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秋叶小鸟 林风眠作品拍卖足迹
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成立前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林风眠作品一直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拍卖,在有些地方停留得久了一些,有些地方的足迹密集了一些。
林风眠《抚琴少女》尺寸:68×68cm
林风眠《京剧人物:鱼肠剑》尺寸: 67x67.5cm
20世纪80-90年代在香港、台湾、纽约等地拍卖
在中国大陆成立拍卖行之前,林风眠作品大多在香港、台湾和纽约拍卖。据不完全统计,1980-2004年期间,香港拍卖数量最多,有28幅,占三地拍卖总数的56%,拍卖总额2,404,632美元,占68%。纽约和台北的数量各为22%,台北的11幅作品拍卖了671,782美元,纽约的11幅作品拍卖了465,675美元。
拍卖数量最多的是在1992年,为6幅。其余年份如1988年,1990年,1997年的数量多一些,其余年份的数量较少。
从每年的拍卖总额来看,2004年最高,两幅作品拍卖总额为641,025美元;其次1988年和1990年总额较高,大多在几千美金到几万美金区间内。成交总额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是从2003年开始大幅上升(数据来源: 根据Benezit Dictionary of Asian Arti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制作)。
林风眠作品价格最高的是2003年7月6日拍卖的作品“beautiful catch”(1960,oil on canvas,31×31ins/78×78 cm),HKD3,500,000(448,717美元),其他年份如2004年,1996年,1995年,1990年,每一年作品的最高价格都在十万美元之上。除了1980年和1987年的作品价格在千美元之外,其余年份的价格都在万美元区间内。
林风眠作品低价格区域中,1996年4月14日拍卖的“dividing up the catch”(1960,oil on canvas,30 3/4×30 3/4 ins/78×78 cm) 新台币3,130,000(94,848美元),此外,2003年,2001年,2002年,2004年的低价位作品的价格较高。
1980年,1987年,1988年,1990年,1997年的最低价格在千美元区间,其他的都在万美元区间。尽管高价格似乎更能体现画家的价值,低成交价的缓慢上升趋势,更能够说明林风眠作品被逐渐认可。
2005-2017年在中国大陆拍卖行的拍卖
在这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市:北京、上海、浙江, 1992年上海朵云轩成立,1993年北京嘉德成立,2004年浙江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嘉德、上海朵云轩、西泠印社官网数据制作)。
林风眠作品的拍卖,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所拍的数量有涨有落。嘉德北京共拍卖269幅作品,朵云轩149幅,西泠印社116幅,市场份额分别为50%,28%,22%。嘉德拍卖的数量在2005年,2010和2011年,2016年。
朵云轩对林风眠作品拍卖的征集和开发数量比较少,直到2010和2011年达到了高峰期,为32幅和25幅,之后降幅平缓。浙江西泠印社的高峰在2017年,20幅。自2008年以来,西泠印社拍卖的林风眠作品数量在不断上升。
林风眠作品在嘉德拍卖实现的高价格比较多,其中,2011年11月13日拍卖的“五美图”,成交价16,100,000人民币,这一高价被西泠印社在2014年秋拍超越,“人物风景花鸟册页”成交价为 RMB 17,250,000人民币。
林风眠作品逐渐分布在大陆的各个拍卖行。2005-2009 年期间,这三家拍卖行实现的林风眠最高价差别不大。从2011年开始,三家拍卖行的高价位已经拉开差距,朵云轩呈下行趋势。
从拍卖行实现的最高价格可以透视拍卖行本身在艺术品市场的地位,同一个画家的品质不同的作品在不同层级的拍卖行被拍卖。从总趋势来看,林风眠作品拍卖经历了2007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市场高峰期。 2012年开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整体下滑不会阻挡优秀作品价值的实现,当然也有可能林风眠质次作品会更多地在市场上出现交易,而优秀作品出现在大型拍卖行的偶然性增强。
嘉德在此期间拍卖林风眠作品经历了三个波动周期,每一次波动大约有7-8年的时间。经历了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四个高峰值分别在1999年,2005年,2011年和2016年。从第一个高峰值来看,2000年数量最多,成交总额高峰却出现在1999年;2005年39幅成交总额达到14,700,802美元,这个业绩优于之后的2011年,2010年的拍卖数量为45幅,但是成交总额峰值在2011年,30幅作品的成交额11,781,093美元。
目前的转折点在2016年,25幅作品的拍卖总额为7,768,326美元,如果未来几年因更优质作品拍出更高价格的话,2016年的成交总额将会成为林风眠作品复苏时期的起点。三个低谷值出现在2002年,2008年和2014年。
2002年的拍卖数量和总额都在下降,为301,188美元。2008年11幅作品的拍卖总额为823,105美元。2014年13幅作品拍了1,580,788美元,属于中国及全球经济持续下滑在微观领域的表现。
2005-2017年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拍卖价格
在这里,选取2005-2017年期间中国大陆三个省市的典型拍卖行;西方的苏富比和佳士得(香港)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此期间已经进入了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嘉德、香港佳士得、上海朵云轩、香港苏富比、西泠印社官网资料制作)。
除了北京嘉德,其他四家的拍卖总额在上升。 香港佳士得在这13年的拍卖总额最高,为88,783,919美元;其次是香港苏富比,为60,642,387美元,然后是北京嘉德、西泠印社,朵云轩最少,为23,470,387美元。
成交额市场份额占比:香港佳士得为34%,北京嘉德为22%,香港苏富比为24%。从数量上来看,香港佳士得数量最多为401幅,北京嘉德379幅,香港苏富比293幅,市场份额分别为24%,22%和17%,其余重要拍卖行及分支机构占比在9%以下。
2005-2008年期间总成交额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成交额到达低谷。2005年嘉德的拍卖总额为五家拍卖行之首,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排在后面。2009年开始缓慢恢复上升。
2010-2017年期间出现总成交额上升和下降同时并存的局面。2010年和2011年是整体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个高峰期,其中佳士得在2011年的总成交额最高,为11,861,334美元,从2012年开始嘉德的总额急剧下滑,降到最低;朵云轩的成交额也在下降,但是高于嘉德。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成交额始终保持前位,拍卖数量和单幅作品高价格都可能是保持高位的原因。
2012年以后大陆经济的下滑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品拍卖行的总成交额,除了西泠印社呈上升趋势之外,其他都在下降,有可能更多的作品流向了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也有一部分流向了香港嘉德。香港佳士得总成交额稳定在高价位,苏富比高低起伏剧烈。2017年西泠印社的总成交额达到最大值,国外拍卖行依然在数量和成交额方面远胜于国内拍卖行。
林风眠成交价前20的作品中,香港佳士得占8幅,香港苏富比2幅。北京嘉德7幅,西泠印社3幅,朵云轩1幅。佳士得向来有实现高价格的传统和能力,前两幅作品高价均由佳士得实现。北京嘉德是紧随其后的大陆拍卖公司,不过,虽然西泠印社的数量少,但是已经开始拍出高价格的作品了,位列第五。
2012-2017林风眠与其他书画家作品拍卖的分布
在这一区间内,2011年之后拍卖行业绩下滑,尚未见到有鲜明的整体性恢复;林风眠和其他近现代书画家;24-40家国际各种规模的拍卖行,其中国外的有29家,国内大陆、台湾和香港共有10家(资料来源:Blouin网站)。
拍卖林风眠作品的国家主要在中国、德国、瑞士、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主要分布的城市包括香港、北京、斯图加特市、杭州、布鲁塞尔、伦敦、纽约、苏黎世、巴黎、台北、上海、迈阿密、三藩市、多伦多等。中国大陆城市比较少。
林风眠907幅作品主要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共353幅。苏富比拍卖了198幅,占林风眠拍卖作品总量的22%,其中香港164幅、纽约13幅、伦敦12幅、巴黎9幅。佳士得拍卖了166幅,占总数的20%,其中香港155幅、纽约5幅、伦敦4幅、巴黎2幅。
德国那高拍卖行拍了116幅林风眠作品,占比为13%。中国拍卖林风眠342幅作品,主要分布在北京嘉德117幅、保利65幅、西泠印社64幅、诚轩26幅、其余如匡时、鸿盛、台北中成等都在10幅以下。嘉德在香港拍了33幅,保利拍了2幅。两家台湾本地的拍卖行共拍了3幅。
从拍卖总数量来看,黄宾虹作品拍卖数量最多,共计1098幅,其次是林风眠907幅,徐悲鸿870幅。作为近现代书画家群体,他们作品拍卖总数量最多的是在2014年,达到789幅,这一年是拍卖行业处于非常不景气的阶段,但并没有影响他们作品上拍的数量。
不过,数量的多少能够显示的是他们作品被拍卖的广泛性,不同品质的作品在不同的拍卖行被拍卖,但是未必意味着藏家就愿意拿出品质最好的作品,经济下滑直接影响拍品的供求。
在共有的12家拍卖行及其分支机构中,中国大陆及香港的拍卖行及分支机构有6家,分别是北京保利、北京嘉德、西泠印社、诚轩、香港保利和香港嘉德;国外的拍卖行主要是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伦敦、纽约公司以及香港邦瀚斯。
这十二家拍卖行拍卖这四位书画家总数最多的是北京保利828幅,其次是北京嘉德759幅,第三位是香港佳士得580幅,第四位是香港苏富比427幅。中间四位也是中国大陆的拍卖行及在香港的分支机构,但是较北京保利和嘉德,数量就很少了。最后四位是世界前四位的国际大型拍卖行在香港、伦敦、纽约的拍卖数量,只有个位数到十位数。
结论:
从1980年到2017年,林风眠作品拍卖的路径总体特点是:苏富比和佳士得始终占据着林风眠等近现代书画家作品拍卖的首席位置,他们看中香港这个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拍卖门类,这些中国艺术品也从来没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退出过,只是中国拍卖行曾经缺失了这个位置。
在短时间内,高价位作品的拍卖仍然会被苏富比和佳士得垄断,但是也会逐渐向嘉德和保利等拍卖行涌入,中国大陆拍卖行成为分割林风眠等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份额的集体力量。
更多的相对质次的作品会落入中小型拍卖行定价。中国中小拍卖行仍然想拍卖高端艺术品,并且熟知本国艺术消费和收藏的偏好和品味,因此还会大量征集和拍卖相应价格区间的艺术品。西方中小拍卖行主要拍卖的是西方口味的艺术品,加之中国收藏家只信服国际大型公司拍卖的中国艺术品的真伪,其他不知名的西方拍卖行拍卖的被一致判定为赝品,这种心理促使中国藏家会在大陆拍卖公司购买艺术品。
然而经济放缓和调整,资金流动不畅,交易成本增加,中国大陆拍卖行发展速度会下降很多。
那么根据拍卖行国别所属,还是根据买卖双方的国籍所属,还是根据拍卖所在地来判定艺术品拍卖是否已然国际化了呢?如果把国际化理解为中国艺术品拍卖行走向国际这样一个动态的概念,那么我们只是在中国不同的城市或者地区扩大了拍卖,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如果按照拍卖行来定位的话,中国拍卖行集团已经鲜明地形成了一股力量,紧随大型国际拍卖行之后,而苏富比佳士得在不同地域的本土化拍卖是他们商业模式的国际化体现,我们缺乏这个,缺乏的原因又很复杂;如果按照部分艺术品成交高价格来看,在中国拍卖行拍出了很多亿元高价,这几乎只是一个定价的象征,很多时候没有实际交割,这种极低的履约率使得高价格成为一个美丽的泡泡,也显示中国拍卖行持续发展的艰难,这就是当前中国拍卖行的主要困境。
如果解决了各个层面的“真”的问题,中国拍卖行将是真正主宰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力量,不需数字的浮华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