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本石头记 浅析《癸酉本石头记》
今日在网上搜索《癸酉本石头记》的信息,没想到三年过去了,关于此本是真是假,依然是众说纷纭,有些人的言词甚至很不客气。我试将自己对此的整个认知过程记录如下,说出我个人的看法。
我在高中时,始读《红楼梦》,是高鹗续的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书上显示的作者是“曹雪芹 高鹗 著”。起初只追求情节,希望了解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后四十回亦无明显感觉,只是对书中黛玉死之前一口痰一口血,一口血一口痰的,颇难以忍受,觉得黛玉这样一位女子实不该如此死去。
那时家里就只我一人,我又不大看电视,暑假期间,那炎炎夏日,漫漫长夜实在是难以打发,当时身边只有一本《红楼梦》,遂只能看看《红楼梦》以打发时间,有时一个晚上,一些回目竟有看三遍之多的。渐而渐之,也有了一些感觉,正如后来张爱玲所说的,原话已不大记得,大意是说这句话是不是《红楼梦》的语言,一读便知。
张后来写的《小团圆》,里面的语言风格明显受其影响,甚至有些句子就来自于《红楼梦》。张那时年岁已大,她还写了《红楼梦魇》,而对于我这个正青春的大男孩,只能算是红楼梦遗了。
到了大学,买了一套庚辰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一本甲戌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比阅读之。当时,读的非常认真,每一段均要细细品味后方才作罢。我所在的大学的图书馆里有很多评论分析《红楼梦》的著作,几乎一一读之,个人以为最深情的还是周汝昌。也有些外国学者的作品,虽较浅薄,但也说明了红学的繁荣,还是有这么多人靠着个《红楼梦》吃饭嘛。
那时,四川有个作家刘心武探秘《红楼梦》,我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后刘还遭到大量红学家的抵制和干预。由此,这些个红学家们的度量也可见一斑。我虽是个看热闹的,但对刘心武提倡的熟读《红楼梦》文本,颇为认可。那时我常常感慨:如果我能看到后28回,此生无憾,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毕业后,我又买了庚辰影印本的《红楼梦》,以供收藏和不时的翻阅。此套影印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2014年10月已出版了5次,共11000册,这说明在民间还是有这么多人想看个明白的。
2015年,我买了第二版的《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书上作者处为“(清)佚名”。如果这本书是真稿,那么这首先是一个奇迹,因为是书在历史中消失了近三百年啊。关于此书流传的说辞来源于收藏者所述:祖父是山西人,解放前在山西某战场上当军医,祖母是随军护士,该书是当时一名伤员交给祖母的。后收藏者为了安全将是书带到台湾。这本书传承的艰辛在此处也可见一斑。
我在看此书的过程中,就忍不住不断感慨,此书必为真稿。当时也简单总结了一下,一、故事情节与前八十回高度吻合,前八十回中的诗词歌赋等暗喻处在这里的28回中多有验证,甚至可以说是丝毫不差,脂砚斋在前八十回中提醒后文的的一些批语也很合契,各人物命运结局交代的清清楚楚,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也才真正理解了脂砚斋所称赞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二,文中的遣词造句与前80回非常接近,一些妙笔让人觉得只能是前80回的作者方可写出。
三,文中一些场景的描写,各人物大量的语言表达均必须为前80回的作者方可写出,试想,如果前八十回的作者给我们的宝玉、黛玉、湘云等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那么这些灵魂所必然的语言习惯、思想和情感也必会在后28回中展露,事实就是这样,营造前80回那个氛围的作者和营造后28回的那个作者就是同一人。
四,文中有很多关于时政的评论和反思,这些评论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这是作者精神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与前80回中那个深深打动我们的作者的精神如出一辙。
在字里行间,我似乎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气息,老天,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能说这个《石头记》不是真的吗?我与《红楼梦》结缘的这整个经历,说是书是真稿,对于我是个必然。其最好的证明即为其本身的语言和思想。
如果此本是真稿,那么对红学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对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的颠覆,以及此背景下的《红楼梦》的新的文学意义。之前大家对于《红楼梦》的作者已基本确认为曹雪芹,其写作背景即为康雍乾时期的曹家,雪芹的祖母为康熙的保姆,其祖父因此发迹,任江宁织造。
曹家因为是老太子胤礽的党羽,后遭雍正帝打压,家道中落。乾隆时期,弘历为抚平前朝的政治伤痕,曹家又有了第二次繁荣,后胤礽的孙子弘晳逆反,曹家再遭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之后曹雪芹著书黄叶村,有了这哭金悼玉的《红楼梦》。
可是现在,《红楼梦》的作者变成了江左大家吴梅村,其写作背景在明亡前后。之前那么多年,那么多人的研究、探秘,索引简直可说是南辕北辙,可想而知,这个版本的《石头记》多么招人忌恨了。
我所认为的成书过程如下:吴梅村是崇祯时的榜眼,崇祯对其有知遇之恩,明亡,降清致仕,后辞官,痛悔不已,写下《石头记》,此时的《石头记》结构完整,但内容贫乏,因其反清,故未流传于世,只被几位朋友保存,后曹雪芹看到此书,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同身受,增删此书,成就大业。
《癸酉本石头记》的原称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至此,《红楼梦》的作者应为吴梅村、曹雪芹。这个完整版的《红楼梦》未流传下来,实在是政治上的原因,前八十回政治部分已修改的不露痕迹,后28回可能因为雪芹的病逝或其他种种原因,未完成最终的修改,所以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高鹗,程伟高的续写,平心而论,已算是很好的了,所以我也适当的猜想,他们续写前是看过全稿的。很好奇,谁是最开始保留这个孤本的人,是那位畸笏叟提到的借书未还的朋友,还是高鹗和程伟高中的一人,亦或是其他有心之人。
我将稍挑选一些后28回的文字,试浅证之真实性。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是宝玉和黛玉的对手戏,我们先来个以管窥豹,再看这些旨趣和思想如何在后28回延续和发展。第30回,林黛玉说: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后黛玉哭了,宝玉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第31回,袭人笑道:林姑娘,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吧,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做了两回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
第20回中,宝玉问道:好好的又生气了?……林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
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林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如何?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
宝玉道:我说自己死了干净,别听错话了赖人。……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林妹妹简简单单的一句“我为的是我的心”,多么具有穿透力啊。
第2回里提到了一句宝玉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由此亦看见此书的奇谈怪论。
第82回,黛玉劝宝玉读书,黛玉道:听话就好,快把书本拿出来!宝玉笑道:《西厢记》还是《牡丹亭》?黛玉道:是《孟子》、《中庸》、《大学》,宝玉笑的在床上打滚。黛玉道:别笑,听话!我告诉你,今儿我也做一回宝姐姐,劝你读读书。
宝玉笑道:你学罢,我看学得像不像,……. 黛玉笑道:你就不怕我拿着尺棍打手逼你读书?我可厉害着呢。 高、程二人关于黛玉劝学,哪能与这个相比,这才是宝玉,这才是黛玉嘛。 第87回,宝玉笑道:那你告状去啊,没想到你比宝姐姐还烦。
黛玉笑道:宝姐姐和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看你怎么办?宝玉笑道:即是女孩子都一样了,我就将就着接受妹妹罢,谁叫我和妹妹前身有缘呢!这才是宝玉和黛玉的对手戏呀。这里的“合二为一”还使我想起前文中有的“死了大半个了”。
再看第89回,贾政告诉宝玉当月要办了他和黛玉的婚事,宝玉的表现,宝玉和黛玉的对话,雪雁的调侃,这岂不是前80回中他们的日常对话,日常生活的延续吗?第93回,黛玉求赵姨娘放过宝玉,不要这个家,说:我只求和宝玉住到乡下去,自种自吃,绝不依靠别人。
第96回,宝玉在梦中说:只要能和林妹妹在一块儿,这园子地皮全给你们了,我情愿和妹妹住乡下去!这两句虽然在不同的回目,却实在是他们二人的语言。
再看如下两段文字。宝玉回到园子,黛玉已是一堆白骨,宝玉的哭天喊地:……我来迟了!我好恨啊!……神天在上,你怎么不开眼啊!我诅咒你这厚地高天,连好坏都不分 。宝玉祭奠林妹妹这一段也催人泪下,“厮园如旧,卿何薄命?柳遮槐隐,孰何孤骨寂寞?青枫鬼吟,惟独佳人无坟。
……古今多少相似” 。……天地是如此惨淡,人世是如此凄凉,相思是如此痛处,怀恋是如此断肠,春花秋月,前尘往事,一切都变了。 ……苍天何其毒也,夺走我的眷恋之人。
……忽然天下起了大雨,宝玉仍在雨中指天而诉,浑身淋个透湿,仍不肯挪动步子,口中喊道:林妹妹,我要你回来!你别丢下哥哥啊!你回来啊!料着无有回音不觉黯然低下头来,望着大地不语,眼中满是落寞冷寂。
湘云一路乞讨,寻找黛玉下落,终于找到黛玉的坟墓,这一段也是何其感人至深:“苍天不长眼啊,非要把人的肛肠哭断才肯作休,好人都死绝了。你也不睁开眼瞧瞧,这到底是个什么混账天地啊!……我是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姐姐是数去更无君傲世,千古高风说到今。我是举世无谈者,惟有姐姐系我知音。……”越思越痛,只把枯草揉碎。这两段文字岂是另一个人可根据前八十回而写出来的呢?
再看看后28回的宝黛湘三人的奇谈怪论吧。第92回:黛玉听了这番谬论,愤然道:天地之间,最尊贵的是人……黛玉在93回为救宝玉,翻书找御敌之法,此处是多么的精彩。摘录些黛玉的话:物不平则鸣,自古王道威严,鲜有体恤民众疾苦,倒像举国紧要唯他一人,万千百姓命若芥末。
……小人本是无赖恶徒,假意信奉义气“仁义”皆是谎话。……历代更换,换汤不换药,百姓几时有过富庶平安。 第93回,黛玉骂贾家强盗那段论“什么才是男人的话 ”也是相当精彩。
第95回,黛玉道:这些日子家里风波不断,我也想通了,什么主子奴才的,什么宝二奶奶的位子,我已看的淡了。还是李后主说的好:‘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权势、征战吾不尚,春风暖雨、落絮飞雁乃我所求。……从前文我知道宝玉、黛玉均欣赏的是庄子、牡丹亭,这种文风当然也有李后主,还有这种话岂是另一个人写的出来的。第96回宝玉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那管得女儿也是聪明灵秀百般苦楚,制定的国律就是填饱男人的私欲……。
96回黛玉与强盗辩论:只问各位夺了江山又如何?……世世代代都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原来都不是为民挖井洌、奉寒泉,就是改朝换代又能如何,都是一丘之貉。
97回,黛玉啐道:……大家都是人,谁又比谁多出什么来呢?…… 黛玉强颜笑道:那些贼人立等要闯进来了,古来国破争战,女人总是被践踏,或卖到青楼。我好担心你和雪雁,我是誓死要保持清白了,就是一头碰死了,力拼一场,也不可被狗贼玷污了!
第104回宝玉的话:功名犹如污泥一般,让你我陷溺在贪嗔痴爱中不能挣出。本来人出生时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是何等的纯洁!却被污浊尘网栓住不能挣脱,实在悲哀。107回,湘云向他谈起前尘往事,自己也是清贫潦倒,因不肯将就再蘸,故一直孤身一人,不是清高而是世上难寻知己。
107回宝玉早已看破人生,今生已是如此,将来不过一死,也看的淡了。湘云说:……咱们虽然清贫但没做过亏心事,死了也是清清白白,我不后悔。 我在读到这些话语时,几为他们流泪。这些话语,这些思想岂是平凡之辈可在那个时代超然写出的啊。
第83回,老太太和家人一起过重阳这段,单提钓鱼这一段,贾母说“不过是取乐,谁还吃他,快别搁清水里养着了,仍放回水里去吧”。这是老太太的话,老太太实为与黛玉、宝玉一类的人,其在前八十回前体现的境界与情趣,又在这里体现了。接下来,贾母触景伤情,哭了,又说“我今儿是怎么了,唠唠叨叨的没玩了,耽搁了咱们钓鱼取乐”,这句又自然的让我想起前文中贾母的话“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了”。
茜雪死的时候,宝玉更是哭得肝肠寸断,用力晃着茜雪道:’恩人醒醒罢,玉儿不让你死!’;第96回宝玉说:我自觉读了些诗书,竟是无知无识,我想这个人生做他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探春远嫁时,“宝玉流泪望着大船怒着要上前评理” 第93回,宝玉被强盗掳走,黛玉只是哭,“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尽。
紫鹃不免哭了道:‘姑娘总是哭,这眼中到底能有多少泪珠儿,流的人心都碎了’”。这是宝玉,这是《红楼梦》的语言啊。
再看一段环境描写:轻轻下得炕来,走到窗边,打开窗子,只见银河耿耿,明月清朗,秋气日深,顿觉浑身发凉,望着迢迢银河,模糊几颗星儿,心内愈发感伤。这段简直就是世界级的,好一个模糊几颗星儿,这种对氛围烘托的手法在前80回中多有所见,非一人不能至此。再看一句:云淡碧天飘出一湾皎月,惊起枝上乌鹊。这个飘字,与前八十回贾政骂小厮们把宝玉酿坏了的酿字,其意不同,其妙一也。
宝玉独个躺在床上泪落如滚,思来想去难以抑制,咬着枕头哭了起来。这个个咬着枕头哭了起来与前文湘云哭黛玉那里的越思越痛,只把枯草揉碎。这些文字都是非常《红楼梦》的。
第102回写妙玉。从此妙玉在庙里日日接客,渐渐有些麻木了,变得放浪形骸起来。不觉年岁渐去,老和尚终有一命呜呼之日,妙玉年长色衰没人肯去光顾,离开寺里独自找了一处青灯古殿打发日子。又过了几十年,妙玉一头青丝换做白发,人将老去。
这短短的几句话,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写不出来的。我把《平原上的城市》中作者写比利老去的那段摘录下来。“他骑着马走,一直走下去。骑的日出,骑得日落……比利不停的往前走着,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走到老态龙钟,走到了白发苍苍”。107回,宝蟾说麝月:前儿我去看他,他那一头黑发竟全白了,咱们都老了。
104回中有句金桂说的话:过去怎么样就权当作风刮走了。这句话与米切尔夫人的Gone with the wind多像。我熟读美国历史,浅尝美国文化,想来亦不过如此。
103回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可园子的一草一木都叫人想的慌”,这是刘姥姥的话!105回写凤姐那就真的是凤姐,凤姐听了如被人摘去心肺一般痛哭起来。……“去他娘的戎羌,害得我家破人亡,这国仇血恨我二百年也忘不了。……我愧对祖宗,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自然悲哀,可那有家破人亡更叫人断肠的啊!”
再挑后28回中的一些诗句吧:
秋魔无情激诗魔,冬寒有意催心寒。
梦是人生恨是花。
我思风尘我亦尘。
星若碎镜撒中天。
人间几度是飞花。
人间今夜又月圆,兴衰谁问是何年?
莫怪青天月无情,沧海桑田皆寂寞。
这些诗句与前八十回的相比,也应出自同一人。
再挑再挑几句批文:每读此处皆令人哽咽不能作批。94回:凤姐莲兄若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癸酉九月夜窗泪笔。畸笏。96回:看及此处不觉令人心酸泣泪。可是好景不长,美韶华去之何急?不觉批书人两鬓又成霜矣。我不禁感慨,就连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文在情感上都如此连贯。
108回宝玉和湘云去世前的那段让人无比感动,催人泪下。宝玉见海畔停一架孤船,踏脚进去,任船顺水漂流,他则卧在舟中睡着了,却被晨风吹醒。睁眼一看,只见船儿载着自己在海中漫行,周遭一片茫茫,一轮红日从残夜里生出,又大又圆,越发显得俗世空静,不染半点尘埃。宝玉不觉看的呆了,眼泪溢了出来,觉得自己也融化了,望海中纵身一跳,咕咚一声沉入海底。
这段已是登峰造极了。
108回中有一个情傍,108人每一人对一个情字,极契合。世人早已知有这么个情傍在,然近300年来,无一人可诌弄出来。今天这个情傍出现了,岂不真吗?
后有宝玉在太虚幻境的忏悔:……曲解了孔孟之道。想那闺阁裙钗平民子弟亦有聪明灵秀娇姿倩容,一并使其泯灭,何其错谬。上天有好生之德,世法平等,不可错会了圣人教导,然我虽有一颗真挚赤子之心云云。这样的文字岂能出于平凡之辈,而且是在那个年代。
明朝后半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市民生活欣欣向荣。在此之际,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人的觉醒,政治观点的进步(如顾炎武),各种各样的思想石破天惊。而这部《红楼梦》正是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它融合了多层次的情感,而它更高的意义在于他对人的重新认识,对个人自由的推崇,对传统政治的否定,对开明政治的期待。
吴梅春死于1672年,曹雪芹死于约1763年,那时全世界只有英荷两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尚未独立,法国大革命还要再等几十年。吴梅村和曹雪芹是与他们同时代的卢梭和伏尔泰在干同样的事啊。他们是“中国的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啊。清灭明,国破家亡,而他们这些思想家追索的这个更进步的潮流亦被历史所截断,能不悲乎?
这些年,还听到很多贬《红楼梦》追捧《金瓶梅》的,如高晓松。个人认为《金瓶梅》和《红楼梦》为那个时代的姊妹篇,一个形而下,一个形而上。但是从思想高度来看,《红楼梦》的思想则是《金瓶梅》所远不及的。
对于那些质疑此本真假的人,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沉入文本之中,真切感受《红楼梦》的气息。且有这个癸酉本的存在,不断动摇着他们读《红楼梦》的基础。有些人,所谓“旁征博引”,岂不缘木求鱼,须知真理即在文本本身。我辈则幸矣,因为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