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艺术中心 冯骥才:感受“非虚构”的力量
昨天,冯骥才非虚构文学研讨会在甘肃张掖举办,京、津、沪、陇众多学者齐聚河西学院展开研讨。冯骥才以题为《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文学》的讲座给学者们带来不少思索,也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启迪。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冯骥才便写出了一部典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近年来,他的非虚构文学创作“井喷”,接连出版了《凌汛》《无路可逃》《炼狱·天堂》《激流中》等多部作品。而在文学之外,他还以“传承人口述史”的方式为文化遗产编制档案。
冯骥才坦言,他最初曾想用史诗性的小说方式来描述时代,但他所经历的时代过于磅礴繁复,难以呈现,直到他读到美国记者特克尔的非虚构作品《美国梦寻》,他发现可以不用小说,而用非虚构的方式,即用生活写生活。在这种写作中,冯骥才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力量——非虚构的力量。
在冯骥才看来,非虚构写作并不等同于非虚构文学。他认为,虚构和非虚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思维。小说创作的思维是自由的,完全不受制约;但非虚构受制于生活的事实,它不能自由想象,不能改变与添加,必须遵守“诚实写作”。
冯骥才总结,好的非虚构文学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思想性,你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决定你对事件与人物开掘的深度;二是细节,细节可以点燃文章,非虚构文学里的细节必须是生活本来有的,要靠作家自己去挖掘;三是语言,语言关乎写作者的素养。由于无法发挥更多的审美想象,非虚构文学对语言文字的品质要求也更高。”
据悉,冯骥才非虚构研讨会为期两天,由河西学院文学院、《当代文坛》杂志社、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和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是作家李辉策划的“金秋河西学院文化盛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