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六耳猕猴 网传孙悟空五十回被六耳猕猴替换 这是否可能?
86版《西游记》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那个时候最崇拜的就是孙悟空,羡慕他的72变,羡慕他有如意金箍棒,羡慕他有一双火眼金睛。做一个打遍妖精无敌手的人恐怕就是那时的梦想吧。因此买了孙悟空的面具,带上之后也在小伙伴们面前风光了一把。
为了山寨金箍棒,我找了不少的木头杆,竹竿冒充,最后锁定了一杆竹子的长枪,把枪头拔去,正好合适。堂堂江湖兵器谱排名第一的唐家霸王枪愣是被弄成了一根棍;至于火眼金睛,让我妈给我弄上金黄色的眼影,给我美的比收压岁钱还高兴。至于七十二变,算了,难度有点高。
后来央视又新拍了《西游记》,有了六耳猕猴的内容,让我很诧异——不记得86版《西游记》里面有六耳猕猴的内容啊?其实也情有可原,等我会看电视,能看出个子丑寅卯来,《西游记》都上映多少年了,可能后来随着有拍摄续集的计划,就没播放相关内容吧。
不管怎样,随着新版《西游记》的播出,除了延续了童年的梦,更让我对其中的六耳猕猴的来历等等产生了很多的疑惑,我去,原来还有个这么厉害的猴子,而且他,他,TM的他居然有金箍棒,会72变,还TM的有火眼金睛,我求了多少年而不得,这个六耳猕猴一出场就这么NB,情何以堪。
我一直都不明白这个六耳猕猴是怎么回事,这个困惑也一直驱使着我去找寻答案。后来,我阅读了吴闲云大师和天涯ID名为“无性大象”(源于“大象无形”,此人在西西河的ID叫“赫克托尔(特洛伊的王子)”,也是一个NB人)的神作之后,才开始找到点思路。遗憾的是,两位前辈的解释并没有100%消除我的疑惑,反而让我更想深究其中的奥妙。先介绍一下两位前辈的观点吧。
吴闲云大师的观点是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变得,也就是说他俩是一码事:孙悟空不满唐僧的放逐,用毫毛变了另外一个自己,打了唐僧,自己装无辜,装小清新,并利用观音为自己提供不在场证明,最后经过天庭的辨认失败,地府的明哲保身,由如来编了瞎话,哄骗众人,成全并拉拢了孙悟空,承诺“汝亦坐莲台”,最少是个菩萨呗。(假说A)
无性大象的切入点很新颖,这个解读以当初孙悟空在花果山称王时结拜的6个兄弟为构架,指出当年的通风大圣猕猴王就是后来的六耳猕猴,他的师父是当年大名鼎鼎,现在退居幕后,纵三世佛之一的燃灯古佛。燃灯古佛为了给如来使绊子,就命令六耳猕猴干扰“取经”工程。
至于那根金箍棒,或者叫定海神针,乃是太上老君打造的,那么就可能打造了不止一根,老君又练了一根,送给了六耳猕猴。至于紧箍咒,也是老君送的,只不过是A货。(假说B)
两位前辈的观点分别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体系,可以自圆其说。目前除了这两种解释,还有第三种,认为孙悟空“恶”的一面寄生在六耳猕猴身上,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假说C)。然后三种说法似乎都不完善,因此并没有完全解决疑惑,反而让我有更多的疑问。于是我阅读了原著的相关章节,采用文本阅读的方法,适度引入背景,试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简单解释一下六耳猕猴的疑惑,也算是了结童年的迷惑。
如果先从争论的焦点入手,分别讨论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是否一体的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绕不开
(1)金箍棒和紧箍咒的同一性
(2)本领的强弱
在西游的世界里,还有另外的金箍棒么?这是一个问题。曾经我以为金箍棒是第一神兵,秒杀唐家霸王枪,因此5、6岁的我梦想也有一根金箍棒,可是25、6岁的我明白,金箍棒没有那么牛!虽然它是块神铁,并由太上老君练成,最初由大禹使用,但是,它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坚不可摧。
从西行路上遇到打斗的妖怪开看,从来没说两兵器一相接,那妖的兵器瞬间断成两截,可见在硬度上,金箍棒未必剩的过其他兵器。另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可大可小,能粗能细,随心变化。
这个“如意”性也不是唯一的,沙僧的降妖宝杖也有同样的性能,而且木质结构,低碳环保。至于紧箍咒,我认为无性大象的说法欠严密,假设太多。事实上,假说B无法解释上述两点,假说过多。尤其是关于紧箍咒更是难以解释的通。
所以我觉得放弃从这里入手,显示回归文本,也就是原著,从整体高度上把握。假说A表明,六耳猕猴是个很特殊的妖怪,他不想吃唐僧肉,而是想代替原取经团,自己另立山头,取真经。那么吴承恩老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特殊的妖怪呢,倘若换一个想吃唐僧肉,未必显得乏味。
弄这么一个特殊的妖怪出来,其用意为何?我的观点是,吴承恩老先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面实实在在的写出一个真实的六耳猕猴,其实在很多细节暗示我们,六耳猕猴并不真实存在,或者说并不是一个客观实体。
那么他是谁呢?既不同于假说A,认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搞得鬼,也不同于假说C,认为他是孙悟空“恶”的一面寄生在六耳猕猴身上,关于这一点,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即按照这种观点拍摄。
我认为他是孙悟空“恶”的一面幻化出来的一只真实的猴子,至少作者把他写作真实存在的,同时作者又从细节上告诉读者,这个其实不存在。这一点尤其注意,这种情况有点像漫画《龙珠》里面那个地球上的神和比特大魔王的关系, 也有点像胖布欧和瘦布欧的关系,只不过鸟山明只说到比特大魔王和瘦布欧是存在的,而没有说他们不存在。容易犯错的一点就是,六耳猕猴不是孙悟空的阿凡达(avatar,化身)。
因此,尽管原著中写到“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等等,其实都是作者故弄玄虚,整体上告诉读者有这么一只六耳猕猴,同时从细节暗示这么一只猴是不存在的。所以就不必纠结又那么多细节,比如金箍棒的问题,紧箍咒的问题,等等。那么博览群书的吴承恩老先生吃饱了撑得费这么大劲的目的是要表达什么呢?
下周再说吧。实在语无伦次,凑合看吧。
-------------------------------周末放松系列——浅谈六耳猕猴之谜(2)----------------------
破锐韦尔斯昂拉斯特威客:
上周简单地点名了六耳猕猴的意义,算是提前露了底,后面的内容恐怕就没意思了。况且,受到我的水平的限制,不论是深层次的解读还是流畅的问题,都是个挑战。尽可能的写吧。
当我拜读六耳猕猴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再往回翻翻,我发现这一段的套路和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也就是“三打白骨精”的套路有些相似,都是唐僧和孙悟空在杀“人”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唐僧两次驱逐孙悟空。
如果再往前翻,第一次孙悟空当着唐僧的面杀人是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孙悟空干掉了六个土匪,初次和唐僧起了冲突,结局是以孙悟空被哄骗戴上了紧箍咒而告终。
但是,我们反思一下第十四章的标题和内容,就会发现格外有意思。为什么是六个毛贼,而不是四个,八个乃至十二个甚至更多?而且这六个毛贼都是有绰号的,和后期唐僧取经团遇到的各种实力强大的妖怪相比,竟然给了六个毛贼名号,这在整个《西游记》中算的上特殊。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六个毛贼的绰号,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稍微对佛经有点了解的人看到这六个名号,就会会心一笑,无论是《金刚经》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提到过“眼耳舌鼻身意”,两本佛经都劝世人应该对这六感达到“无”的境界,即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欲所感皆为空(我斗胆认为《心经》即为《金刚经》的精华版,有错误请指正)。
师徒二人共同遇到第一难,以孙悟空干掉六个山贼为止,我认为其寓意是孙悟空开始踏上了成佛的大道,因为他灭到了这六种感觉。但是这种消灭是不彻底的,所谓“六贼无踪”,指的是孙悟空的劣根性最后被紧箍咒束缚住了,所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正如《红楼梦》的精妙之处在于曹雪芹先生为各个人物赋予的诗词一样,诗词往往是作品的精华啊。那么我们来看看第十四回的开篇语:“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恕水平有限,只能稍微感觉到那么一点,解释不了。那么就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哈哈。
那么把这三次故事串起来看,孙悟空初次杀人,主动出走,被龙王劝回,被哄骗戴上了紧箍咒;再次杀“人”,被驱逐,被请回,;到六耳猕猴一回,悟空杀了二十几个强盗,而且有点残忍,再次被驱逐,而且唐僧写下了“驱逐令”,悟空去了南海,经过如来佛祖摆平,观音出面教训了唐僧,悟空归队。
都是杀人,但是一次比一次严重,可见师徒二人的分歧之争愈演愈烈。暂且不谈唐僧的错误,但从孙悟空的角度讲,来自唐僧的惩罚一次比一次严厉,而且取经路上,孙悟空可以说是觉悟最高的,可谓尽心尽力,然而唐僧的所作所为确实伤了孙悟空的心。
有个细节可以注意一下,孙悟空第一次杀人后,被哄骗带上紧箍咒时,是打算用金箍棒打唐僧的,幸亏唐僧念了紧箍咒才没被揍。但是,咱想想,孙悟空就真的那么服气?曾经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的孙猴子就能这么容易的服软?窝火是肯定的。
到了“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就是说了个空头许诺“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就把孙悟空拉了回来,这也太TM容易了。想当年清廷再次起用袁世凯,老袁先是托病,直到弄到北洋大臣的实权。到了后来,唐僧像吃了秤砣一样要把孙悟空赶走,才有了六耳猕猴的故事,那么我来比较一下六耳猕猴和孙悟空。
我们知道,六耳猕猴和孙悟空有很多一样的地方,比如说他俩都有金箍棒,会七十二变,都有紧箍咒。那么他俩有没有看似不一样的地方呢?我觉得有,但是并不直接,完全是一种推测。
首先,这个六耳猕猴脾气不好,急性子。只因为唐僧没喝他带来的水,骂了他几句,就给了他一棒子。取经路上,我自己想象着,孙悟空没少挨唐僧的骂,或者说是教育,对这种事即使生气也就是撒泼,不至于一言不合就给一棒子。除非,按下不表。
其次,这个六耳猕猴居然想要带头取经。他不仅占了花果山,水帘洞,而且山寨了一套新的取经班底,想要取经。对,你没有看错,他不想吃唐僧肉,他还想给唐僧当徒弟来着,不成之后抢了重要文件,打算自己取经。
最后,他的A货沙僧被正品沙僧PK掉后,这个六耳猕猴居然命令众猴将那个死猴吃掉。好歹那猴也算是猴王的子孙,同类啊,就这么被无情的吃了。怎么看都不像个猴王的所作所为。
这三点,看起来简单,其实都是大事啊。首先,欺师灭祖;其次,欺君罔上;最后,伤天害理。如果你是领导,你会重用这样的人么?恐怕一般不会吧。
如何理解一言不合就开片的事情呢,除非那个猴子他本来心里就有火,一点就着。但是,根据文本来看,唐僧和六耳猕猴是初次见面,只说了一句话,六耳猕猴就开始威胁,随后棒打,可以说没有心里窝火的理由。那么六耳猕猴怎么会这么窝火呢,而且拜师毫无诚意。
似乎,他的主要目的就是等唐僧发火,找到理由,然后棒打,再抢走行李。怎么来解释这个问题,我想只能解释为这个猴子是那个还在气头上的孙悟空。别忘了,孙悟空当年可是想要揍唐僧的,今天终于揍了,好爽。
关于取经,六耳猕猴这样就说“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六耳猕猴的目的就是为了个“名”,而且是万代传名。在后面的妖怪里,还有个黄眉老怪也打算代替原取经团,自己去取经,“如若不能,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见如来取经,果正中华也。”
说实在的,这个觉悟还比六耳猕猴高呢,“果正中华也”,至少委婉含蓄,说出去好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六耳猕猴在说出这番话的情景,也有些熟悉,像不像当年孙悟空在花果山号称“齐天大圣”的情景,都是为了名。当年的孙悟空当齐天大圣,现在的六耳猕猴要当南赡之祖,野心都不小啊。
六耳猕猴是只猴子,而且当了一阵的花果山领导,居然公然吃其他的猴子,关于这一点,不多分析了,估计孙悟空干不出这种事。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孙悟空有没有想过要吃同类?这个问题和本文关系不大,不过应该挺有意思的。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六耳猕猴是指坏猴子啊,而且特别的坏啊,欺师灭祖,欺君罔上,伤天害理,这样的猴子天地难容啊。那么作者为什么从这么多细节来写这样的一只猴子呢?
下周再说吧
-------------------------------周末放松系列——浅谈六耳猕猴之谜(3)----------------------
三连休,临时加一篇。
前面分析了六耳猕猴和孙悟空看似不同的地方,得到的结论是六耳猕猴是一只很坏的猴子。下面继续根据原文,往下分析。
唐僧一行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途中碰到不少厉害的妖怪。有的本领大,如狮驼岭的金翅大鹏雕和红孩儿,有的法宝厉害,如金银角大王和青牛精。为此孙悟空没少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找外援,一般就是找南海观音一派,天庭一派,西方一派。但是在六耳猕猴这一情节中,绝无仅有地出现了向地府寻求帮助的情况。
原文如下:
“这大圣道:“兄弟们,保着师父,等我与他打到阎王前折辨去也!”于是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一直打到了地府。
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两个猴子的打闹是一大看点,另外师徒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意思,而两只猴子的打斗正好穿插在师徒三人对话之间,值得品味一番。话说沙僧从南海观世音处回来,像唐僧汇报了情况,说明了两点:揍唐僧的是妖精,妖精打算自己去取经。
三藏闻言,大惊失色。唐僧为什么“大惊失色”,按一般情况来说,唐僧知道两只猴子到了观音处,应该可以放下心,毕竟按之前的经验,观音神通广大,定然可以辨认真假。那么让唐僧大惊失色的一定是假悟空要取经的事情,这个取经可是关系到唐僧的一切,要是被其他人取走或者不成功,唐僧就完了。因此唐僧有理由“大惊失色”。
接着唐僧说了这么句话:三藏见那老者当面是喜,背后是忧,即开言道:“老施主放心,莫生忧叹。贫僧收伏了徒弟,去恶归善,自然谢你。我觉得唐僧说这句话纯属裤裆里拉二胡——扯淡,也可以说他在装呢。唐僧能收伏孙悟空么,不过是安慰老者罢了。
不过后面的一个词说的有意思,什么叫“去恶归善”?我觉得这个是使动用法,即使恶的去,使善的归。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唐僧已经把孙悟空扫地出门了,然而现在唐僧想的是打跑了假悟空,让真的悟空归队。唐僧也后悔了。
下面是一大段引用:
八戒道:“沙僧,你既到水帘洞,看见‘假八戒’挑着行李,怎么不抢将来?” 沙僧道:“那妖精见我使宝杖打他‘假沙僧’,他就乱围上来要拿,是我顾性命走了。 及告菩萨,与行者复至洞口,他两个打在空中,是我去掀翻他的石凳,打散他的小 妖,只见一股瀑布泉水流,竟不知洞门开在何处,寻不着行李,所以空手回复师命 也。
”八戒道:“你原来不晓得。我前年请他去时,先在洞门外相见;后被我说泛了 他,他就跳下,去洞里换衣来时,我看见他将身往水里一钻。那一股瀑布水流,就 是洞门。想必那怪将我们包袱收在那里面也。”三藏道:“你既知此门,你可趁他都 不在家,可先到他洞里取出包袱,我们往西天去罢。他就来,我也不用他了。”
接着唐僧念起了紧箍咒,顺理成章的没有见效,于是就有了两只猴子去地府的事情。这时,唐僧又说“他就来,我也不用他了”,听听,一会儿的功夫,唐僧就改了主意,而且出了个下作的办法,趁两只猴子都不在的时候去拿回来。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唐僧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而且明白的很深刻。“他就来”,就是说哪怕是真的猴子来了,我也要把你清除出取经队伍。可是你想想,唐僧都写了驱逐令了,怎么还假设“他就来”呢?说明唐僧明白这都是孙悟空演的戏啊,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是戏啊。
再说那两只猴子,在地府让十殿阎罗和地藏王菩萨来分辨,都不能辨别。仅有谛听明白了,结果,(谛听)对地藏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 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 “佛法无边。”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
说实在的,对谛听和地藏王菩萨这几句对话,我始终不是太明白。暂时先放着。奇怪的事,孙悟空不知道佛法无边?他怎么不先去西天找如来,反而到了地府,难道就为了看生死簿?
困了,下周再说
-------------------------------周末放松系列——浅谈六耳猕猴之谜(3)----------------------
破锐韦尔斯昂拉斯特维克:六耳猕猴和孙悟空争斗到地府,本打算看看生死簿来验明真假,结果是失败的。然后让地藏王菩萨的坐骑谛听来辨认,谛听很NB,明白谁是真悟空谁是“怪”,可是为了地府的安宁,或者为了不惹到西方的如来,愣是没说出来,把责任直接推到了如来那里。
这就有点像去年日本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上蹿下跳,中国援引国相关际法和《开罗宣言》等规定现行世界秩序的文件,指责日本挑战现行世界秩序,直接把矛盾抛给了现行世界秩序的主要创立者和最强维护者——美国。当然,中国倒不是怕日本再次攻入东北华北华东一直到大西南,因为日本人过不了华北和华东的PM2.5。
这样一来,两只猴子就要去西天找如来,这里有一首诗,引用如下: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至此,可以解释两只猴子为什么要去地府: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天上(天庭)地下(地府)人间(唐僧等),乃至比较有势力的西方山头(南海观音普陀山),都无法分辨出真假,结果就是他们都认为有这么一只和孙悟空一样厉害的坏猴子——天涯海角至猜疑。
上面的诗很直白,“人有二心生灾祸”,点明了事情的起因:不是有个六耳猕猴,而是孙悟空生了“二心”。这个“二心”的孙悟空欺师灭祖(打唐僧),欺君罔上(山寨取经队伍),甚至有违人伦达到(嗜食同类),这样的猴子,谛听敢说出来?注意最后一句“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好一个“无心诀”。
接下来,迎来了本段故事的高潮,如来登场了。如来正在给手下的小弟们讲经,引用如下: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
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这段经不详细解释,重点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经文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是出自韩国情色电影,男的听到这句话不用猥琐地相视一笑,女的听到这句话也不用被碰到某点一样反应过激。如来讲经这一段不是白写的,悟透了这段经,什么六耳猕猴就都明白了。当然,我建议像Z哥一样时常读一读《心经》,做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如来果然NB,上来就说“汝等具是一心,且看二心竟斗而来也。”,正好合上本回的标题“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紧接着,如来在随后赶来的观音面前开始玩弄概念,有点像乔布斯的苹果发布会,更像“我们的理念是自由家庭奖励希望,请问你听说过安利吗?”如来说出了四种猴子,不入“天,地,人,神,鬼,蠃,鳞,毛,羽,昆”十类,分别是明灵石猴,赤尻马猴,通背猿猴和六耳猕猴。
先看明灵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那么孙悟空是不是明灵石猴?孙悟空是石猴,会72变,可是从哪里看出孙悟空能“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不知道,可能根本就没有。
而且72变,还是后天学的。再来看赤尻马猴和通背猿猴,这两种猴子前面有,就是孙悟空手下的马、流二元帅和崩、芭二将军,怎么说,绝对的战5渣,连人类强盗都打不过。
再来看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何谓六耳,前文也提到过这个词,即孙悟空求菩提祖师传授本领那一回,“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这段情节出自《六祖坛经》,讲的是禅宗五世祖给六世祖慧能讲授《金刚经》的故事。“无六耳”,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没有六耳猕猴。
而所谓的菩提祖师,其实就是如来。如果六耳猕猴真的能够“之前后”,他就知道自己会死在这里。那么我们再想一下,如果孙悟空不是明灵石猴,这种假设显然偏颇,另外三种猴子不论真假,都有对应,如果有个没有对应的,就是缺陷。
但是,既然这四种猴子不入十类,他们会不会生老病死?居然有不在五行中的存在,怎么想都是不应该死的。即使是一般认为的不在五行中的神佛,也得靠修炼,炼金丹,蟠桃,人参果来续命。
事实是,孙悟空恐惧过衰老,因此才踏遍万水千山拜师学艺,后来又曾被地府勾走,显然这四种猴子照样得死。那么,如来卖弄的概念是经不起推敲的。再看一下六耳猕猴的本领“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如果我非要给这些本领找一个对应物,应该是什么?就是“心”啊,哥们儿!
还记不记得唐僧和孙悟空最初碰上的六个强盗,“眼耳舌鼻身意”,此乃人的六识,出自《心经》,孙悟空轻松干掉了他们,其实是表明孙悟空被紧箍咒压抑了“恶心”。然而,经历过两次被唐僧教训之后,孙悟空终于无法压抑,释放了“恶心”,即化为六耳猕猴。
孙悟空本打算认错,恳求唐僧收回成命,然而唐僧拒绝了,还念了紧箍咒。“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这里,孙悟空“忽然醒悟”,即可认为其“恶心”的释放;
“只见从行者天灵盖处腾出一团黑气,须臾间又幻化出一个行者,一样的模样,一样的打扮,也是踩着筋斗云,这大圣并不多言,只是看着那懊恼的大圣冷笑。待那行者拨回筋斗云往南海而去,这行者便又返回唐僧处,躺在一棵树上,遥看着唐僧师徒三人。有诗为证:
天父地母美猴王,天高海阔任我翔。
齐天本领闹霄汉,被欺囹圄弃荒凉。
多亏圣僧出手救,誓报隆恩倾衷肠。
怎奈顽性难收敛,圣僧蒙心不思量。
纵然带上紧箍咒,难忍三番被冤枉。
本有是非扰乱心,然则起心即是妄。
这厢依然真切切,那厢已然牙痒痒。
本是一体生二心,心善终将代心狂。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趟祸水找红颜重评西游记》或者《西游记癸巳本》,。到这里想到了最近爆出传说中《红楼梦》真本后28回,从网络流传内容来看,内容很劲爆。
最后如来点明这个“假悟空”是六耳猕猴,他就害怕了,被如来给扣住,孙悟空上去就把他打死了,正好说明孙悟空真正的灭到了“眼耳舌鼻身意”这六识。这里不是受紧箍咒束缚,而是主动的,迫不及待的。
最后孙悟空收到了被如来封为至少是菩萨的许诺。对如来来说,他不可能接受一个欺师灭祖,欺君罔上,伤天害理的猴子当个菩萨或者佛。事实上,如来不可能接受那个带有不服管教的因素的猴子,他必须让猴子从精神上自生自灭,从而成为符合自己标准的猴子。
在这一回的结尾,“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孙悟空天生地养,即为五行,因此只有五行山加上“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才能压住,随着孙悟空抹杀了自己的“恶”,灭了那个“怪”,灭了六识,那个心魔,他才真正被招安。
为什么在这个系列里,我反复提到《心经》,因为整部《西游记》虽然讲的是取经,然而那是为唐王取经,为如来传经。对唐僧而言,他的经就是那个乌巢禅师传授的《心经》,唐僧每天都会诵念。孙悟空从被动束缚到自主灭亡到六识,标志着孙悟空达到了“无眼耳舌鼻身意”,就是达到了“空”的境界。
一部《心经》,就是一个“空”字。那么,灭掉了所谓的六耳猕猴之后,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才是真正达到了“悟空”。从此以后,在西行的路上,孙悟空的佛学水平明显比唐僧高,经常给唐僧讲经。表面上唐僧是师父,在佛学造诣上,孙悟空已经走在了唐僧的前面,成为事实上的“师父”和引路者。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褒刘贬曹,却以司马氏的统一终结,可以说是刘氏和曹氏的悲剧;《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转世一百单八将,先反朝廷,后顺朝廷,为朝廷征讨同时起义军的方腊,最后被朝廷屠杀殆尽,可以说是松江带来的整体悲剧,更是农民起义的悲剧;《红楼梦》中不论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都抵不过家族衰亡的大背景,是一场爱情和家族的双重悲剧。
《西游记》呢,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一个圆满的结尾。
但是,对孙悟空,却不再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敢私自涂抹生死簿,敢打上凌霄宝殿,敢在如来手心撒尿,敢犯尽禁忌天条规矩的大英雄,那才是我童年崇拜的偶像。然而后来,孙悟空变成了一只主动灭掉自我,得以修成正果,归顺体制的猴子,从这个角度上讲,表面是喜剧结尾的《西游记》,其实是孙悟空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