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与民生银行 卢作孚与简阳牌坊面

2018-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牌坊面是简阳县王寿喜的家传小吃.1929年,因为家道中落,王寿喜为养家糊口,制了卖面挑子,模仿担担面的口味,在县城走街过巷,卖起了"简阳担担面".上世纪30年代,四川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由成都至重庆仅有一条成渝公路,乘车人从成都出发,至简阳"打尖"过午.简阳县车站旁有座古老的贞节牌坊,王寿喜发现那里人多,就干脆定点在牌坊下经营面食.由于做法讲究,味道颇好,食客以"牌坊面"称之.卢作孚与民生银行 卢作孚与简阳牌坊面面摊子传至儿子王成均,他对父亲配制的

牌坊面是简阳县王寿喜的家传小吃。1929年,因为家道中落,王寿喜为养家糊口,制了卖面挑子,模仿担担面的口味,在县城走街过巷,卖起了“简阳担担面”。上世纪30年代,四川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由成都至重庆仅有一条成渝公路,乘车人从成都出发,至简阳“打尖”过午。简阳县车站旁有座古老的贞节牌坊,王寿喜发现那里人多,就干脆定点在牌坊下经营面食。由于做法讲究,味道颇好,食客以“牌坊面”称之。

卢作孚与民生银行 卢作孚与简阳牌坊面

面摊子传至儿子王成均,他对父亲配制的素面来了一番改良。川人食不厌精,相信“无鸡不鲜”,他摸索出以鸡、猪骨、鱼、金钩等制汤,调和出来的汤面鲜美异常,再用豆瓣、芝麻油、辣椒油等调味,于咸鲜中突出辣香,形成独特风味。

卢作孚与民生银行 卢作孚与简阳牌坊面

30年代,陈孝斯主办的《新新新闻》曾撰文盛赞牌坊面,牌坊面声名远播,成为四川名小吃,仿制者群起。60年代陈毅、贺龙来蓉期间,特意到简阳牌坊面老店品尝,吃后大为赞许。

卢纪国《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详细回忆了1941年7月底,他和哥哥随父亲卢作孚由重庆乘轿车去成都的经历,引出了卢作孚与牌坊面的一段佳话:1935年,卢作孚应邀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离开他一手创办的民生公司。

卢作孚与民生银行 卢作孚与简阳牌坊面

此后7年,他在建设厅任职一年半,后在交通部担任次长,又兼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近一年。抗战进入到最艰难的时节,也是民生公司举步维艰之际,卢作孚毅然辞职,倾注全力,使民生公司起死回生。在他殚精竭虑的奋斗过程里,多次来到成都。他与牌坊面的结缘,却缘于他十几岁时的清贫记忆。

晏阳初曾说,卢作孚“是没有进过大学而靠自己努力成功的一人。”卢作孚15岁时,第一次从合川到成都求学,路过简阳,就在这贞节牌坊下歇脚。“那时候真不容易啊,就是这家牌坊面,同路的人步行到这里,饿了,都在这里吃面。不要看这是素面,我那时候还吃不起呢。别人吃面,我坐在这大石滩上啃干饼。”卢作孚颇为动情地对两个儿子说。

由于经济拮据,卢作孚第一次来成都,与合川一批小商贩结伴步行十几天才到达,后入住西御街的合川会馆。他第一次来蓉,是1908年左右,这与《简阳县志》记载牌坊面的兴起时间有出入。但卢纪国的回忆系亲历,具有较高可信度。

卢作孚生性简朴,带两个儿子出远门很不容易。在简阳停车后,他们来到面食摊前,卢作孚请儿子吃面。《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里,有一段颇有地域风味的对话:“请给我们煮4碗面。”卢纪国对卖面人说。“单碗还是双碗?”卖面的人反问。“双碗。”卢作孚代儿子回答。“嗨,来4个双碗!”卖面人一边吆喝,一边在碗里放佐料。

司机和父子三人坐在面摊前的长条凳上,等着煮面,卢作孚给儿子解释:这面味道好,远近闻名,就是分量太少了点。等到面端上来,所谓“双碗”,分量还顶不上重庆的一碗担担面多。风卷残云,只塞了个牙缝,卢作孚又为儿子和司机再叫了3个双碗,这才勉强吃饱。

饭后,卢作孚来到前面的大石滩上,非常感慨。昨天和今天,真宛如白驹过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