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冯太后 百家讲坛主讲者周思源:我与冯太后结下的缘
这位北魏文明太后(约442490)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中国古代史上皇后、太后无数,临朝称制(也叫临朝听政或临朝专政,俗称垂帘听政)的也不少,光是汉末就有四位。我认为这位北魏文明太后最为杰出,堪称千古第一后。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实行制度性改革和汉化改革的巨大贡献,但是除了专门治北朝史者,很少有人知道孝文帝改革主要推手是他的祖母冯太后。她是一位在很长时期中被人们忽略了的卓越女性。
虽然她已经权倾天下,位极人女,史书上也没有留下她的名字,而是“文明太后冯氏”。为了小说创作的需要,我经过慎重考虑为她取名冯雁。这个“雁”字成为主旨和结构的一个重要元素。
长江商报:众所周知,周老您对《红楼梦》非常有研究,抛开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谈,《红楼》中的众多女性与冯太后是否具有可比较性,亦(应为“抑”)或是没有一点相同之处?
周思源:
如果我没有研究《红楼梦》的经历,我大概不会写这部《风华绝代冯太后》,即使写也绝对不会写成现在这样。《红楼梦》从观念和手法两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我。《红楼梦》的主旨我把它概括成四个关键词:颂红,怡红,悼红,末世。
《风华绝代冯太后》主要是为了颂红,歌颂女性。在这部小说里我除了着重写好第一女主角冯太后外,而且还着力塑造了明珠、望云、丽珠等不下十个太后、妃子、宫女艺术形象。在写作手法上努力学习《红楼梦》,除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外,我还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过由于我才短智拙,只学到一些皮毛而已。
《红楼梦》中的许多女性在才干上都不下于冯太后。抛开文学才华不谈,即使从管理才干来说,无论是人中之凤王熙凤,敢于探索的探春,注意利益兼顾的薛宝钗,善于发挥副手作用的“大观园临时领导小组组长”李纨,都很不简单。可惜她们生于末世,没有机会施展这些过人才干,只能在宁国府和大观园里小试牛刀。
长江商报:
周老您认为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性中,要给排个名的话,冯太后能排第几?她和其他皇太后有何不同?
周思源:
有读者可能会说:“千古第一后”不应该是武则天么?要不就是汉朝的吕后或者清朝的孝庄太后,还有慈禧太后呢!凭什么说北魏文明太后是“千古第一后”?
我们用三条标准加以比较:
一,这位太后在当时的作用。
二,当太后的时间长短。
三,其作为对后世的影响。
汉高祖皇后吕雉,辅佐刘邦夺取天下有功。虽然她正式以太后掌权史称“高后”的时间为八年(前187前180),但实际上在惠帝时的七年中实权已经落入她之手。所以历代史家习惯上称她为“吕后”而不是“吕太后”。她当太后期间虽然也有一些德政,但是没有特别重大的建树,对后世更谈不上什么重要影响。
吕后过于重用吕家子弟,引起刘邦子弟和众多大臣的强烈不满,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差一点陷于分裂与内战。她显然不能入选“千古第一后”。
武则天影响与掌控朝政前后长达五十年之久。她上承唐太宗贞观之治,下开唐玄宗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她当太后临朝听政七年。由于她当了十五年皇帝,连朝代名字都改成了“周”,所以古今史家论述武则天一生主要把她看做皇帝,不以太后论。
慈禧太后掌权长达四十七年(18621908)。中国历史上论太后掌权时间之久,对朝政社稷影响之大,非她莫属。但慈禧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内政不修,外交屡败,丧权辱国,祸国殃民,实为民族罪人,不足取。
至于这十几年来名声大噪,据说“辅佐了清朝初期三代皇帝”,在几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被称为”杰出政治家”的孝庄太后,其实主要是由于几部电视剧反复渲染的结果。即使是这些,也主要是根据野史、传说大量虚构的感情戏。
她在政治上的“作为”则是加入无数添加剂后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大了的。有兴趣者只要翻翻《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传,便会立即注意到,关于她的记述寥寥。由于清廷有严格规定,“国初故事……太后不预政。
”因此尽管顺治、康熙都很孝顺,康熙还将关于罢黜大臣的事“多告而后行”。但并没有什么关于这位太后在重大政治事件中具体作为的记录。因此许多大部头历史著作压根就没提到这位孝庄太后,更遑论她有什么伟大功绩与后世影响。电视剧在娱乐与消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电视剧正在重塑中国人的历史观。
而文明太后在以上三方面都很突出。
冯太后在她掌权的年代有三大功绩。
一,维护了来之不易的中国北方统一。
自从晋朝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一百二十多年战乱,有时候北方同时存在好几个割据政权。战祸连年,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情况才得以改变。冯太后开始掌权时距此统一才二十七年。她两次粉碎了可能导致国家分裂、民族混战的政变阴谋,维护了中国北方统一,为几十年后的隋唐大统一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疆域基础。
二,指导进行了一系列重要制度性改革
改革分临时的政策性和长远的制度性两类。制度性改革具有相对成熟、稳定、长久的特点。冯太后实际领导下实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北魏国力达到鼎盛。这些制度被隋唐继承改进,对经济大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冯太后亲自教育和培养了孝文帝。
使改革事业在她身后得以继续进行,发扬光大。这一点冯太后比武则天强得多。武则天和几个儿子一直不对付,长子、次子有的死,有的贬,当了皇帝的中宗和睿宗先后被她所废。内斗内耗没完没了,直到她死去为止。
第二条:当太后的时间长短。
冯太后至少从公元466年起就实际上控制朝政,影响长达二十四年。其中以太后身份两次“临朝称制”便有十七年之久,比吕后八年、武则天七年加起来还长。
第三条:对后世的影响。
世界上从古至今都有一些民族国家曾经合在一起几十年、几百年甚至近千年,其中一些国家曾经非常强大,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后来几乎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为什么?关键是它们只有政治上的结合,民族上的联合,而没有在文化上实现融合。
文化是政治的根基和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凝结剂与润滑剂。缺乏长久文化融合的不同民族,就不会有牢固的国家认同,就会缺乏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和包容。一有风吹草动,各个文化差异很大的民族就会纷纷分裂出去,甚至兵戎相见,成为死敌,造成极大的社会动乱与破坏。
公元五世纪末,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汉化改革。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头将本民族融入汉族的卓越范例,为结束北方长期战乱,开创三百余年的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魏孝文帝拓拔宏成为以文化融合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典范。而这一系列改革的实际推动者是他祖母冯太后(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思想主要就来自于冯太后对他从小进行的教育。她亲自编写教材《劝诫歌》三百余章,《皇诰》十八篇。古今中外世界大国领导人亲自编写大量教材教育小皇帝,闻所未闻。
所以我认为,说文明太后是“千古第一后”,并不为过,是实至名归。
如果一定要排名的话,我想她应该进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性”前五名。
长江商报:现今市面上对北魏冯太后的这段历史研究的人不是很多,相对于吕后、武则天、慈禧等明显影响力小了很多,您认为这是什么造成的?
周思源:
我想有几个原因:
一是汉唐清朝都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时间长达两百多至四百多年,特别引人注目。而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那一半的一个朝代,所以不那么为人注意。
二是,吕后沾了刘邦的光;武则天成了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慈禧祸国殃民时间最久而离现代中国人最近。所以她们容易被人们包括搞文艺创作者关注。而文明太后的事迹只有专门治北朝史或者通史者才会发现,这是个非常不简单的女人。
我上小学六年级就知道魏孝文帝,后来对古代史也一直比较注意学习。但对文明太后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教学和研究主要方向转到中国文化史才注意到的。我在读二十四史的《魏书》时才发现,啊,这个女人太了不起了!而且她的事迹非常富于传奇性!我在“百家讲坛”讲的二十集,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一点虚构都没有。
第三个原因是史学界对冯太后的认识有偏颇。这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为冯太后有“男宠”,是“不德”,“内行不正”,“为人不齿”。中国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无数,谁说个不字?!完全正常应该是不是?北魏皇帝正式的后妃就可以有皇后一人,昭仪二人,贵人三人,椒房、中式各多人,御女无数。为什么太后有个把男宠要这么没完没了!其实冯太后的男宠真正落实的只有一个李奕,另外王肃和李冲只能算有嫌疑。
二是在拓跋弘(献文帝)之死的问题上,她究竟有没有责任。冯太后在丈夫死后有过一个情人安平侯李奕,拓跋弘亲政后杀了李奕,株连合族,殃及姻亲,死人无数。几年后拓跋弘死于鸩毒,《魏书》记载“时言太后为之也。”后世史家包括司马光直到当代众多大家都接受这个结论。
不过有的史学家显然也感到这个“时言”证据明显不足甚至有问题,话就说得不那么斩钉截铁。在拓跋弘死的问题上冯太后究竟有没有责任,不但涉及人物的道德评价,而且可以写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
为此我首先进行了认真的考证。用六条证据证明,拓跋弘是由于试图发动兵变计划败露,服毒自杀,而不是她杀。我的学术论文《北魏献文帝死因考为文明太后辩诬》,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上,有人引用,但至今无人反驳。
长江商报:拓拔弘的那段历史有人说是冯太后杀死他的,也有人说不是,拓拔弘在传位给拓跋宏后是不是其实就已经对冯太后构成了威胁?
周思源:
是的。十八岁的拓跋弘本来想把皇位禅让给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这很明显是想以一位年长之君来钳制虽已还政于帝但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太后。结果群臣反对。禅位只有往下禅,哪有往上禅的!最后拓跋弘被迫禅位给五岁的儿子拓跋宏,自任太上皇。历史虽然没有记载太后在这个禅位风波中的作用,但很可能拓跋弘最后是迫于太后压力才不得不禅位给太子拓跋宏。
长江商报:周老,我们在《风华绝代冯太后》一书中,您写的序言中看到,您自嘲命中注定冯太后的故事由您来写,这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吧,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么?
周思源:
最主要的是,当我第一次在《魏书皇后传》里读到她的生动事迹时,就深深地被感动了,并且为这样一位伟大女性竟然不为人知而深感不平。我决心要为她讨回公道,写论文,写小说,让她的形象为人们熟知。而且我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一个意见: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多的是,眼睛别老盯着秦皇汉武唐宗乾隆这几个!
文史学者和作家有责任把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杰出人物发掘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五千年不倒,就是有无数伟大的杰出的优秀的人物在带领人们前进,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力挽狂澜。我1998年退休,学校继续返聘。为了写小说,我2002年主动辞去返聘,以便专心致志写冯太后。
另外就是《红楼梦》对我的影响,曹雪芹塑造了许多“异样女子”,冯太后就是历史上的一个特别出色的“异样女子”。当然小说中的冯太后比较完美。一开始我想将它写成电视剧,写了开头这一节才决定先写小说。后来我将它改编成四十四集剧本。小说还有一个十五万字的精编本。
我说“命中注定”是因为写这部小说必须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当然是要会写小说。我虽然此前没有发表和出版过小说,但是写过。第二就是要熟悉北朝史,不光是北魏史,最好是对汉魏晋南北朝史有比较多的了解。而我正好教中国文化史,要编写教材,年年讲,所以反复看有关史籍,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化习俗。第三和我研究《红楼梦》有关。曹雪芹在女性观上非常进步、超前,甚至比我们许多现代人还开明。因此我努力把冯太后写得不一般化些。
长江商报:您即将在5月份登陆央视《百家讲坛》,重点讲解北魏年间冯太后的这段历史,相比您之前在《百家讲坛》所讲说的三国人物、红楼梦人物等,您觉得北魏冯太后会给受众带来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冲击?
周思源:我想,通过这二十集节目,大家将会知道,哦,原来中国古代还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杰出女性!还会发现,原来这个本来似乎不大起眼的北魏竟然有那么多的动人故事,那么多杰出人物!我在里面写到好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高允。这位活了九十八岁的北魏硕儒,事迹极其感人。他的博学固然令人钦佩,而他身上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骨气,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长江商报:您对现今的一些历史剧有何看法,类似《北魏冯太后》这样的历史剧,它能否让观众对这段历史有个了解?
周思源:
艺术最基本的功能是娱乐。谁也不会说,今天我们上班太累了,进电影院去学习一会古代史或者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吧。既然叫“戏剧”,就可以“戏”,但是要适可而止,要有“度”。娱乐有文野高下之分。乐得要有点意思,起码不要庸俗。现在有些历史题材剧已经不止是戏说,而是胡说了。
《风华绝代冯太后》是小说,不是历史,里面有大量虚构,但最主要的事件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它将有助于人们关注北朝,尤其是北魏。会发现许多新鲜、有趣、有意思的人和事,看到崇高和卑劣,成功与失败。从中可以得到许多乐趣与教益。
长江商报:诸如《步步惊心》、《美人心计》、《后宫甄嬛传》这种对历史的改编剧您是如何看的,他们会不会对历史有一种曲解或者是不全面的阐述?
周思源:
很抱歉,这几个非常走红的剧我都没有看过。我在报刊和电视上看到不少评论。我不是不想看,而是没有时间。对历史题材作品我自己在创作中有一个底线,就是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与评价不能任意改变。
长江商报:您今后会不会对其他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并出版相关著作?
周思源:
如果天假我以年,那么我还会写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实际上这部小说是我在十年前《文明太后》脱稿后就开始写了,写了近二十万字,将近一半。由于后来总有别的事情插进来,一直没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至少半年)来写完它。
长江商报:您的最新长篇大作《风华绝代冯太后》即将正式发行,数字版也将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首发上线,能否给广大读者说几句?
周思源:读书是一种高级享受,是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之一。好书能使人心神宁静,灵魂升华。让书香陪伴我们度过一生。
据悉,《风华绝代冯太后》纸质书将与电子版同步发行,数字版将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同步首发,发送“搜风华绝代冯太后”至10658080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