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这一生 唐高宗李治的一生事迹简介

2019-04-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李治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李治这一生 唐高宗李治的一生事迹简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唐高宗李治在位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李治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李治这一生 唐高宗李治的一生事迹简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唐高宗李治在位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李治这一生 唐高宗李治的一生事迹简介

1、早年经历

贞观二年(628)六月庚寅,李治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

贞观七年(633),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这部《孝经》说的什么最重要?"对答道:"孝,开始是事奉双亲,长大后是事奉君王,最终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进朝廷想着尽忠,退居在家想到弥补皇上的过错,将顺从其美,纠正其恶。"

唐太宗大喜道:"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等到文德皇后去世,李治时年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左右的人,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贞观十七年(643),皇太子李承乾被废弃,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贬,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人计议,立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好。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将讨伐高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李治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并州,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几天。

2、登基为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二十八日,李治回京。

六月一日,李治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

八日,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叠州都督英国公史李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仍在洛阳宫留守。

十日,诏令司徒、扬州都督、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二省政事,其余官职依前一样,赐物三千缎。

二十日,特进、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秋七月三日,有关衙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李治的名,因为贞观时不避讳先帝太宗"世民"二字,所以不同意,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皇上既是单名,臣下不应指斥。"李治于是听从之。

六日,于阗王伏阇信来朝见,八月一日,河东地震,晋州尤其厉害,毁坏了房屋,压死了五千多人,三日又发生地震,诏令派遣使者慰问,免赋税三年,压死的人家各赐给绢绸三匹,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仆射开始连带同中书门下。

十八日,将唐太宗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

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赠申国公高士廉为司徒,赠蒋国公屈突通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庙庭配祭。

永徽元年(650)春正月六日,李治立妃子王氏为皇后,七日,封陈王李忠为雍州牧,五月九日,李治对群臣道:"朕继承皇帝大位,刑罚教化不明,致使晋州多次地震,确实是由于赏罚不公正,政理荒谬所致,你们应该晋封章奏事,尽量指明政教得失,以挽救朕之不足。"

吐火罗派遣使者献大鸟,大鸟像骆驼,吃铜铁,李治派人献到昭陵,吐蕃赞普死,李治派遣右武卫将军鲜于匡济持皇帝书信前往吊祭,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永徽二年(651)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七月沙,钵罗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讨之,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来唐。

永徽三年 (652)年正月,唐军在牢山大败贺鲁军,吐谷浑、新罗、高句丽、百济并遣使入贡,三月建大雁塔,七月户部计,全国380万户,十一月驳马国遣使朝贡,是年孙思邈著《千金方》。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密谋拥立荆州王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吴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褚遂良,或死或贬。

同年,李治颁布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每年秋举明经考试就依据《五经正义》。

3、乾纲独断

李治与武则天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不久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李义府、许敬宗等却迎合帝意,表示赞成;宿将李勣则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褚遂良则被流放至更遥远的爱州(今越南清化),死在那里。

4、帝后争锋

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

上元二年(675),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李治期朝政主要依赖武氏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5、唐高宗李治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封泰山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李治苦于头痛不可忍耐,侍医秦鸣鹤道:"刺头微微出血,可以治愈。"

武后在帷帐中说道:"此医可斩首,想要在陛下头上刺出血来吗!"李治说:"我苦于头痛,出血未必不好!"侍医就用针刺百会,李治道:"我的眼睛明亮了。"

不久,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要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礼毕,李治问侍臣:道"百姓喜欢吗?"侍臣道:"百姓承蒙皇上赦免,没有一个人不感动喜悦。"李治道:"百姓虽喜,但我的性命危险。天神地神若延长我一两个月的命,能够回长安,死也无遗憾了。"

当晚,李治在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弘孝皇帝。