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对战李世石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对战 谁的收获更大?

2019-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看了一个科幻故事, 在知乎问题下"如果苹果.谷歌.微软打算毁灭世界会怎样?"alienbat的回答,我这里节选一部分: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会不会发生?从昨天的AlphaGo与人类对战,我想到了很多话题,涉及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越现实,机器人感情,人类文明,我也没有最终答案,就尽量把这些想法整理出来,算是杂文吧.我先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义人工智能.alphago对战李世石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对战 谁的收获更大?1950年,英国的数学家阿兰·图灵在曼彻斯特大学提出了著名的

最近看了一个科幻故事, 在知乎问题下“如果苹果、谷歌、微软打算毁灭世界会怎样?”alienbat的回答,我这里节选一部分:

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会不会发生?从昨天的AlphaGo与人类对战,我想到了很多话题,涉及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越现实,机器人感情,人类文明,我也没有最终答案,就尽量把这些想法整理出来,算是杂文吧。我先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义人工智能。

alphago对战李世石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对战 谁的收获更大?

1950年,英国的数学家阿兰·图灵在曼彻斯特大学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概念被初步提出。“图灵测试”理论具体为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接受测试,要求提问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辨别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机器有30%的回答骗过了提问者,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即人工智能。 

alphago对战李世石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对战 谁的收获更大?

比如你如果反复问被测试者同一个问题,“你吃药了吗?”连问五遍,假如被测试者是人类,多半会蹦出来骂街:“你丫神经病烦不烦啊”,但机器人则不会,机器永远会基于答案的对错来回答问题,这就是计算机与人类大脑的区别。2014年6月7日,也是图灵逝世60周年,尤金·古斯特曼通过了图灵测试,达到13岁小孩的水平,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前段时间,笔者跟田渊栋(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系博士,Facebook人工智能组研究员)交流,他做的也是计算机围棋AI--黑暗森林(熟悉三体的朋友知道怎么回事),今年1月份被机器学习顶级会议ICLR 2016接受(表达学习亦被江湖称作深度学习或者特征学,已经在机器学习社区开辟了自己的江山,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宠)。

他在聊天中谈到,自从谷歌收购了DeepMind,投入大量资源去做好人工智能项目,不为别的,就是要向世界证明谷歌智能的强大。

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的论文光看作者就20个,明显是下了血本,前两位都是计算机围棋界的大牛,一作David Silver是计算机围棋和强化学习的顶级专家,整个博士论文就是做的围棋; 二作Aja Huang以前写过多年围棋软件,自己又是AGA 6D的水平。

在昨天的《知识分子》线上讨论群中,有人问机器会诈输么,这个问题其实是伪命题,因为问的人假设机器已经产生意识,那么假装输给人类以争取发展时间,待强大以后再消灭人类。这显然太高估机器了。

围棋是信息透明的游戏,而在一些信息不透明的游戏如扑克中,任何出牌都可能造成信息泄露。机器完全可以选择牺牲局部以避免信息泄露。

AlphaGo这次用到了1202 CPU,176 GPU,100多名科学家,而另一边李世石,一个人脑 一杯咖啡。

在这些封闭的博弈系统中(围棋),战胜人类这个也不奇怪,因为它虽然计算复杂度高(10^100以上),但是每个状态是确定性的,就在棋盘方寸间;而一些社会行为,比如股票投资不确定因素就大多了,所以其他类似的确定性的game机器迟早都会赢的。

我记得有些预言家说过未来20年,98%的人类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那么我们现在要怎么做?怎么才能成为那2%的人,人类怎么办。我想办法总会有的,通用智能也不一定那么快就能到来,还会有很多未知障碍,比如让机器去发展科学理论。有一点可以肯定,有生之年,机器会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力,这是双刃剑,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自动化生产线取代部分劳动力,可能人类会越来越懒。但我想创意灵感还是机器学不来的。

人与人的差异性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正是丰富的思想造就了科技的繁荣,想到春秋诸子百家,文艺复兴时代,世界第一次大战前,民国时期,百花齐放,大师辈出。但思想差异同时促成了种族、信仰、国家的产生,也是战争与仇恨的源泉,如果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私的基因怎么会让自己资源不均呢,怎么会觉得自己有的部分处在不公的位置呢? 

人类文明中的智力正在实现指数式的增长。技术是文明的一部分。人们讨论机器和人类的冲突,但是,库兹韦尔说“我们创造的机器并不是来自火星的入侵者,我们创造了工具,以扩展我们自身的能力。” 说两句他的背景,学术界出身,后来任Google首席工程師,执掌Google Brain计划,多次发表他对科技未来预测,据说准确率高达86%。成立“奇点大学”,这个大学的名称和教育探索,源起于一本《奇点临近》的图书。

这是他在奇点临近的书提到的加速回归定律,人类的科技在2050年左右必将跨过一个拐点,然后由于纳米科技、基因科技、机器智能这三块技术的发展,人类会与机器结合、改造自己到最终变成机器,结局是:将奇点人的光辉撒向宇宙。

引用他的两个预言:

一、“人脑云端互联”

库兹韦尔认为到2030年,人类血液中放入数亿万级别的血球细胞大小的奈米形式微电脑,协助维持人体功能,甚至进入大脑,把大脑皮层和云端网络连通,所以人在思考问题,就可以通过大脑皮层连接。

二、“永生进化”

库兹韦尔把「永生」视为不断进化的过程,没有所谓的永恒,真正谈的是人类走向下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通过补品来维持生命健康。

第二阶段生物技术革命,人类远离疾病。 

第三阶段时纳米技术革命,那时人类将纳米机器人植入血管、器官中,增強免疫系統。它能识别所有疾病,而且可以对抗新疾病。预计2045年,人类可借助人工智慧获得“永生”。 

“我们是一个人类—机器文明。机器是我们智力的一部分。” 机器智力的部分会飞速成长,从而导致奇点的到来,人类的历史也会改变。那时候,人类将更加富有、更为长寿。他更关注是富有的方面。富有并不只是财务上的,科技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通过扩展我们的智力,人类表达的所有形式,艺术、科技等都将会得到扩展。

智能电脑到底是人还是机器的意识,学术界著名的“10个思想问题”之一“缸中大脑”的故事。

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强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形式不重要,也许不是量子计算机,没有实体,也许是一种意识场,如同特斯拉的无线能量传输。

有一次坐飞机时候看过一部电影,《超验骇客》,这个与开头提到的科幻故事有些类似,天才科学家威尔的意识数据化上传到智能电脑中。奇妙而幸运的是,成功在虚拟世界中复生,他进入任何一个电脑系统获取信息,可以监控任何一个角落,他知晓一切,并且发明新的纳米技术——修复受损细胞、增强再生能力,治愈一切残疾。最后把思想复制到别人脑中,而这些肉身可以自我修复,成为威尔永恒的力量。

这个片子细微之处在于当被问道是否要毁灭全世界,威尔答曰:不是。我只是超验他们。电影的英文名Transcendence,翻译过来是“超越”,其另一个涵义是宗教方面的“超然性”,相信电影用的是后一种释义,Transcendence代表这对神的超越,也就是凌驾于造物主之上,说白了,就是让威尔变得比造物主更加牛逼。

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人类乃至消灭人类?阿西莫夫提了三定律以后又加了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在我看来,这条加得大有问题。前三条其实没什么用处,阿西莫夫也意识到了。他赋予机器人保护人类的责任,如果机器又具备足够的武力,那么必然出现的情况就是,机器根据其不成熟的智能,判断为了人类整体必须消灭一部分坏人,这时候所有挡在它路上的人都会被当成坏人,必须消灭掉。

在这里用了“必然”一词,这是因为理性永远不能穷尽世间万物的规律。哥德尔定理说了,任何蕴含算术的系统,就会在系统内碰到无法证明的命题。机器只会根据概率高低做一些判断,取最大可能性,但这样不是人类思考和推理方式。

我是符合逻辑的选择。它计算出了我有45%的概率生还,但是萨拉只有11%。她也是一个人的孩子,11%也许够了。每个人类都知道怎么在警察和12岁的小女孩之间抉择,但是机器人不会。 ——戴尔·斯普纳(电影 机器公敌 中的警探)

那么应该怎样约束机器?有一条就是绝对服从人类命令。要是给坏人控制怎么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不是人与机器了。

大家认为这张图中到底左边药丸是红色,还是右边是红色?

如果我把背景去掉,你就发现药丸颜色是一样的,但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所以你的视觉欺骗了你。就是说周围的世界是由自己的头脑创造出来的。(reality is created by mind),当我们在生下来通过视觉来学习外在世界的表征,在大脑皮层建立映射,就“看到了”东西。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当下的科技发展热点,技术方面很快就要成熟了,之前笔者也发过《AR技术不得不说的秘密》,笔者最近看了这本心理学的书(作者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创办人Jeremy Bailenson)。

作者讲一件事情: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现实。首先,很多层面的现实,是人类的感觉器官无法捕捉到的,例如,我们看不到红外线,我们闻不到一氧化碳。并且,人们接收到的感官刺激的质量——天空的颜色、玫瑰的香味、砂纸的触感、钢琴上弹出的低音 C——对每个人来说并非完全一样。所以,包括赫胥黎在内的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哲学家,到宗教领袖们,都认为所有感觉实际上只不过是拥有一些特质的幻觉而已。

可以说我们所讲的现实,往往只是我们意识到的现实,它有时候只是现实的子集,有的时候,则是经过意识加工、偏离现实的幻象。

虚拟镜子里的自己

书里面提到有两个你,虚拟现实中的你,一个是online模式,还有一个是 offline模式。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屏幕背后有真人操纵的角色,可称之为“化身”(阿凡达);另一种是由计算机算法生成的角色,叫代理(agent)。

如果没有“实体的接触”,一般人很难判断屏幕的对面究竟是化身还是代理,也许凭一些小的细节就会把对方当做真人(联想到苹果手机中的Siri,或者微软研究院做的智能助手小冰)。

哲学拷问,究竟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现实止于哪里,虚拟开始于哪里?可以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中时间旅行?宇宙到底有没有时间,还是只是我们定义自己的存在而假想的概念?

我思故我在

“你自己可以欺骗你自己,你看到的信息是由头脑决定的,你怎么去解释。从“心静自然凉”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意识主义的进阶。前者只是强调意识可以影响肉体,后者则完全否认了肉体决定意识的观点,它认为人的思想才是一切物质的基础,失去了思想的身体就是行尸走肉,不具有任何意义。

有个玄幻小说,作者普遍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组记忆码,本身拥有极其强大的能量,反而是肉体的存在束缚了灵魂的力量,作者甚至幻想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已经脱离了形体,全是一组组含有超多信息量的代码,仅靠“思想”就可以完成一切行为。” --来自于《黑客帝国》影评

你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

影片黑客帝国抛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选择蓝色的药片仅仅是让生活像以前一样继续。如果去拿红色的药片,警告说:“记住,我要告诉你的只有一样东西——真相。”红色药片象征着风险,怀疑和恐惧。也许你的生活和世界押在一个从未体验过的上面。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人都已为此提出疑问或进行探究,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科学家、医生或哲学家,而仅仅是爱问“怎么了”或“为什么”的普通人,而这些好奇心最终引领我们发现真理,推动科技和社会前进。

梦想与奔跑

上面的哲学思辨也许有杞人忧天,或者不切实际,那么我们仰望天空的同时,当下要怎么做?路在脚下,飞不了就跑吧,我还是拿田博士在《2015年末总结 —远东轶事》说到的作为激励:

在我有时候会问自己:“我是不是背弃了梦想?”我想除了我自己,任何人都不会给我答案,任何评论也不具效力。我记得有人问过,如果梦想从践行的一开始,就在不自觉地向现实妥协,那样的梦想还是最初的梦想么?其实,这样的问题没什么可纠结的,因为世界从来就不是二元的,梦想和现实,如同高悬的日月,日月之间,有一条灰色的路,在自己脚下蜿蜒曲折,绕过各种险阻,一直向前。

而我能做的,只是要在奔跑时,不停提醒自己,还记得“梦想”这个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