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综述

2019-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地位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相连的边界,是一条自西向东.蜿蜒于江淮之间的我国中部一条重要山脉.自近代以来,大别山地区就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北窥豫中,南瞰武汉,东控江淮平原,西扼京广铁路.大别山地区物产丰富.区位重要,在文化上既受到中原文化的辐射,又是楚文化和吴文化的交汇之地.大别山精神综述在近代西方殖民势力沿长江入侵内地的过程中,大别山人民又饱受了西方殖民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联合压迫和剥削的痛苦,其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地位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相连的边界,是一条自西向东、蜿蜒于江淮之间的我国中部一条重要山脉。自近代以来,大别山地区就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北窥豫中,南瞰武汉,东控江淮平原,西扼京广铁路。大别山地区物产丰富、区位重要,在文化上既受到中原文化的辐射,又是楚文化和吴文化的交汇之地。

大别山精神综述

在近代西方殖民势力沿长江入侵内地的过程中,大别山人民又饱受了西方殖民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联合压迫和剥削的痛苦,其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十分突出。

大别山精神综述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大别山是和井冈山齐名的革命“名山”。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充分肯定了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作为中国革命重要组成部分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以此为基础的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别山精神综述

(一)以大别山为革命活动范围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都是在1927年秋收暴动以后创立的,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50万,拥有黄安(今红安)、商城、英山、罗田、霍邱等5座县城,并建立了26个县级革命政权,红军发展到45000多人,其他游击队等地方武装更多达20多万。

(二)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大别山的革命红旗始终飘扬。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大别山地区就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党的活动;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八七”会议的精神指示下,大别山地区爆发了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以及后来的商(城)南起义、六(安)霍(山)起义,并创建了当时全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鄂豫皖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又成为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五师及中原解放区的主要区域。

薪火不熄,红旗不倒,这是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持革命的最好注解,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很有代表性。

(三)黄麻起义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之后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麻起义是继“八一”起义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之后,长江以北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农民革命起义。同前二者不同的是,这次起义没有军队参加,都是农民武装和革命群众。转战木兰山、创建柴山堡,黄麻起义队伍自觉地走上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从实践上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正确性。

(四)从大别山走出去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游击队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革命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她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五)1946年6月以发生在大别山地区为代表的“中原突围”为标志,中国近现代历史进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解放战争时期。

(六)1947年6月,在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决策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12万大军从鲁西南出发,中间经过黄泛区,最后胜利到达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争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从而为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大别山地区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县”、“红军县”、“烈士县”。黄安(今红安)、金寨、大悟、新县、六安、麻城等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据统计,大别山地区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3万多人,其中红安就达2。2万多名烈士,麻城、商城、新县、六安等地也都各有一万多名烈士。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雄的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大别山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英雄业绩,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大别山精神。

二、何谓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是指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一种以为共产主义奋斗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

概括起来,大别山精神就是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意识先进、品质质朴、行动果敢。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她鲜明地表征了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要科学认识、评价大别山精神,首先就必须准确把握、理解这一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大别山精神的主题思想:永远跟党干革命。此处所指的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宛如一面红旗,在28年的斗争中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指引着大别山人民前进的方向。对于大别山人民来说,从党的最初成立开始,他们就开始接受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党的目标。

党的领导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核心组织力量。大别山人民自觉地将党看作是自己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大别山人民对党的忠诚,源于对党的宗旨的深刻认识和对党的组织的无限信任。

历史证明,张国焘在长征路上另立“中央”、分裂党,妄图把红四方面军变成自己个人武装的图谋没有得逞,原因之一就在于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听从的是党的指挥,服从的是党的领导,这一心向着共产党、永远跟党干革命的思想和情感决定了张国焘个人主义野心的最终破产,直至1938年叛党时他也带不走大别山一人一枪。

同样,红二十五军奉党中央命令孤军北上,率先到达陕北,靠的也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

大别山人民始终将革命看作是党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神圣事业。对于大别山人民来说,革命不仅是动力,而且也是奋斗目标。从动力上讲,只有通过革命,才能真正解决大别山人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才能真正把个人对地主恶霸无比痛恨的朴素感情和推翻地主阶级的革命意识统一起来;从目标来看,革命所涵盖的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建设这些内容正是近代以来大别山人民所热切盼望的革命目标,因为这一目标是致力于将个人的解放包括在内的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革命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根本动力,也是这一精神发展的主旋律。革命构成了大别山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题曲,它吹响了大别山人民团结奋斗、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号角,也奏响了大别山人民心向共产党、情系苏维埃的心声。

(二)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内容: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时刻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忠实地牢记着党的这一宗旨。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打倒军阀除列强、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始终能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

而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从送粮送衣、救护伤员、传递情报到参加红军、新四军和游击队,从建设苏维埃政权到保卫根据地,大别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一男女参战的情景是整个大别山人民支持红军、参加革命的缩影。1931年12月黄安战役胜利后,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表彰黄安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精神,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中心区域——“黄安”改名为“红安”:解放后党和政府又再一次将“黄安”命名为“红安”。

党和政府两次用“红”字褒奖同一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全国仅此一地:这不仅是红安的光荣,也是整个大别山地区的光荣!

“红”是大别山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革命颂歌,是大别山人民心向共产党的真实写照,是大别山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下英勇斗争的胜利结果。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别山精神生成的核心内容。和新中国国旗、党旗、军旗同色彩的“红”,是大别山精神的主调,昭示着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的红色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

(三)大别山精神的内驱动力: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大别山地区之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党组织后28年红旗不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善于把握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始终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时调整战略,转换策略,创新战术。

黄麻起义爆发后,中共黄安县委没有机械执行省委“立即攻下麻城”的指示,而是及时将起义队伍的一部分带上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后来在革命实践中,中共黄安县委和第七军(鄂东军)党委会又从实际出发,认为湖北黄安、麻城和河南光山交界的柴山堡具备建立理想根据地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从而开创了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这一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是大别山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摸索的结果,从事实上证明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关于中国革命道路思想的创新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大别山和井冈山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在不同的地域走出了相同的革命道路,这充分说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后,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又组织游击队坚持斗争,并且创造出便衣队这种新的对敌斗争形式,为党在恶劣环境中领导群众坚持长期斗争闯出了一条新路。

总体来讲,大别山地区的教条主义之所以不像其他根据地那样盛行,就是因为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始终能做到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属于大别山精神的深层结构,构成大别山精神发展的内驱力量。

(四)大别山精神的价值形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真理观。大别山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自觉地形成了立场坚定、斗争坚决、行动果敢、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等可贵的革命品质,而这些革命品质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分不开的。

从历史的进程看,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之所以坚定不移地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就是因为支配他们行动的价值形态是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劳动人民一定能翻身做主人的革命真理。这种信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革命斗争的实践需要。

在与强敌的斗争中,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奋斗的最崇高的理想,才能将革命的现实斗争和未来理想统一起来。

大别山地区20多年的革命历史充分表明,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从来没放弃过对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真诚信念,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定能实现的!

这种信念集中地体现了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对科学真理的真诚信仰。凭着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理想不动摇,信念不改变,斗志不松懈,革命不逃跑!

凭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坚持革命,追求真理。在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地区牺牲了几十万英雄儿女,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3万多人。

“头是我爹娘给的,命是我个人的,共产党却是劳苦大众的,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这是敌人的屠刀架在脖子上时,大别山早期优秀共产党员程续昭代表千千万万革命英烈所作出的回答;“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的亲爹娘。

”“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这是革命处于最艰难的关头,大别山游击战士代表千千万万革命群众所发出的铮铮誓言。类似这样的追求真理、忠于共产主义、忠于共产党的信念、决心、志向和行动,在整个大别山革命的历史中,并不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整体革命文化景观。

(五)大别山精神的外部特征:万众一心,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敢于斗争,百折不挠。大别山地区的武装力量完全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由农民为主体组织起来的革命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穿上红军服装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还是穿上新四军服装的第四支队、新五师,抑或是没穿上军装的游击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大别山共产党人、红军战士、新四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始终团结一起,对革命的热情和忠诚,对敌人的仇恨和斗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阶级特色。

无论是在革命的高潮还是在革命的低潮之中,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正是以这种万众一心,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始终做到了矢志不渝,坚韧不拔。

即使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在敌人反复“会剿”、“围剿”、“清剿”、“扫荡”的严峻形势之下,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也能做到不灰心、不气馁,顽强地坚持革命斗争。因此,万众一心、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敢于斗争,百折不挠就是大别山精神最主要的外部特征。

正是这种精神,使大别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怕困难和挫折,愈挫愈勇。纵览我党、我军历史,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们,从李先念、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洪学智到王近山、秦基伟、聂凤智、郑维山、李德生、肖永银等,无不是以作战勇猛、作风顽强、意志坚定、敢于斗争而闻名于中外。

这些共和国将军的勇猛精神正是整个大别山精神熠熠生辉的外部绽露。

(六)大别山精神的品格特质:甘于奉献,敢于牺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常常是不顾一切为革命,舍身取义求解放。这种甘愿舍弃一切乃至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充分地表现了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红安人民发出的“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革命心声,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时代最强音!

大别山人民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年代付出那么大的牺牲能忍受、取得那么大的战绩不骄傲?就是因为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革命的出发点和目的明确,那就是革命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甘于奉献,敢于牺牲,就是这种崇高品质的生动写照。为了革命,大别山人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全力支持红军、新四军、解放军和革命政权。

据史料记载,仅黄安战役期间,红安人民就给红军捐献了约160万斤军粮。在20多年的革命武装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仅给革命送粮送衣、送医送药、抬送伤员、传递情报,而且积极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参加红军、新四军、解放军,壮大革命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仅红安县就有6。5万人参加红军。6000多人参加新四军、解放军。如前所述,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为革命献出几十万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迄今已查清并登记在册的烈士就达13万余人。

三、结束语

大别山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政治本色和人格力量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的集中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革命先烈们立场坚定、敢于牺牲、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英勇事迹,是我们现时代党建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鄂豫皖三省地处中部,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中部发展中的问题,关键在于振奋精神,积极行动,踏实工作,开拓创新。所以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于我们转变作风、端正态度、扎实工作、开拓局面,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产物,大别山精神在鄂豫皖三省、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还将在鄂豫皖三省、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传承,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这种传承中发扬光大,为中部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