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不同 晏阳初和他的故乡
晏阳初先生的故乡在四川巴中。巴中地处盆地东北,县城巴州镇是一座素朴典丽的文化古城。它历史悠久,开发甚早,禹贡九州时为古梁州地,夏末商初建巴方(即古巴国)于此①。 巴中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人物诞生或流寓其地,给故乡故土留下了无数胜迹,也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晏阳初老人就是巴中今天最使人怀念的一位杰出人物。
一、津津乐道亿童年
为全球性的乡村改造奋斗70年、曾被国际人士誉为“农村改造之父”、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1949年以后,一直旅居海外,今虽年将期颐,仍时刻不忘家乡,常常追亿童年往事。他的书箧[qiè]中完好池珍藏着巴中旧城全景照片、双亲美堂先生与吴太夫人照片和他在保宁(阆中)、成都读书时的照片。先生早年的经历,吴湘湘在《晏阳初传》一书中根据晏老的回亿这样写道:
“晏阳初,派名兴复,又名遇春,家人称呼云霖,西历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七日)出生于四川巴中县一四代书香家庭,是兄姊七人中最幼小的。他的父亲美堂先生受成都尊经书院讲求实学风气的影响,设私塾教学并培育自己的儿子。
美堂先生以谆谆善诱、温暖挚爱的态度感化学生,从不疾言厉色加以呵责,使学生们对他都敬而不畏。母亲吴太夫人,是巴中邻县南江元潭乡人,深知儿童教育需要成德相辅相济,对儿女们慈爱中涵威严。儿女们日常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必须通行。吴太夫人刚强不苟的个性,对晏阳初人格的塑造,大有影响。正如吴老自己所说,他一生生活严守规律,做事严肃笃实;对人守礼而不失原则的品性,即从此发展养成”。
晏阳初5岁时,在慈父教导下,开始识字、读书、习字,从《三字经》学起。后来入私塾,学四书五经。
晏美堂先生每日在阳初回家后,又尽可能给以辅导,几位兄长也随时答疑,因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等,对他有深刻印象。十余年后,晏阳初到美国留学,眼见西方社会,立刻想到幼年读书心得, “为什么中国早有这些道理却不能实行呢”?两年以后,他在法国战场万千华工群中发现,这样众多的中国人不识字,都是睁眼瞎子,看不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进化。
本不固邦又哪能安宁强盛呢?由于这一醒悟,他决心回国后努力做“固本”的工作。平民教育乡村改造缘起如此,实在是美堂先生在阳初心灵上播放了种子,这种子随着时势的变化逐渐发芽茁壮起来,以至成为他终生奉行不渝的事业。
虽美堂先生教导阳初习字,教他如何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紧握毛笔杆中瑞,掌心要空出可容一鸡蛋,右肘端悬平,左手压紧纸张,按字帖一笔一划的写。如此练习,阳初写出来的字也日渐遒劲坚韧。阳初每逢岁末眼见他父亲亲手写迎春门联“胸无块垒心常泰,腹有诗书气自雄”之类就非常羡慕。11岁时,街坊邻居也请他写春联,并赠送他一些糖果包子以作酬谢,他很引以自豪。
晏阳初在慈父教导下习字读书,日有进步。1903年,经父母的鼓励和大哥春霖的护送,离家远赴保宁府城(今阆中)中国内地会创立的西学堂习西学,1906年冬完成初级学业。1907年春,一人步行到离巴中县城约1200里的省城成都进美国美以美会设立的中学,三年完成学业后,1909年受聘担任成都第一中学英文教师。
1910年应邀参加辅仁学舍任副主任。1911年9月,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成都各学堂放假,晏阳初返抵故乡,应聘在巴中中学教英文。
1912年,民国初建,晏阳初再离家乡返回成都辅仁学舍。旋随英国传教士史文轩出川赴香港圣梯芬孙书院深造。自此,晏阳初为了求学和平教乡建事业。踏温五洲四海,奇迹异国他乡,除1921年夏以母病回家省亲,留住半个月外,就再也没有能够回过老家巴中了。
二、梦绕魂牵念故园
晏阳初旅居海外30多年,多次酝酿着回祖国观光,他曾说他就是连“作梦都想回国看一看”。
1958年元旦,晏阳初从纽约给他二哥晏海如写信说: “你我兄弟,天各一方,弟不能尽弟道,这是我心中极其难过的一桩事。但望不久的将来,我们骨肉手足有团聚言欢的机会。尊书所述祖国各种建设,此间报纸常有记载,不胜兴奋。
华英、琼英两女,已先后结婚;至于自己,仍从事我四十年如一日的平民教育。光阴过得真快,兄已年逾古稀,七十八矣;弟亦年逾花甲,六十五矣,但不知老之将至,仍不断地努力为人民服务。望兄嫂保重,我们见面的机会是迟早会到来的”。
1983年,晏阳初在《九十自述》中,又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乡井在四川巴中县。那儿有我多少脚印,踏在巴山之颠,蜀水之涯。那儿,埋葬着父母的慈骨,也珍藏着童年温馨的记忆。
尽管我是四海为家,有时午夜梦回,难免乡思万缕,书声、弦歌,以至樟茶鸭、豆豉[dòu chǐ] 鱼都是可以怀念的。尽管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常是用英语,偶用母语,而乡音未改。记忆中的故乡,随着我环绕天涯”。就是这魂牵梦绕的思国怀乡之情,使这位耄龄老人于1985年9月和1987年6月,不辞万里远行,两次回国观光。
1985年9月3日,晏阳初首次回国。这天夜里11点,当晏老在北京机场见到在京的儿孙和亲友时,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说:“我天天想你们,想祖国。海外的同胞都说这几年祖国的政策变好,人民变富了,国家变强了,这更激起我想回祖国看望的心念。
当我接到周谷城副委员长代表祖国人民发来的热烈、亲切的邀请信时,我再也按捺[nà]不住要回国的急切心情了。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踏上了我阔别30多年的祖国土地,见到了离别30多年的亲人,我哪能不高兴、不激动呢”9月12日上午,晏老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外宾接待室参加茶话会,对原平教会的同志、乡建校友、四川巴中政协代表和部分晏氏子孙谈心: “30多年了,我与祖国人民和故乡亲人,能有今天之聚,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我到80岁时,国外一些同事劝我不要跑了;到了85岁至90岁时,他们又劝我不要再跑了。可是,为了人民,今年92岁了,我还要跑回来看看。这次回来是学习。先观察认识问题,然后帮助人民解决一些问题。
这就是我回来的目的”。这次回国前夕,他还对周围的人说: “我已到了这般年纪了,有责任有义务回去好好看看,考虑余年为祖国做点什么事情”。他时刻关心祖国和家乡,而祖国和家乡父老也关心着他和其他的海外亲人。
据说,邓小平同志几年前访问美国时,就打听过他的情况,回国后指示有关部门做好欢迎他回国观光的工作。②在巴中,除晏老的亲属多年都有信函寄出外,县政协在1979年恢复活动后,每年春节也都要给晏老发贺年信,并邀请他回乡观光。
1985年春节,县政协给晏老寄去了《江山多娇》年历一帧及《巴中县城新貌》、《南龛公园一角》、《南龛大佛》、《巴中凌云塔》等彩色乡照,并在拜年信中写诗祝福: “兹值一元复始,万象咸熙,谨以乡照四幅,俚语数句,敬祝寿星高照,合(门字里面一个合,读音he)府春祺: “眼底江城日日新,故园春色正宜人;佛光塔影乡情重,色雁相期万里行。
”1987年春节。又寄上祖国风景画历及拜年信 “北京拜晤,时已再春,久疏鱼雁,歉意良深。乡人之念先生,亦犹先生之念乡人也。兹值兔年来临,佳节倍思远亲。谨上春联一幅,年画一帧,祝合府康泰,表家乡深情: “六合同春,看祖国风光如画;一元复始,颂寿星日月同明”。这些信函、诗画、联语,寄托了家乡人民对晏老的怀念,也进一步激起了他思国怀乡的感情。
晏老两次回国,都由巴中县长和政协、侨联主席在行前发出致敬信并派出代表专程看望迎风。1987年致敬信热情赞扬先生德高学博,为举世所景仰;又以近百高龄,不辞万里风尘来大陆访问,为人类和乎和进步事业奋斗不息。
三、惊叹家乡多巨变
晏老两次回国,都亲切合见了巴中派去看望他的代表,仔细地听取了家乡情况的介绍。
晏老首次回国时,于1985年9月12日上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外宾接待室举行的一次欢迎茶话会上,巴中代表政协副主席米崇昆等应邀出席。会议主持人李真教授向晏老介绍: “这三位同志,是您老家乡巴中派来的代表,专程前来看望您的。
”他紧握着他们的手,笑容满面,连声说“好”!当他听到巴中县1984年9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时,说: “我知道,我也是教科文的成员。巴中扫盲,世界有名,真了不起”。
当米祟昆将巴中县成人教育委员会编印的《国际扫盲特刊(18届)》和《巴中农民教育典型事例选》两本册子交给他时,他高兴地嘱咐女儿“好好保存,带回去看”。茶话会结束全体合影后,他又专请巴中代表单独与他合影,再次一一握手,热情告别。
晏老第二次回国时,于1987年7月6日下午,按照预约在北京建国饭店单独会见了前去看望他的巴中代表黄道忠副主席和王正玉委员。晏老和他们一一握手问好,举杯说: “你们两位从四川巴中远道来看我,我没什么招待。
有句古话: ‘夜寒逢声友,清茶也当酒’”。话毕,起立,一一碰杯,相互祝贺。接着黄副主席转达了李县长、陈主席对虽老的问候、邀请、祝贺和巴中父老对晏老的惦念。晏老连声说:“谢谢!不敢当!
不敢当!”随即拿出他的记事本翻开新的一页: “请留下你们两位代表和县长、主席的姓名,以作纪念”。当王正玉委员在晏老笔记本上写好姓名和职务后,晏老仔细端详,在姓名下用“——”线作记,风趣地解释说: “道忠者,为道义忠诚忠厚也”!
晏老诚挚亲切的谈话,使屋子里充满浓厚的乡情。接着, 代表们将巴中的工业、农业、交通、教育、卫生、城乡建设等情况,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作了介绍。
晏老耳聪目明,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兴致勃勃地发问、赞叹。当介绍到巴中粮食年产量达l0亿斤、人平1000斤时,晏老一声惊叹: “了不得”!当介绍到巴中工业年总产值达到1.6亿多元,其中食品工业超过1亿,巴中罐头厂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时,晏老又再一次地惊呼: “了不得”!
当介绍到巴中每年为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六七百合格学生,巴中籍的大中专毕业生遍布全国时,晏老更是赞叹不已: “巴中贡献大,了不得”!
黄副主席同时指出:巴中大学生虽多,学成后被分配回巴中工作的数量极少,巴中的人才仍显得不足,跟不上建设发展的需要。晏老对县里兴办职业教育,通过干校、卫校、师范、电大培养大批乡村建设人才很感兴趣,要县里今后多给他寄些材料看看,说“这是很好的经验。
”代表们接着介绍了巴中侨情和侨眷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近几年在政治经济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晏老非常满意。
特别是听到政协对晏老的侄子晏声南的政治经济待遇时,连声道谢,并转向女儿华英说:“华英,你听到没有,声南是政协委员、侨联委员,每月还由政协发生活费。太感谢诸位了”!接见行将结束时,两位代表同时转达了县里领导对晏老的邀请,晏老深情地说:“我很想回巴中看看,但这次没有安排,不行了”。
这时他又详细问了回巴中的路线、交通状况、途中所需时间,表示以后一定会回去。谈到此,华英女士看了看表,时间已6点40分。她说: “可以结束了,留个影吧”!晏老也愉快地提议,“照个欢笑的镜头”。
大家共拍照8张,留下了亲切会见的欢乐场面。行前,华英女士从箱子里取出从美国带来的《星阳初传》两本,晏老在扉页上亲笔赠言签名,双手捧书送给巴中政协、巴中侨联。这时晏老心中再一次涌起了怀乡深情,情不自禁地吟诵着李白的《静夜思》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预定会见的时间已过,宾主还依依难合。晏老和华英起身同两位代表一一握手,送至门前,殷殷话别,并请代向巴中的乡亲们致谢,问好。
四、精神财富永承传
晏老近年两次回国和两次亲切会见巴中代表,使家乡人民不断地了解和认识晏老,知道他老人家所倡导的“解除苦力之苦,开发苦力之力”的思想,发掘“脑矿”的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以及70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创业,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把晏老的光辉生平和伟大业绩,进一步向人民广泛宣传介绍,激励当代,启迪子孙,使巴中人世代相传地学习晏老榜样,发扬晏老精神,建设美好未来,为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近年来县里正在进行和拟议办好以下一些事:
(一)巴中县政协于1987年2月编辑出版的《巴中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刊载了《晏阳初与平民教育》一文,并将其《传略》载入正在总纂的《巴中县志》。
(二)县中拟举办巴中近现代卓有建树的人物事迹展览,对晏老的乎教乡建事业,拟于南龛公园风景区建一专馆陈列,并在馆内为晏老塑像。现正向晏老海内外亲属旧友征集其各类著作及极富纪念意义的纪念品或其他复制品,以丰富陈列内容。
(三)县中已于阴灵山风景区兴建一规模宏大的现代书法碑林,这是全县一项较大的文化建设,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书法名家和名人赐稿已逾千人,鉴碑已超千张。拟多方征集晏老各时期墨宝手迹,刻入碑林。
(四)县中已成立“晏阳初研究会”对晏老生平史迹及其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广泛研究宣传,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五)县政协拟在现有职中基础上,会商各部门配合协作,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办好一所馆校结合的“巴中县乡村建设学校”,成为培训乡建人才的基地。同时继续选送学生进入“四川乡村建设学校”学习,不断扩大乡建人才的队伍,提高乡建人才的素质,努力为家乡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①周集云《古巴国都所在地故证》1987年《南充师范学院》策3期)。
②魏亚南《晏阳初回故乡》(1985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