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奖学金光环背后的故事(研究生篇)
吴玉章奖学金作为我校学生奖励体系中的最高荣誉,表彰了一批批综合素质突出,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具有表率作用的优秀学子,可以说是学生荣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那些摘取“明珠”的人,大家一定充满了好奇。
今天,小微将通过“吴玉章奖学金光环背后的故事”系列人物访谈向大家介绍2014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的点点滴滴。这里是吴玉章奖人物访谈系列之三——2014年吴玉章奖学金研究生得主专场,他们分别是杨子强、雷文斓、苗中泉和谢立黎,请大家与我一同走近。
杨子强:厚积薄发,搭建梦想
慎始慎独慎微,我们永远在路上。
——杨子强
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先后获国家奖学金、光华奖学金、法学院学术新星奖;在《人民日报》、《政治与法律》等CSSCI核心报刊上发表文章6篇;现任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创办了全国首届高校研究生新媒体发展论坛和全国首份由研究生会组织编写的《校园网络舆情简报》,并牵头组织了全国首场针对民事检察案件的听证会。
他就是法学院2013级博士生,杨子强。
我们所看到的或许只是他那累砌的证书和文章、光鲜的履历、或是永不疲惫的身影。但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了一篇《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去阅读、构思、推敲和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与打磨,也不会有人去深究为了邀请一位院士或是部长莅临“明德论坛”需要联系多少人、发送多少条哪怕永远不会回复的短信、拨打多少个哪怕永远不会接通的电话。
对于这一切,杨子强只是解释道“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路走来并非顺顺利利,支撑他的正是勤奋与坚持。
雷文斓:勿荒,勿忙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这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闲散的时候不要荒废,忙碌的时候不要慌乱。愿与诸君共勉,得一分技能,更二分见识三分心性。
——雷文斓
她的座右铭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简单背后,却是她不一般的人生经历:本科四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一,保送攻读研究生;硕士一年级期间硕博同堂,平均学分绩3.88,专业排名第一;屡获优秀学生荣誉称号,曾获北京市优秀基层团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挑战杯”首都大学生竞赛银奖、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杯”竞赛一等奖、商学院新生辩论赛冠军和决赛最佳辩手等各种奖项。
她是关心学校,服务学校的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分管学生会监察部、生活部,曾获首都大学、中专院校“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学金等。
她就是商学院2013级硕士生,雷文斓。
雷文澜在硕士一年级期间,同时兼顾学业、学生工作、资格考试,在繁忙的事务安排中找到平衡,体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协调能力。13年10月参加注册会计师(CPA)考试,12月参加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CFA)1级考试,14年6月参加CFA2级考试,9月参加CPA剩余科目考试。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她参加了全球金融、会计领域含金量最高、难度最大的两项职业资格考试,两战CFA,两战CPA,完美收官!期间还担任了2013级工商管理类四班班级辅导员,尽心尽力,修完绝大部分博士课程,学分绩排名全系第1。
每每CFA考试时间与期末考试相撞,10门CFA课程遇上13门博士课程,而又当英文notes加上英文paper,都曾是她认为最痛苦的时候,也曾无比痛恨过脸上由于早起晚睡压力大长出的痘痘。现如今痘印无痕,而这段辛苦的奋斗历程,却在她的青春里留下了宝贵的回忆。
苗中泉:携笔从戎,指点江山
万里鸿云峰簇,华堂略数当年事。芍药村头,奥运场边,倾尽书生义。湘沅奔流,红旗漫卷,携笔戎轩千里。归来鹰啸鸢唳,青春同行。彰大道,歌未已。
读书本是孺子事,怎堪抛、经纶快意。求田问舍,何必羞见?家国经济。偌项课题,恁篇文字,具向寒星寄意。长路漫漫荆棘苦,问此身何以立?曰“国民表率”、“实事求是”!
——苗中泉
他是一名创业者,“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北京卓艺酷乐艺术文化有限公司”项目实际负责人是他的另一个标签。
他也是一名学者,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成员。《缔造国家军事能力的政府因素探究》、《国际政治科学》、《战略决策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等论文发表于CSSCI期刊;《盐铁会议与汉帝国的战略兴衰》,刊登于《经略》北大法治研究中心刊物。
他更是一名军人,读书期间毅然选择军旅,两年的部队生活更磨练了他的意志,有些经历永不磨灭,有些标签永不退色,他将携笔从军视为自己一生的财富。
他就是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硕士生,苗中泉。
入伍两年,作为人大学生兵,苗中泉处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他认为当兵不仅仅是吃苦受累,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思考自我的机会。他们的营队深处莽林之中,国防禁区之内,在操作训练之余,战士们更多的往往是极为平凡普通的站岗放哨,是千百次队列队形基本步伐的重复训练。
这就更需要精力旺盛的战士们能够忍受寂寞、能够在平凡中创造不凡,这锻造的是心力,是曾国藩不断发扬的“挺经”。在这两年中,他除了不断培养军人应有必有的紧前意识、标准意识、纪律意识之外,也深刻体悟到,人不可不有信仰,唯此才能够面对一切磨难而毫不动摇坚持到底;不可不有斗志,唯此才能够脱离于平庸脱离于低级趣味;不可不修德,唯此才能够确保此生奋斗于世无害于人有益。
谢立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成
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去想,而不会去做。总是沉浸在“我想去做”的思想中,而忘了自己也有双手双脚可以去拼,可以去闯。这个世界很大,有无限的可能性。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只要你敢想,就请放手去做吧。
——谢立黎
她不仅是一个创新者,也是一个开拓者。她是一个在学术上积极进取的人。因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她独立完成的作品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第十一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她组织团队参加了第二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社会工作方法实践:社会支持小组在灾后丧亲老年人恢复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级立项,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她带领组内成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她是社会与人口学院2012级博士生,谢立黎。
谢立黎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从大一开始就参加了学校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志愿者工作。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积极关注灾情,发现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都在青少年或者儿童,而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地震中丧亲的老人却很少有人问津。
于是立即组织同学成立了社会实践团队,利用2008暑期前往受灾严重的四川都江堰市,对汶川地震中丧偶老人的生活、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完成了《关于汶川地震中丧偶老人现状的调研报告》。
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称号。2009年,她又带领团队来到地震重灾区都江堰最大的安置点“勤俭人家”安置点,并在这里为当地的丧亲老人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服务,服务以支持小组的形式来教授老人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丧亲老人建立起了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她的付出换来了老人和当地社会工作者的无限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