校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正式开学。声名远播的“哈军工”从此诞生。

在“哈军工”的基础上再创辉煌

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

1977年7月23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因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邓小平同志恢复职务的决定》而载入了当代中国的历史。

也是这一天上午,邓小平同志在家里接见了学校临时党委负责同志,他提出在“哈军工”的基础上组建国防科技大学。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通知》,决定在原来的“哈军工”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重新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

1981年,重新组建刚刚3年的国防科大就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授予权的24所大学之一。1986年,国防科大拥有10个博士点和29个硕士点。

1991年3月17日,海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江泽民同志就来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视察。他深入教研室、研究室、实验室,一边观看正在开发的科研课题演示,一边询问办学情况。江泽民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国家和军队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1999年4月26日,江泽民同志又签署命令,将长沙地区3所军事院校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赋予学校培养军队高级科学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军队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使命。

2003年8月1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训:“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向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迈进1997年,国防科大成为我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校党委以此为契机,提出用50年时间创建有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目前,国防科大在10个学科门类中,拥有博士学科专业40个,硕士学科专业80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有“两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在岗博士生导师190多人,硕士生导师400多人。

学校还建立了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中外期刊4000余种,并建立了全国高校中少有的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

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意气风发的国防科大人正以50年校庆为新的起点,向着建设有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每秒传输25亿个汉字

“863”信息领域跨主题的重大攻关项目———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2001年3月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网络设备研制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是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对打破我国高端路由器依赖进口的局面,加速我国高速网络建设和增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着“银河-玉衡”响亮名字的核心路由器,是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线速核心路由器,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具备系列化和产业化基础。其报文转发率为每秒2952万个,信息吞吐量每秒达400亿位以上,相当于每秒传输25亿个汉字信息。也就是说,10000本每本25万字的图书换算成字符信息单位,在核心路由器上一秒钟就能完成交换传输任务。

“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采用了分布式高可靠性设计,具有分布体系结构、硬件快速转发、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安全控制、完善的网络协议等特点。它能支持当前多种以太网络和光通信接口,以及因特网的各种路由协议;能动态适应网络变化,可以与现行网络设备互连、互通、互操作;能满足国家、省级宽带骨干网和局域网建设要求,可广泛应用于通信、电视、电力、国防、金融等领域。目前,该路由器已应用到北京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

复杂数据交给“银河”处理

1997年6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制的“银河-Ⅲ”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银河-Ⅲ”巨型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机的能力,使我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银河-Ⅲ”巨型机采用了当时国际最新的可扩展多处理机并行体系结构,成功设计了由硬件支持的全系统共享访存机制,是“银河”系列第一台实现全局共享分布存贮结构的巨型计算机。它的整体性能优异,系统软件高效,网络计算环境强大,可靠性设计独特,工程设计优良,运算速度为每秒130亿次,综合处理能力是“银河-Ⅱ”巨型机的10倍以上,而体积仅为“银河-Ⅱ”巨型机的1/6。

特别是这个系统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可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小可组装成数亿次的计算机系统,大可组装成比实际运算能力更强的超高性能巨型机系统,而且无论大小系统,都十分高效实用。

它的研制成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正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零高度飞行器”———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通车

2002年4月5日,由国防科技大学领衔研究建造的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建成通车。

这条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磁悬浮列车技术及工程化水平已跻身当今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少数能研制和开发磁悬浮列车及运营线路的国家。

该试验线全长204米,包括一段100米半径弯道和40‰的坡度,轨距宽为2米。磁悬浮列车自重20吨,车厢长15米,宽3米,可载客130多人,设计时速为150千米。试验运行表明,试验线及磁悬浮列车各项技术性能良好,已达到实际运营线路标准。

磁悬浮列车具有低噪音、低能耗、无污染、安全舒适和高速高效的特点,有着“零高度飞行器”的美誉,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交通工具,特别适合于城市轨道交通。

国防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磁悬浮研究的单位之一,1989年12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小型磁悬浮原理样车,1995年首次在国内成功实现了全尺寸单转向架的载人运行,为我国磁悬浮列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1999年,国防科大与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始研究建造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科技专家奋力攻关,先后在悬浮控制、直线推进、运行控制、信号检测和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实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的建成通车,必将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打造一流科技英才

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专业。多年来,国防科大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先后对学科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和优化重组,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按照“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建设思路,使学校由较单一的理工科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军队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防和军事特色。去年,该校有9个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流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流的导师队伍。多年来,国防科大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顶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一支由两院院士、高水平知名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人才队伍。

国防科大是我军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有在读研究生4000多人,其中博士生1000多人。

1993年以来,国防科大研究生院先后多次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进前沿”的培养要求,共开设了768门研究生课程,重点建设了50门研究生核心课程。为了改善研究生生源结构,学校把从国内名牌大学招收优秀学生来校读研究生,摆到了与引进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多种措施拓宽生源渠道。

有了人才,还要让创新拔尖的人才脱颖而出。2001年11月,我国第一台蛇形机器人由国防科大5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硕士研究生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新突破。这一消息立即引起教育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高校研究生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

国防科大所有研究生的论文课题全部从学校承担的重点科研课题中选题,90%以上的论文选题来自的国防关键技术研究领域。为了使研究生得到“真枪实弹”的锻炼,他们大胆让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学员在科研中“唱主角”、“挑大梁”。如在“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参与研究和攻关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占课题组成员的60%,他们顽强拚搏,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为“银河—Ⅲ”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制高点上拼搏 ———国防科技大学科研攻关纪实

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

走进国防科大教学科研成果馆,当人们浏览着这一项项镌刻着“国防科大人”赤诚与智慧的成果时,仿佛能听到他们奋力攀登科技高峰的铿锵脚步声。

多年来,由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我国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我们的资料首先被外国人所掌握。

1978年,中央决定研制巨型机,并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国防科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技术落后,资料匮乏。以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决心实现高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他们大胆创新,将巨型机结构巧妙地设计为“双向量阵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1983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巨型计算机终于研制成功。

1988年,国防科大计算机系主动请缨,承担“银河—Ⅱ”10亿次通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在没有相关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依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另辟蹊径,仅用4年时间就走完了人家要用10多年才能走过的路。1997年6月20日,“银河—Ⅲ”百亿次级大规模并行巨型计算机又在国防科大诞生。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环形激光器”,开辟了激光应用的新领域。1971年,国防科大成立了激光研究实验室,由高伯龙教授主持研究工作。高伯龙自信在理论上决不比外国人逊色,他把目光盯在了世界光学领域的最前沿。

环形激光器作为世界性难题,其研制工作在国内几经沉浮,而高伯龙主持的国防科大激光实验室,却似一颗劲松挺立在科学的峰峦上。他们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经过20年的顽强拚搏,终于在1994年将我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和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2002年4月5日,国防科大研究建造的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建成通车。可谁知道,为了中国的磁悬浮列车,国防科大以常文森教授率领的中青年科研队伍,经历了整整20年的不懈奋斗。

2001年3月26日,我国首台核心路由器在北京正式通过国家鉴定。过去,我国骨干网络建设使用的高性能路由器完全依赖进口。为了迅速改变这一局面,1999年,国家科技部决定研制我国自已的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国防科大的科研人员此时迎难而上,在同年7月的招标会上,他们的方案获得第一名。凭着中国人的智慧和顽强拼搏精神,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科研人员就高质量地完成了研制任务。

面对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国防科大紧紧瞄准那些对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技术,奋勇攻关。在未来,国防科大的科研人员还将以更高的热情,更顽强的精神去抢占世界军事科技的制高点。

挑战经典———记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国防科大副教授王雪松

坐在记者面前的王雪松,单瘦白净,谈吐优雅,声调不高,眼睛却炯炯有神,眉宇间透出一种军人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国防科大副教授王雪松无疑是优秀的。27岁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入选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迄今已发表论文上百篇?渲?40多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合作出版专著2部,荣立二等功一次。今年5月入选第四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王雪松为何能迅速脱颖而出?他很谦和地说:“得益于国防科大创新的环境,得益于导师指导培养,使我面对权威和经典敢于挑战,敢于超越。”

1996年,他刚被国防科技大学批准提前一年半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庄钊文教授决定把雷达极化问题作为他的研究方向。导师和有关专家始终认为,解决目标精确识别问题,极化信息的利用是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雷达极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50年的研究多次出现低谷,当时仍处于徘徊局面,这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有人劝王雪松,研究这一课题很难取得突破,弄不好连博士学位都拿不到。知生莫如师。庄教授之所以给他这么一个世界性难题,是因为考虑到王雪松的素质比较全面,尤其是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扎实。

1994年,他在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时,就在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郭桂蓉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中,首次接触到了极化雷达目标识别这一前沿课题。他以超出别人数倍的努力,提出了两种崭新的极化目标识别思路和一种目标散射矩阵修正方法,导师们极为满意,答辩组的老师们认为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水准。

1994年9月,他如愿成为郭桂蓉院士的硕士研究生,专攻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他刻苦钻研,成果突出,1996年被选优提前攻博。

既然传统的极化理论体系使极化信息的应用难有进展,那么,是否理论本身就有缺陷?

王雪松是个极富挑战性格的人,他开始用一种挑剔的目光来审视被认为是经典的极化基础理论,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探索,他逐渐发现了极化基础理论的许多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却被传统的经典掩盖了,因此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于是,他大胆突破经典电磁波的极化概念,提出了瞬态极化这一全新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他像盖房子一样,从挖地基开始,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极化信息处理理论体系。

如今,已走上研究室主任岗位的王雪松,工作更忙了,研究室承担着10多个课题研究任务,他本人还承担了两门重点课程的授课任务,指导和协助指导3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此外,王雪松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经常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大胆创新。他说,科学技术越发展,越需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思想道德上存在缺陷的人,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