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讲座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彭国翔谈“牟宗三的情感世界及其‘觉情’说”

2017-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28日下午,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做客思与文讲座.冯契智慧讲坛第34讲暨书香年华第十五讲,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牟宗三的情感世界及其'觉情'说"的学术讲座.此讲座由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我校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所.图书馆所主办,是第14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讲座由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刘梁剑老师主持,哲学系副教授张容南老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治平老师等近百名师生聆听了彭教授讲座.彭教授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阅读牟

5月28日下午,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做客思与文讲座、冯契智慧讲坛第34讲暨书香年华第十五讲,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牟宗三的情感世界及其‘觉情’说”的学术讲座。此讲座由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我校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所、图书馆所主办,是第14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

讲座由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刘梁剑老师主持,哲学系副教授张容南老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治平老师等近百名师生聆听了彭教授讲座。

彭教授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阅读牟宗三先生的著作,在多年的阅读积累中,体会到一般人的印象中,牟先生都是智者型的哲学家,理性且重思辨,但很少有人关注他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很多人将熊十力的三位杰出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分别对应于儒家的“仁、智、勇”,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

彭先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这样的分类,但作为对哲学家全面的了解,这样“标签式”的理解尚显不足。而彭教授以牟宗三先生《五十自述》为基本参考,再加之对许多原始文献的分析,认为牟宗三先生除理性的思考外,同样具有相当丰富的情感,可以大致分为自然之情、爱情、亲情、师友之情以及家国天下之情。

关于爱情,可以说是牟宗三先生一生最为不成功的方面,他一生都怀有对纯真爱情的期待和憧憬,但是始终无缘真爱,勉强结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幸福。

彭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许多牟先生的亲笔书信,更为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无奈和企盼。而牟先生父亲的深情以及对子孙的爱护也展现了其深切的亲情。

先生一生敬重自己的父亲,将其作为古典式中国人的典范,父亲去世后,先生也接连撰文以表哀切。彭教授在此也向我们介绍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牟宗三先生移居港台后,拒绝了许多大陆的邀请,外界普遍认为他再没有回过大陆,但其实先生曾为孙女之事回过老家,这也足见牟先生的真性情。而谈到师友之情,彭教授也展示了许多文献,向我们还原了牟、唐、徐三弟子与其师熊十力先生的交往的真实情景。

然而在牟宗三先生这样动人的情感,在其著名的“觉情”观念中也可见一斑。在某种意义上,彭教授认为这是牟氏哲学最为核心的观点,也是其哲学思想重“情”的表现,而在此,也同西方以及中国近代其他学者对“情”的理解相区别。

彭教授认为牟宗三哲学中将“觉情”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觉解,而将“心”“情”“理”“性”等重要的中国哲学传统概念都可统一于其中,体现出“体用兼顾”的特点,而这样的洞见也鲜明的区别于西方伦理学家对“情”(feeling)的研究。

同时,这在中国学者中也实属鲜见。而对于曾经类似的提出“情本体”观点的李泽厚先生,彭教授认为这更多是在心理学意义上对“情”的探讨,未真正触及本体界。而在讲座的尾声,彭教授也再次强调,通过对牟先生的“觉情说”与其个人情感经历的分析,也可窥见哲学家的主张并非单纯抽象思辨的结果,同样是生活经历之所发,与周遭世界密切相关。

彭教授演讲结束后,刘梁剑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启发和思考,而在提问环节,彭国翔教授分别对“觉情”之“觉”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以及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命运等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回答,特别提到中国哲学在如今中西“势”不相同的情况下,应该善于“因势利导”,其主体性的建立并非通过回避西方,而是更是要勇于面对如今全球化的浪潮,只有这样,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才能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