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百科 《十二公民》:探讨法律精神 聚焦富二代杀父
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也有了中文版!意大利当地时间10月19日上午,中国版的《十二怒汉》在罗马电影节上展映,片名变成了《十二公民》。该片是北京人艺最年轻的话剧导演徐昂试水电影的处女作。
全片在西方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编。一个正处于困惑中的人民检察官与11个毫无联系、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聚在了一起,在这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上,对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进行激烈的讨论。
中文版的尴尬
没有陪审团的国家如何拍《十二怒汉》?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原版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炎热而焦躁的夏日午后,12位性格背景各异的陪审团成员,在一间被反锁的屋子里,投票表决是否认为一个涉嫌刺杀父亲的男孩有罪,如果他们达成一致,罪名成立,男孩将被送上电椅。
对于中国影迷来说,相信在获知有导演拍摄了基于中国背景的中文版后,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大问号就是在一个没有陪审团制的国家,如何展现一个全篇都在讲12个陪审团成员激烈讨论的故事。
导演徐昂的处理是将故事搬到了大学,设置成一门法律系学生的"英美法模拟庭审"课程。因为学生们没有通过考试,需要暑期补考,原本充当陪审团的其他同学已放假回家,只能由补考的学生家长代替。而考试的内容就是一桩真实的、经媒体反复曝光但还没进行审判的社会热点案件——一个富二代刺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虽然家长充当陪审团,其最终投票得出有罪抑或无罪的判定,并不会影响真正的法庭判决,但这些人还是完成了讨论。不过,因国情不同以及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的区别,中文版对讨论核心内容的处理偏离了原版对"reasonable doubt合理怀疑"精神和陪审团制度本身的集中展现,也因此原版中的戏核——每个人对于素昧平生的人的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就无法得到尽可能多的还原。
实际上,看似难以跨越的背景"障碍"反而令中文版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即增加了对中国多个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历史伤痛的刻画。可以看出导演徐昂希望通过本片,进行对中国历史及社会问题的自我审视。
历史的巧合
1957年美国原版也是导演处女作
导演徐昂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导演,虽然《十二公民》是其电影长片处女作,但在话剧舞台上他已经积累了不少对经典文本本土化改编的经验。曾本土化美国当代知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和日本知名编剧、导演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学》。
其中他将《笑的大学》中批评日本二战期间对喜剧严苛审查的历史背景换成了中国抗战期间国统区对文艺工作者审查的内容,并改名为《喜剧的忧伤》,自2011年起在北京人艺多轮演出,其批评审查制度以及陈道明与何冰双人飙戏的看点,令该剧成为北京人艺历史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
实际上徐昂首度尝试拍摄电影长片,选择改编的1957年版《十二怒汉》本身也是由话剧改编而来。这一故事的最早雏形出现在1954年美国CBS播出的电视剧里,那是从美国陆军退役后开始编剧生涯的雷基纳德·罗斯(Reginald Rose)在34岁时写出的作品,他把这个故事起名为12 Angry Men——《12怒汉》。
旋即,在1955年,这个故事就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这一题材在电视剧和舞台剧上的成功,让知名演员亨利·方达(Henry Jaynes Fonda)有了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的想法,于是他与编剧一起找到了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让这个在当时还只为百老汇导过舞台剧和CBS导过电视剧的导演去执导一部电影。
因此跟如今的中国导演徐昂一样,该片是美国导演吕美特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同时也是方达和编剧罗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担任电影制片人的作品(方达后来说,他将永远不会再制作一部电影)。
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还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随后,这一故事被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戏剧人、电视人、电影人陆续搬上了舞台、荧屏和银幕。
本土化的处理
用不同角色引入"社会热点"
虽然徐昂的《十二公民》是在1957年原版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但从故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该片也借鉴了2007年的俄罗斯版本,或者说与俄版有相似之处。1957年美国版关注的偏见问题核心是种族歧视;俄罗斯版本则侧重表现车臣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人物设置中孩子是车臣人,被杀的继父是前苏联军官,陪审员之间的偏见有宗教信仰上的不同,也有国家地域间的歧视。
中文版中,导演徐昂针对目前中国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将涉嫌杀人的孩子设置为富二代,有意展现社会固有偏见对人做判断时的影响。12位陪审团成员的身份也分别设置为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小商贩、保安、北京土著、保险推销员等,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同时这样的设置也会为讨论引入"富二代弑亲"、"北京人与外地人"、"房地产商与女大学生"等热点话题。
在过程中,几个典型人物都会根据自身经历讲一段故事,这些故事折射的是中国几十年留下的历史伤痛和社会变迁。
当然,因中国的法系背景,12个陪审团成员是不懂自己作为陪审团成员应该干什么的,这其实违背了陪审团制度的常理,也使得中文版的讨论显得更加混乱和无序,很多时候讨论不是围绕案件的事实来推进的,甚至有时候举手投票包含了对个人的不满情绪,而非讨论内容。
过多无实质意义的讨论本身为观影带来一定的疲惫感。但这也是中国特色,因为在中国真正懂法的人是完全意义上的司法者。片中唯一拥有法律精神的是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在全片结束时他的身份也得了揭示,他跑回讨论室,找到了遗落在椅子上的检察官证件。
而片底的字幕显示,他正是处理这桩社会热度案件的检察官。或者这也是导演的用意,在展现当下中国众生百态和社会潜在矛盾的同时来讨论国人对法律精神的缺失。
话剧迷的high点
人艺国话两大院团的飙戏
在尝试做电影导演之前,徐昂在舞台剧的创作上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喜剧的忧伤》,该剧的一大看点就是有且仅有的两位演员陈道明和何冰的飙戏。而到了《十二公民》,双人戏变成了群戏。何冰的角色正是1957年老版中方达饰演的8号评审员,正是因为他所提出来的"合理怀疑",才令本来只是走形式的法律程序发生了陡变。
片中,拥有迥异的性格、身份和背景的12位家长在听完漫长的庭审后,都希望早早结束"过场般"的陪审团表决环节,协助孩子们完成英美法的补考。然而就在表决开始后,8号陪审员出人意料的没有举起手。
"你想干嘛?"其他11个人对他怒目而视。"我想讨论",8号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人的生死问题,我不能在5分钟之内就做出决定,假设我们错了呢?"之后的一个半小时里,表决结果经历了11:1到7:5再到6:6,最后12:0的大逆转。12个男人在讨论中争得面红耳赤、争得脱掉衣服、推倒椅子、甚至拳脚相向。
不止8号陪审员何冰,其他演员也都是话剧演员出身,主要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其中代表人艺表演水准的何冰与来自国话的戏骨韩童生对手戏最多,两人的飙戏也可被话剧迷们看做是中国两大舞台艺术表演院团的正面PK。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舞台艺术表演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曾首度引进《十二怒汉》的舞台剧版,当时这出完成忠实原版、由上话老中青三代男演员演绎的、名为《十二个人》的小剧场话剧一经推出也是备受好评。如今出身人艺导演的徐昂又推出了电影版,这也可以被看成是上话与人艺在某种意义上的PK。
《十二怒汉》的其他知名版本:
1996年,英国,舞台剧版,导演哈罗德·品特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他在那时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英国著名的老维克剧院导演了舞台剧版。这一版本非常忠实原著,走写实主义风格,舞美设计还原1957年电影中的场景——密闭的陪审员室,能眺望远处高楼的窗户、讨论用的长条桌和12把椅子。
当然,哈罗德·品特还是赋予了这个作品自己的风格,强调了12位陪审团员争论的激烈与混乱。
当时的《每日电讯报》写道,"谁会想到这位现代大师会去执导这样一部老作品?"《金融时报》的评论则像是回答了上面的提问,"难怪会吸引品特,戏剧手法有点像是他写的。"《每日邮报》给出最意味深长的评价,"舞台最终的呈现让我们忘记这是出自一位剧作家之手。"
2006年,日本,舞台剧电视直播版,导演三谷幸喜
《十二怒汉》在剧作家三谷幸喜手里变成了《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故事一开始走的就是和美版完全相反的路线,一个女子因为受不了前夫的纠缠而在扭打中把他推向了行驶中的汽车导致他身亡,陪审团开始的意见是判无罪,理由是正当防卫,唯一的异论者认为杀人就是杀人,不能因为被告长得漂亮楚楚可怜就判她无罪。
而就在讨论的结果即将从无罪变成有罪时,最后一个人的坚持,让大家的讨论更为深入,从而发现以前证明女子有罪的证据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证明她无罪。从无罪到有罪再到无罪的两大逆转,让日版的改编更加复杂,而大量笑料的增加,也让整场氛围柔和明亮起来。
2007年,俄罗斯,电影版,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俄版《十二怒汉-大审判》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融入了俄罗斯敏感的车臣问题,让全片多了种族冲突的视角。一个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继父,一位前苏联军官。所有证人和证据均对他不利,12位陪审团成员对此展开了讨论。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全片片长159分钟,空间和时间都较美版进行了延展。
讨论过程中,12个陪审员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经历讲了一段故事,他们的身份经历各异,代表俄罗斯的各个阶层,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罗斯近几十年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他们在回顾自身经历的同时寻找失落的价值观和良知,该片是俄罗斯电影人对本国历史及社会问题的自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