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父亲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抗战剪报首次被发现

2018-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满满一箱发黄的剪报本,共计26册,关注的主题只有一个--二战,从1940年一篇分析德国闪电战的文章开始,直至最后一篇--1945年8月<美英科学家惊人成就 发明原子弹 为人类理想中最有威力武器,已首次用以袭击广岛>,堪称半部抗战史.剪报的主人是谁,目的为何?钱基博父亲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抗战剪报首次被发现日前,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揭开了这套剪报的前世今生.研究抗战史的重要资料这套抗战剪报保存在沈阳民间收藏家张广胜之手已经有十多年之久了.张广胜回忆说,自己一直做抗战文物和史料的专题收集,十多年前

满满一箱发黄的剪报本,共计26册,关注的主题只有一个——二战,从1940年一篇分析德国闪电战的文章开始,直至最后一篇——1945年8月《美英科学家惊人成就 发明原子弹 为人类理想中最有威力武器,已首次用以袭击广岛》,堪称半部抗战史。剪报的主人是谁,目的为何?

钱基博父亲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抗战剪报首次被发现

日前,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揭开了这套剪报的前世今生。

研究抗战史的重要资料

这套抗战剪报保存在沈阳民间收藏家张广胜之手已经有十多年之久了。张广胜回忆说,自己一直做抗战文物和史料的专题收集,十多年前听一位收藏家朋友说从旧书摊上淘到了一套关于二战的剪报,就花高价购买了下来。

钱基博父亲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抗战剪报首次被发现

这套剪报共计26册,每一册的封面上都写着同样的标题“姑妄听之之潜庐日课 今日之纸上谈兵之X”,这应该就是整套剪报的统称了,X代表序号,从“一”直到“三十”,说明原来应该有30册,遗漏了4册。剪报内容以报道二战动向、分析战争走势的消息和评论为主,涵盖中国以及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宗教等各方面内容,剪报的日期为1940年至1945年。

钱基博父亲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抗战剪报首次被发现

张广胜认为,这段时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相持到反攻到最后胜利的时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争初期到结束的时间。

虽然剪报取材的报刊目前都有留存,但以专题的形式将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就为我们今天研究二战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中国抗战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粘贴剪报所采用的不是我们通常所用的空白纸张,而是一些旧书。这些书都是当时的出版物,国学课本居多,还有一些诗文集,比如当时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题写书名的《紫藤轩诗选》、“都建华遗著”《桐城派文人传略》以及《王临川全集》《孔子家语》《雪鸿轩尺牍》《挽世新篇》等,这些图书的作者和年代有待专业人士加以考证,是否珍贵尚未可知。但至少也是70多年前的旧书了,从年代上就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国学大师钱基博

剪报的主人是著名国学大师

剪报的主人是谁?因为剪报上没有署名,根据剪报留下的蛛丝马迹,张广胜和他的收藏家朋友有过种种猜测:剪报上的文字极少,只标注了文章的发表日期,连出处都没有,但在部分文字右侧,有一些红笔画的线和圆圈,应该是剪报者着重注意的地方。“既能读到报纸,又关心时事,同时自己手中还有大量书籍可以用来做剪报本,可能是一位专业新闻工作者。更为大胆的猜测是,此人从事情报收集工作,没准儿是一位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也是巧合,日前,在整理藏品时,张广胜在当年从收藏剪报的那位收藏家手中同时购得的几封旧书信中发现了端倪。这几封信的主人都是一位叫“方博”的人。其中一封信这样写道:

方博先生:抗日战争时剪帖(贴)日报,在湖南剪帖(贴)乙(一)部份(分),检得二十六册,大致尚全,即此奉贻……钱基博

由此,剪报的主人浮出水面。

钱基博,著名国学大师,字子泉,别号潜庐,生于1887年,1957年去世,古文学家、教育家。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

1937年后,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钱基博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儿子,那可是鼎鼎大名,就是国学大师、著名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

根据手头的资料和钱基博的生平经历,张广胜判断,这套剪报正是钱基博在抗战时期收集的。1953年至1957年之间,他将剪报交与方博,目的应该是捐献给学校或者博物馆收藏之用,因为同一批资料中还有一个落款为“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1953年成立)的信封,收信人即为“钱子泉先生”;信封的背面文字不全,判断应为接收到这批文物的回执。至于这批剪报何以流落民间,就不得而知了。

记者所查到的一篇文章中也对钱基博捐献文物的事迹有过记载:钱基博先生晚年是在华中大学度过的,先生的一个壮举,就是将大约5万余册私人藏书无私捐赠给了华中大学。今天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中的大部分文物也是钱基博先生所赠,从商周三代历汉唐宋迄明清,大大小小文物有200余件,包括龟甲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墨迹……

国学大师的爱国风骨

据《钱基博年谱》作者傅宏星统计,钱基博一生出版学术专著29部,著述总数应当在1500万字上下,学术成就涉及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文献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学贯四部,理通欧亚”“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真正全面精通经史的一代硕学通儒”。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创建于1938年夏,初设地址在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今湖南娄底涟源市),后因抗日战争先后于1944年迁至溆浦县(湖南怀化市溆浦县)。据说,这所学校也是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三闾大学”的原型。1938年,钱基博从被日军占领的上海流亡到了湖南,在这所学校担任教职。

可以想见,抗日的烽火硝烟里,国学大师寄居在湖南乡下的斗室中,一边艰苦治学,一边收集报章细心剪贴,心怀民瘼、忧心国事的样子。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此期间,钱基博还曾担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投身抗战。

记者查阅到的史料中记录下了钱基博抗战期间的感人事迹:1939年,钱基博应国民党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之请,赴南岳讲授《孙子兵法》。1944年长沙失守,日寇长入腹地,兵临城下,师范学院奉命西迁溆浦,而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

驻守湘西的王耀武将军闻讯,驰书先生,劝其后撤,而先生不为所动,自谓“非寇退危解,不赴院召,亦使人知学府中人尚有人站得起也”。王耀武闻讯亲自前来相劝,最后让手下人硬生生地把先生拉走。

事后,先生对自己的助手说:“当时我也知道,我一个教授打日本鬼子没有作用,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学生,告诉世人,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是愿意为国捐躯、为国献身的。”

26册剪报,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再次见证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